..續本文上一頁於順境則生起貪愛,於逆境生起憎恨。大約人生自十一二歲到二十歲左右,愛憎之心強盛。現在是說愛,不談憎,所以偏在貪愛一面來說。心生愛著,染汙爲性,便成了輪回的要素 。
9.取:由愛而取,據爲己有。大約人在二十歲後,貪欲轉盛,於可愛 境,普遍追求,不惜竭盡心力,千方百計,以達到自己的占有欲。
10.有:即現在有了愛取的行業,將來又有「叁有」(欲有、色有、無 色有)的苦報。又此有,亦指後有的中有。我們一期的生命,必需要經過 本有,生有,死有,中有的四個階段。現在這個有,就是死有與生有中間的中有,或中陰身,或後有身。因由於現在的愛取,開始造惡的行業,熏 習成種,潛引後有的報體,來世墮入輪回,再受生死之苦果。
11.生:生即受生。因人死後由中陰身帶業而去,憑此業因,再托胎受 生,感到後世的果報。果報的範圍雖很廣遠,要之不出依正二報:正報的 身命便是本有、生有、死有、中有的四有;依報的住處。則不出欲有、色 有、無色有的叁界範圍。
12.老死:即由生到老髦,必定趨於死亡。所謂「諸根衰敗名老,身壞 命終名死」。人生有生必有死,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死是此生痛苦的告終;但若以來生來說,則此痛苦在未成佛前。皆未有了期;如果要了脫此 人生的痛苦,那非修習佛法,非修習佛法十二因緣的還滅觀不可。
十二因緣分有「順生門」與「還滅門」的兩種觀法;先是順觀,由順 生門來觀察,了知人生所以順著生死輪回的流轉,就是因無明緣行,行緣 識,乃至生緣老死而來。其中過去的無明與行二支,是輪回的原動力;現 在的識、名色、六人、觸、受五支,爲此人體組織的分類,是自我輪回的 主體,其中的識爲自我生命的本質,尤爲主體中的主體。而十二緣起的無 明緣行,乃至推廣到生緣老死的次第順序,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 生」,正是人生輪回的過程。輪回的原動力,便是人間生滅緣起的根源。 世人以及其他的宗教學說研究者,未明這個人生緣起的根源,有說世界是 神創造的,或說是梵天生的,或說從命運、天命來的,或說由盤古開天辟 地來的。現在的科學家,則說由猴子進化來的,都是落於我見的揣測,或 無稽的推斷而已。如人從猴子來,猴子又從誰來的?爲何從前的猴子會進 化成人,而現在的猴子,爲何都不見它們進化變成人呢? 佛法是從緣起的理論,說明人生與世界的來源。人生與世界,亘古以來,循環變化,無始無終,只是緣來即生,緣散即滅。大小乘佛法所說的 緣起,約有四種觀法:
(A)業感緣起觀:這是從業力感受,作緣起的觀法,在十二因緣中由於 過去的無明與行二支的惑業,緣起現在識至受的五支;複由現在愛、取、 有叁支的惑業,生起未來的生死二支,使人生世界,循回無已,所謂「此 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這是小乘對人生屬於業感緣起的看法。
(B)賴耶緣起觀:這是大乘相宗,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內自身心, 外至器界,都是「衆緣生、唯識現」的幻相;它不從業感立說,是以無明 的生起,因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爲諸煩惱妄惑所熏習,故緣起十二支,生出 兩世一重因果,即自無明至取的九支爲現在的因,自有至老死叁支,爲未 來的果。賴耶所以被熏,是因這識含藏的許多種子,緣熟生起現行,造成今世的業因,感中陰身輪回,再招未來的生死遷流,皆因阿賴耶的受熏染 所致。
(C)法界緣起觀:這是以宇宙間的森羅萬象,皆互爲因果,即以此法爲 能緣起,其他一切法爲所緣起;反之,以其他一切法爲能緣起,此法即爲所緣起,自他諸法,互爲因果,相依相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賓主交 織,重重無盡。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人生和世界 ,就這樣在緣起法中生存與還滅,其關系奧秘,難可究诘。
(D)真如緣起觀:起信論說一心有二門,即真如門與生滅門。真如爲萬 法的本體,寂然不動;忽因無明風起,逐妄迷真,流爲生滅門,變現了生 住異滅的四相;然而真如本體,仍是虛凝不動,所以是生滅不礙真如,真 如不礙生滅。所謂「不變真如性,隨緣現諸法」。這是從一心涵攝諸法, 分本體和現象的兩面立論,人生與世界就是這樣在緣起法中生生滅滅,永 無休歇。 在這四種緣起觀中,若依小乘的業感緣起觀修行,就從十二因緣的順 生門,悟知生滅無常,可破我執,證入我空真如;若依大乘的真如緣起觀 修習,真如頓法,頓悟實相,即可從還滅門,真悟本性體空,證入法空真 如。現在心經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從真如性空理上,觀照十二 支諸法皆空,不但「無無明、乃至無老死」,觀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 彼生」的順生法,同時亦觀空「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連「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還滅法亦一並空之,執障掃蕩淨盡,直悟真妄無二, 能所雙亡,我法俱泯,所以能契證真如,直透實相般若了。 茲將十二因緣叁世兩重因果順生表,列下參考:
從十二因緣的順生門,說明人生生命的來源,以及苦樂的結局,都離 不開叁世因果的關系;而且這些關系,都由諸法的主因與助緣湊合而生起 的。所以緣起,是佛法重要的理論,是故經中有「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 見佛」的說法。有一個佛門掌故,證實了這個道理。相傳當時佛在忉利天 爲母親說了地藏經下來,四衆弟子都按次排隊去迎接。有一位蓮花色比丘 尼好勝,要爭第一個見佛的光榮,就以神通化爲輪王,跑在最前面,第一個迎接到佛,喜不自勝,卻被佛呵爲癡人!並說第一個見到我佛的是須菩 提,不是她。她覺得很奇怪,看看須菩提當時並不在場,怎麼會先見到佛 呢?佛知其疑,就向她解說道:「須菩提現在林間宴坐,因悟諸法緣起性 空,就從性空法中早已見到我了。你執相求佛,愈求愈遠,那裏會見到我 呢!」故金剛般若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 如來。」可見雲門罵佛,丹霞燒佛等故實,都是從法身真佛不可以色見聲 求中演化出來的;也是教誡一切學佛的人,不要坭迹求佛,只要自己能從 佛法中多聞熏習,如理作意,由文字般若而觀照般若,觀空諸法,便會從 法空中見到佛的真身,那就是法身的真佛啦!所以說:「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也是說佛在 心中,心法空時,佛法即出現了。 由於十二因緣循惑、業、苦叁道流轉,知道人生人死,非常地迅速!我們要趕快找住現實,觀空行道,截斷這輪回生死的十二鏈索,才不枉在 人間,空走一遭!日僧蓮如,有一首「白骨歌」說得很好:「朝爲紅顔夕 白骨,無常風來閉雙目;紅顔頓失桃李
六親悲歎皆無益!」
5 觀四谛空
無苦,集,滅,道。
這是觀四谛法空。四谛亦作四聖谛,聖者正也,是說明人生在由凡夫到聖者的演變過程中,有四種決定不變的正理,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佛初成道說法,先說布施論,持戒論,生天論等世間人天因果的道理;其次聽衆限機進步,就進說四谛十二因緣等法,由世間法說到出世間法的道理。四谛與十二因緣,名字不同,意義是相通的;因佛陀說法,隨順 衆生根性所愛好而說,有種種不同的方式:或豎說、橫說,或廣說,略說 ;或演繹說、歸納說。如說四谛是略說,是歸納說,把許多道理,收攝歸 納攏來,只用苦集滅道四個字包括了它;如說十二因緣,是廣說、演繹說 ,把四谛的道理,演繹推廣開來,變成十二種道理。其實十二因緣有流轉 門與還滅門,其流轉門,就是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其還滅門,就是四谛中 的道滅二谛。十二因緣從叁世流轉說,有兩重因果,四谛也是一樣有兩重 因果,苦集是世間的因果,道滅是出世間的因果。聽經的人,個性不同, 有的聽十二因緣悟到諸法皆空的真理,有的聽四谛法,了知人生苦空無常 ,悟證真谛涅槃,聽法雖有異,悟理是相同的。
一、苦谛:苦,以逼迫爲性,常能逼迫身心,騷擾不安。有叁苦八苦 ,無量諸苦,而不外從肉體上生起疾病,饑渴,殘廢等外苦;依內心的精 神生起的貪、瞠、癡、慢、疑、嫉等內苦;由自然界而來的風、雨、雷、 電、水、火等相侵的苦;依人事而起的刀兵盜賊,譏罵、嘲诮等苦;還有 死後墮落惡道等苦。這些苦,都是我們從人生社會經驗到的事實,有此痛 苦,並不是佛陀危言聳聽。在法句經說:從前有四個新學比丘,討論「人 生以什麼爲最苦」的問題?甲說,以淫欲惱人爲最苦(從鴿中來);乙說 ,以饑渴逼迫爲最苦(從鷹中來);丙說,以瞠火焚心爲最苦(從蛇中來 );丁說,以驚怖恐懼爲最苦(從兔中來)。各執己見,相持不下。剛剛 佛陀經過聽到,就告訴他們道:你們所談的苦義,都末究竟,須知身爲衆 苦之源,當求寂滅,是爲最樂。老子所謂:「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患何有!」因爲有身就有我,有我就有我所愛的眷屬,金 錢,物産等是非爭逐的造業、受報,以此墮於苦處。故須由修道,求證寂滅的我空,才能解除苦惱的逼迫。如 舍 母,因聽佛說無我,悟得身空 ,一切恩愛之苦惱皆除,即見叁十二個兒子被殺,亦不過付之慨然一笑而已。
二、集谛:集,以招感爲性。我們研究苦從那裏來?非從天降下,不 從地生,亦非神造,更非人與,乃是由自身過去所集的惑業招感而來的。 所以集是世間法的因,苦是世間法的果。集亦是煩惱的別名,煩惱有根本 煩惱與枝末煩惱,依天臺解,根本是無明,枝末是見思。依唯識解,有根本煩惱與隨煩惱,根本煩惱有六種:貪,瞠,癡,慢,疑,不正見。隨煩 惱是隨著根本煩惱生起來的枝末煩惱,有二十種。即小隨煩…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