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P2

  ..續本文上一頁編成了叁藏的經典。法華方便品說:「諸 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諸佛智慧,就是實相般若的 證法;其智慧門,就是方便般若的教法。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說:「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我說 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我說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我說勝義絕諸诤論,尋思但行诤論境界」。這佛陀內自所證的超過尋思、言說、表示、诤論的勝義谛相,便是證法;那尋思所行,言說所及的 世俗谛相,就是教法。

  這兩種證法與教法,與般若的理趣,亦極接近,因般若亦有「有言般 若」與「無言般若」

  有言般若,是尋思所行,言說所及的,即叁般若中 的文字般若、觀照般若,也就是教法;而無言般若,便是佛所修證而悟得 的實相般若,也就是離言的證法。有人說金剛經,佛在「飯食訖、洗足已 ,敷座而坐」,寂然入定。是說的「無言般若」;到後來出定開口說金剛 經,才是「有言般若」。所以證教二法,與有言無言兩種般若,亦是相通的。

  二 提示般若的要點

  現在再把般若的要義,舉出幾點:

  1.般若是諸佛的父母:般若爲諸佛的父母,亦是一切經典的根源。大般若經說:「般若波羅密,能生諸佛」。大智度論說:「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般若」。又說「般若波羅密是諸佛之母;諸佛以法爲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密」。又說

  「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能生諸佛一切功德;能示世間諸法實相。由此因緣,我等諸佛,常以佛眼觀視,護念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爲報彼恩,不應暫舍」。金剛般若則說:「一切諸佛及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本經亦雲:「叁世諸佛,依般若 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此,學佛者如不多聽般若經, 不明了般若的奧義,恐亦不能明了其他一切大乘的經典。

  2.般若是諸法的先導:諸法、是指六度中前五度所修的事功;般若, 是指第六度的智眼。前五度如布施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要靠般若的智慧 來做先導,因般若是「擇法智眼」,沒有智眼的觀照明了,如盲人行夜路 ,難免有墮坑落塹的危險。故智論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原因是 在般若的空智,能掃蕩執情,心無住著,使一切法都能離去煩惱的纏縛, 解脫自在;不然,住相行善,都與世善相同,不能成爲出世的佛法了。如 金剛般若所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 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般若智照,如 日如燈,行於大道,明達標的;無此智導,如盲如暗,難脫坑塹。如修人 天善行的人,上生天堂,福樂自然,但報盡仍會墮落叁途。永嘉證道歌雲 :「有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原因亦在缺乏了般若的智導,所修善行,未能忘情,執相成病,落 於有漏的愛染,難成無漏功德,故不能超脫叁界的輪回道路。 明朝蓮池大師,一晚在法堂看經,看到一個「父子作賊」的故事,忽 然哈哈大笑。同伴問他爲何大笑如此?他說:「笑他父子情忘,始能作賊 」。原來有一個賊子,一向不知父親是靠偷竊爲生的。一日見父年老,要 求傳受一藝,以維持生計。老賊笑而不答,至當晚叁更,呼子一同出門, 行止在一巨富家,在窗下挖一地洞,命其子跟隨爬入,登堂入室,撬開衣 櫥之門,命子入內,還將櫥門關鎖,自己溜歸大睡。賊子在櫥難出,情急 計生,作老鼠咬衣服聲。女主人驚醒急啓其門,賊子乘機沖出,循原洞爬 出而逃。主人喊賊,衆人黑夜追捕將及,賊子又情急智生,捧大石墜井, 追者圍觀,以其投井,賊子乃得從容而歸,怒叱其父狠心,棄之不顧!父 笑問他如何無事歸來?賊子具道其故。父聞而呵呵大笑,並告其子說:「 吾法已付與汝,以後汝自有法維持家計」!這便是蓮池「笑他父子情忘, 始能做賊」的緣故。如情不忘,如何肯把兒子鎖在櫃裏,自己跑了。必要 忘情,始有奇迹出現。我們學般若法門,亦是如此,學到情忘執破,自會水到渠成,出現新的境界,好比「山回路轉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3.般若以空義爲總持:總持、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包括了全部佛 法的含義。佛法可以定慧爲總持,亦可以陀羅尼爲總持;而佛法的般若, 卻以空義爲總持。大般若雲:「般若本攝一切法盡,唯其空故,涵攝一切 」。般若注重掃蕩執情。以顯畢竟空理,然此空埋,空而不空,涵攝諸法 。因此空,非凡夫所執空洞死板的頑空,非外道所執虛無斷滅的惡趣空, 非二乘無爲枯寂的偏空,而是菩薩破掉頑空、惡空、偏空所顯的非空非有 的勝義空。勝義雖空,卻是空而不空的妙有,不空而空的真空。所謂「畢 竟空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能包涵一切法,能總攝一切法的空, 也便是心經中所說的「諸法空相」的空。故虛大師說:「此經爲諸法之總 持,此咒又爲此經之總持」。

  4.般若爲諸經的首長:古代判教的大德,從豎的時間,有判般若爲第 叁時教,或第四時教;若約橫的空間來說,不論何時,佛說了義大乘之教 典,都可稱爲諸經之首長。況佛說大乘諸經,每部經都有它的重要義理, 強調此重要義理,即以此經爲最、爲首、爲長、並無不可。或一經的陳義最高,說理最圓,卷數最多的,指爲衆經之首,亦無不可。平常在中國的 佛教界,向來多推「法華爲衆經之長」,或推「華嚴爲經中之王」;但在 數量上說,法華只有七卷二十八品;華嚴有「四十華嚴」、「六十華嚴」 ,最多亦不過八十卷的華嚴經;而大般若經一部,就有六百卷,洋洋大觀 ,不可謂爲諸經之長,衆經之王嗎?又從義理上說:華嚴是「兼別明圓」 的「別教大乘」也好,法華是「純圓獨妙」的「同教大乘」也好;然不經 大乘般若的蕩執成智,何來法華的純圓獨妙,華嚴的圓頓大教呢?又法華 所诠顯的最高理境是「諸法實相」,華嚴最高的陳義是「一真法界」;然 此類最高的境界,如不經般若的觀照工夫的洗鏈與演進,試問從那裏,用 甚 來完成與表現「諸法實相」或「一真法界」的理性呢?故金剛般若說 :「此經爲大乘者說,爲最上乘者說」;足見佛說般若,以般若爲佛法的 中心時,贊歎此般若,並善巧強調此般若爲最高的佛法,又有何不可呢?

  叁 心經盛行的原因

  心經在中國,自唐至今,千多年來,流傳甚廣,老妪能誦,豎子知名,深入民間,脍炙人口,比較其他的華譯經典,更爲盛行。在日本,亦極流行。普通人有把心經稱爲「繪心經」、或「盲心經」。意思是因爲那些不懂文字,不識經文的人,猶如盲者,把心經用圖案畫繪出來,好像通俗的連環圖一樣,特別印行出來,方便她們認識心經。由此可知道這心經, 是多 普遍地流行於民間,比之在中國的普遍流行,並無遜色。探其盛行 如此,約有幾種原因:

  1.簡明切要:心經譯文,簡潔明暢,文句不多,涵義卻深,大小乘的 教義,戒定慧的叁學,幾乎都具備了。如經中說的四谛十二因緣,是小乘 法;「無智亦無得」等六度,是大乘法;叁般若的內容,即包括了戒定慧 的叁無漏學。

  2.句短易記:心經的譯文,短小精明;且字數不多,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便於讀誦,容易記憶。所以不但在中國的大小叢林裏,朝晚功課,必須背誦;就是在寺院內外的老妪,亦多能讀,豎子亦多知其名,或亦能念誦。

  3.適合口調:心經的譯筆,明朗流暢,合於讀者的胃口,容易念誦。

  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句子,一讀再讀,便 可琅琅上口,不會忘記。

  4.文約理詣:心經文句雖簡,而涵義湛深。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 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及「無智亦無得」等文句,性相空有的奧義 ,莫不具備。「諸法空相」,是顯性空的空相;不生滅、垢淨、增減,是 顯諸法「法爾如是」的真理是有的,不是空了什麼都沒有,才叫做空。

  5.現前蒙益:念誦心經,能得冥陽兩利,存殁均可沾益。平時寺院裏 超度先靈,多念阿彌陀經、心經、往生咒,看來心經好似專利死者的,其 實是與生者更有利。如大唐西域記所載:玄奘法師在西遊取經途中,經流 沙,越蔥嶺,遇一大河阻隔前路,四顧無人,又無舟楫可渡,正在旁徨之 間,忽見水面漂著人用的器物,知上流必有人住,乃溯流而上,果見有老 僧臥病草舍,乏人照顧,憐而服侍之;至病愈欲走,老僧意有所感,出梵 本心經授之,並謂:「來日取經途中必遭諸多災厄,若誦此經,便可解除 」。後來奘公背熟此梵本心經,果於途中,解除許多災難。如有一次公渡

  ,以相貌莊嚴,爲土著選中,欲殺之以祭河神。公以取經未成,焉可 先死其身,乃央求他們,待取經歸來,供其祭神。土著不肯,綁之欲殺。 時公無奈,臨危不亂,默誦梵本心經有驗,忽起風暴,飛沙走石,天昏地 暗,大禍將臨。土著睹情大驚失色,知公神明,不可侵犯,乃松其綁,投 地哀求謝罪,天複清明如故。自此奘公每遇災難,誦之即解其危。憑此靈 感,歸譯其文,輾轉抄寫,廣爲宣播,紙貴洛陽,風行一時,此亦爲心經 弘盛的原因。

  6.顯密雙修:佛教分有顯教和密教,信徒隨根選修,各蒙其利。本經 是提示顯密雙修,真俗並觀,誦文可得顯益,持咒更獲密護,定慧兩運, 現未俱利,因此人多喜歡讀誦,這亦是本經普遍流行的原因。

  四 經題的綜集解釋

  自有華譯心經以來,古今缁素讀誦其文,講解其義的大德,不知凡幾

  ;注解本經的作者,亦不下叁數百家:解文則各抒心得,互競其美;釋題則深淺互異,廣略不一。然雖各據所說,發揮其義,而在形式上解題的方 式,以依智者大師五重玄義的規模爲多。現爲便利說明起見,亦…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業力不可思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