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法是互不相离的,而又是合一相成的,因离空,色无从说起;离色 ,空亦无处可显。 色相是有,性空是无,两者却是不相离,又是不相异的道理,可借一 个比喻来说明:如木头与桌子,从它的相貌看,是一张桌子,从他的性质 看,是几块木头凑成的。木头与桌子好像是两样东西,其实两者是不相异 ,也是不相离性的;因桌子离了木头,那里还有什么桌子呢?反之,木头 因桌子而显,离了桌子,自然木头也不可得了。所以桌子的相状和木头的 体性,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不相离的,不相异的;色蕴与空性的道理, 亦是如此,空因色相而得见,色相因空而显现,色离空则色无所托,空离 色则空无所名。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二、约有空不二说:有人听了色与空是不离的、不异的道理,或亦相 信;但在心理上,终以为色是有的,空是无的,虽说两者不相离,而其实 还是各别的,色仍是色,空仍是空的吧?为了扫除这种疑情,所以接上来 就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表示色的有,空的无,不但不相异 而且当体相即不二,决不是有两个不同的东西合拢来的。这个道理,如仍 不明白,可举一个公案来显明:昔有学人跟随禅师在外行脚,谈起色空不 二的道理,学人不明。禅师叫学人道:「你把虚空捉住我看!」学人说: 「我没有本领,捉不住虚空,还请和尚捉住来看!」禅师即用力捉住学人 的鼻子。学人叫痛!痛!禅师说:「虚空如是捉住。」学人即於言下省悟 了色空不二的道理。因色空之理平等,捉住有色的鼻子,等於捉住无相的 虚空一样,利根的人一省悟,便理会了「色即是空」的道理。 三、约断常破执说:佛陀讲经,不外两个道理,一为破执,二为显理。执不破则理不显,理不显则行不修,行不修则苦难脱。所以讲诸经为破 邪显正,讲本经亦为破邪显正。众生的邪见很多,多至有六十二见,归纳 之不出执断执常的二种邪见。执常见的人,说一切东西都是常住不变的。 如现在做人,将来亦做人,现在做畜生,将来亦做畜生。执断见的人,则 说世间一切东西都会变坏的。到变坏就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如说「人 死如灯灭」,灯息了就没有,人死了也就什么生命、因果也都没有了。所 以本经以「色即是空」,破执有的常见;以「空即是色」,破执无的断见 。不落断常两边,使可悟入中道的理性,本经说二空般若,就是为了显示 中道理性,使人从迷得悟,离苦得乐。 四、约生灭无别说:生即生死的烦恼,灭部灭度的涅槃。龙树菩萨在 大论里,引中论「生死涅槃无别」的道理,来解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义。生死是有,涅槃是空,生死不异涅槃, 涅槃不异生死,即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生死性空即涅槃,涅槃如幻即 生死,便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从悟证染净诸法皆如幻化,法性本 空,生死涅槃,犹如作梦,在毕竟空中,理性平等,色空不二,相离不离,相即相成,其理相等,故作此解。 五、约智悲出生说
智慧与慈悲,是佛法两大理性的结晶;但这两大 理性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可以从色空不二,性相一致的修养中体悟出来。 日本的古德有说:「若见色即是空,则成大智;若见空即是色,则成大悲 。」这个道理,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而深思的!因这大智,不是偏空的权 智,而是二空平等的实智;这大悲!也不是爱见的慈悲,而是无缘的大悲 ,同体的大悲。然而,这大智大悲从那里来的呢?简单地说一句:是从般 若的母胎中生长出来的。故说:「般若为三世佛母」 。你修般若,见到色 即是空,才会出生生佛一如大智;见到「空即是色」,才能产生冤亲平等 的大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普通一般人没有大智,所以不知色即是空, 在一切森罗万有的色法上,认识不够,执为实有,造诸业障,绑住自己, 不得自在;而於佛法有深切修养的行者,理解色即是空,所以能得大智慧 ,解黏去缚。超脱自在。同时知道不但色即是空,而且还知道空即是色, 这空不是空了一切东西都没有,而是一切如幻如化的色法都是有的,尽管 诸法性空,而一切如幻如化的因缘果报之法,并非是没有的;只可惜众生著迷不悟,於中执著造业,轮回流转不息,枉受生死的痛苦,所以激发了菩 萨的大悲心,要不惜牺牲,大声疾呼,宣扬佛法,拔济众生的痛苦。这便 是「若见空即是色,则成大悲」的道理。由此可知佛法谈空,或般若说无 ,不光是谈空无的空理空论,开出一张不兑现的空头支票,而是必须要配 合实践的修养,与理论作实际的相应,才能出生自利德的大智。由这大智 再产生利他德的大悲胜用。 本经非常重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空字。因色即是空,还容 易明白;而空即是色,就比较费解了!故在解空的根机利钝、程度浅深、 知见正邪的差别上,对於所理解的空,作五种不同的分说:
一、冥顽空:这是空洞无物的呆滞的空,死板的空,空到什么都没有 ,不再生起作用的。如叹空歌云
「金也空来银也空,死後何人在手中? 妻也空来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这就是说,一死什么都空了完了, 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未明佛经所讲的空义,是以遮拨为空。把什么都加以 否定遮拨,好像「扫把星」出现,什么都给她扫得精光了。这样的空,如 虚空一样死寂,冥顽不灵,亦如「死水不藏龙」,一点活泼的胜用都没有,使人听来伤心万分,不去自杀,也要消极厌世了。这是不善解空,把空 义搞错了,是最要不得的。
二、断灭空:亦名「恶趣空」,因知见不正,以为我们人的生命,死 了就断灭了,也是什么都没有了。所谓「人死如灯灭,亦如汤浇雪」。灯 一吹熄,不会再燃;热汤淋到雪上,雪溶化了就什么都没有。这种思想, 是只有现世,没有来生,那 作善何为?作恶何惧?人生一切的善恶因果 ,他认为都是没有的,所以叫做断灭空。这样,人生在世,一切慈悲喜舍 的善事做了也没有用、一切杀盗淫妄的恶事,尽量做也没有什么关系的; 殊不知法性虽空,幻相不无,人生所造的业相,善恶分明,因果不爽,你 如为善不良,一定要堕落恶道,故亦名「恶趣空」。这种过失,也由於一 般人不善解空,迷昧空义所造成的。
三、析法空:这种空是对小乘人说的,他们听了佛法,已知身体由於 五蕴众缘所成,缘起性空,无我可得;但有此钝根的小乘人,还以为身体 虽然五蕴所成,而明明是有的,如何说它是空的呢?因此要用分析的方法 ,才能使他知是空的。如拿五蕴来分析,五蕴已有五种法,而每种蕴里又有好多种法。如色蕴的色法,其中有长短方圆等形色、青黄赤白等显色的 种种色法,乃至识蕴的识法,有八识主体的心王,还有五十一种心所有法 的心理作用。把这些法一一加以分析,才知道它们是缘生空无实质的。好 像这一间房屋,明明是有的,你说它是空的,他决定不会胡信,於是只有 把这间房屋加以分析,把它拆开来,先把房顶上的瓦片拆掉,再将椽、栋 、梁、柱子、墙壁等次第拆散,不见了这间房屋的样子,到这时,他才知 房屋是空的。小乘钝根的人,不知诸法是空,要加分析,然後始知是空的 道理,亦是如此。
四当体空:这是大乘根利智深的菩萨,了知诸法缘生如幻,当体即空 。但当体空有两种:一是色法的当体空,色法经过分析以後,了知当体是 空;二是观照的当体空,由於观照般若的工夫,到般若智现前,便知诸法 当体是空。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当体知空的境界。 五自性空: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不落於有;但空其性,不空其幻相 ,亦不落於无。有无不著,中道不居,便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大空。 如本经说「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照触其相,属於妙有的一边;见到空理,是属於真空的一边。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中道实相,自然呈显无余 。借禅宗的语气来说,就是把一头大白牛,露堂堂地牵出来,净裸裸、赤 酒酒、一丝不挂,在大众面前亮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两句话,是承接上文说色蕴空而来的,但说得很简略。上面说明白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我们既了知色蕴 的色性与空性,是平等不二的,那 其他的受、想、行、识四蕴与空性平 等不二的道理,亦复如是。如果为明白起见,统统把它写出来,那就是: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 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 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它们的不二平等,亦是这个道理 。 这个道理,如果再把它说明白一点,现在举出受蕴与空不二来的性质 来说:受是感受,有苦、乐、忧、喜、舍五受。这感受的性质无定,也是 空的,凡夫迷昧,执以为有吧了。比如我们今天吃斋後去吃一粒金山橙, 感受到其味很甜;若吃一碗糖莲子再去吃橙,感受到橙的味道就很酸,不再是甜的了。其实同是一粒橙,只因吃的时间和因缘先後有异,便有甜酸 不同的感受,可知受无定相,本性是空,所以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再拿想蕴的想来说吧,想性与空性,亦是一样的 ,因想随善缘想善,想便成好想,随恶缘想恶,便变为恶想,可知其性无 定,亦是空的。如三国的曹操行军,一天行军太久,跑的路太长。中途兵 士没有水饮,口渴得要命,路也几乎跑不动了。曹操很聪明,想出一个解 渴的方法,就对兵士们说:「你们快跑,前面有很多梅林就要到了,可供 你们大吃一顿。」每个兵士想到梅林,大家的口中自然都流出酸水,口也 不渴了,如果口不渴,想到梅林,也不会即出酸水的。可知想无实性,与 空一样,随缘而异,其性本空。受想如此,其他行蕴迁…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