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采用其方 式;不過筆者淺識,重在說明,有理可知,無玄可談,故把「玄義」易爲 「意義」了。
1 略解經題的意義
(A)釋名:本經以法喻立名。般若波羅密多六字是法;心字是喻。喻心 經乃六百卷大般若經的中心,爲佛法之心要,比如我們人的心髒,爲全身 的中心,全身的脈絡,都操之於心髒,心髒的好壞,可以影響整身的健康 與否。
(B)顯體:一經有一經的主體,若標明主體,則說法者胸有成竹,不致 依文解釋,而聽法者心領神會,亦可智珠在握,運用自如。本經的主體, 在顯「諸法空相」,亦在顯明「無智亦無得」的畢竟空理,從空理的本體 ,而演化一切現象的諸法。
(C)明宗:宗是宗要,本經以證悟「實相般若」爲宗旨,由觀照般若,照見諸法性空無得,即顯現實相般若的真理,達到由學佛而成佛的目標。
(D)辨用:用是作用,本經既有主體和宗旨,就有從體所起的作用;它 的作用是什麼呢?就在「度一切苦厄」,或「能除一切苦」。苦是惑、業 、苦叁障之一,能照見五蘊皆空,便可息滅貪瞠癡叁惑,解除一切由惑業 而來的苦報。
(E)判教:是判定本經所說義理的淺深,屬於佛陀一生說法那一個時期 的言教。佛陀一生的教法,有判爲五時八教,有判爲叁時教,有判爲一音 教,則爲大乘。維摩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有判 叁時教的,有兩種說法:一是解深經說叁時教,初時說阿含經爲有相教, 次說般若爲無相教,後說解深密經爲中道時教。本經屬於第二的般若時教 。二是智光清辨兩論師所判的叁時教,一以阿含等經說諸法有的爲「心境 俱有教」,二以解深密經等說叁界唯識爲「境空心有教」,叁以般若等經 明一切皆空,爲「究竟了義時教」。本經被判爲第叁時的究竟了義時教。 而天臺的五時教,則判本經屬第四時般若教,是對根機已熟的衆生說的大 乘法,使之回小向大,直趣佛果。這樣看來,無疑的,本經是屬於究竟了義的大乘佛法了。
2 尊重般若的梵音
般若二字,梵音原爲PRAJNA,華譯除般若外,還有班若、波若、 缽若、般剌若、波羅娘等異譯;而最通行的,是般若二字。 古來譯經的規則,對於印度佛教中專門的名詞,有「四不翻」與「五 不翻」的保留梵文原音。四不翻是:一、翻字不翻音,如般若、咒等;二 、翻音不翻字,如 字;叁、音字俱翻,如華文經典;四、音字俱不翻, 如梵本原樣。五不翻是:
一、多含不翻,如阿羅漢(具殺賊、無生、應供 叁義)薄伽梵(具熾盛、自在、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義);
二、秘 密不翻,如神咒;
叁、尊貴不翻,如般若;
四、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叁 藐叁菩提;
五、此無不翻,如庵摩羅果、閻浮提樹。
般若不翻,其原因不 但尊貴,亦因含意深遠,不易譯得妥切;但曆來翻經的譯者,亦有翻出六 義的:一遠離,出放光經;二明,出六度集經(明度);叁清淨,出大品 般若;四慧,此說很多經典都有;五智,此說較少,如智度論;六智慧,此說最多。但爲何不流行智慧而仍通行般若呢?釋論上說:「智慧輕薄, 不能稱於般若」。智慧被人口輕輕地說慣了,說出來不會引起人的恭敬、 尊重,故仍保持般若,不用智慧。又智慧所以輕薄,因世間的智慧,不切 實際,且含有好壞二義:一好的智慧,如寫一部好書,教人立正見,修正 行,會使人上進,得大利益;二壞的智慧,若作一篇壞的文章,誨殺誨盜 ,誨淫誨妄,相習成風,流毒社會,就會使很多人墮落。所以說智慧輕薄 ,不但壞的智慧是染汙不淨的,即使是好的智慧吧,依佛教看來,亦屬於 世間「有漏法」的「世智辯聰」,不能靠此脫離生死,超越輪回的;而佛 法的般若,是從正知見,正思想生出來的正智慧,清淨無染,有百利而無 一弊的,所以是被尊重而非輕薄了。
3 確定真理的法印 學佛的行者,要達到學佛的目標,須要修得般若高度的智慧,才能徹 證人生根本的真理。這真理在佛學的名詞,亦呼做「真如」。真者不僞, 如者不變,它是「法爾如是」的,包括了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叁個原則,才能稱之爲真理,才當得真理的美名;否則,沒有或不合這 叁個真理的原則,那就是世間法的真理,不是佛學上所講的真理了。因在 世間法中如科學家、哲學家所說的真理,他們對真理所下的定義,都是變 化不定的,後勝於前,前仆後起。如愛因斯坦所發明的相對論,當時大家 都奉爲金科玉律,可是曾幾何時,現在又被後起的科學家楊振甯、李政道 等把他的對等定律推翻,他的真理就不能成爲決定的真理了。而佛陀所悟 證所發現的諸法之「真如」,是亘古不變,曆久常新的。佛陀在小乘經典 中,分判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真理,說有「叁法印」,凡是經過叁法印印 定正確不變的真理,就是佛法;不然,任你說得頭頭是道,與叁法印之理 不合,都不能稱之爲佛法。叁法印的名義如下:
(A)諸行無常:諸、指一切法;行、是遷變不停的意思。這是從豎的時 間說的,諸法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都是川流不息在變動,所謂「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所以是無常;不過變有「突變」與 「嬗變」,突變粗顯容易知道,嬗變隱微不易覺察,有些人就誤認諸法是 常住了。
(B)諸法無我:指一切諸法,都是緣起性空的,其中找不到一個單獨常 存的我,這是約橫的空間來說。因諸法既是從衆緣和合而生,緣來即生, 緣散則滅,生滅法中,那裏有固定不變的我體存在,所以理解它是無我可 得。但世間的人,多數是執著有我,做我的奴隸,爲我驅使,造業受苦。 我曾在美國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美國有一班好奇的大學生,想要知道人 們在電話或書信來往中以那一個字用得最多?在討論這個問題:有的認爲 一定是戀愛的「愛」字爲多;有的以爲遊樂的「樂」字最多;有的認爲是 讀書的「書」字最多,有各種不同的推論。很多學生經過半年的實地調查 與考驗,結果以「我」字出現最多。以打電話來說,每十通電話中,統計 有一百叁十個我字。如拿起電話筒來聽:你是誰?是我。你問我作什麼? 我向你報告一個有關我們的好消息……每句話裏都忘不了我,可見世人都 是執有我的。這便是執有我的是世法,說無我的,才是合乎佛法無我法印 的道理。
(C)涅槃寂靜:這一法印,是從世間的生滅法中,印定了出世佛法的涅 盤,是不生不滅的真理。涅槃的理性,是從息滅了一切動亂變化的生滅現象,回歸到本來無生滅差別的理性中,體驗到宇宙人生的真如,悟證成佛 最高境界,謂之涅槃。凡是說及涅槃、真如的典籍,都可印定它是佛法無 疑。 小乘佛教說叁法印的真理,是行者從修學悟解的程序而來的,先了知 諸法無常、空,才了悟在諸法中無我可得,無我執,無煩惱,無業障,就 進入了寂靜的涅槃。大乘佛教則站在最高的勝義空上,只用一個空字,便 把叁法印統攝起來,成爲一個「諸法實相」的無相印。無相即空,但空並 非沒有了東西,而是經過一番革命性的徹底的大破壞,惑盡情空,掃蕩了 一切虛妄的知見,才把實相無相的一切無爲的真理和功德建設起來。
4 世智佛智的比觀
般若的智慧與世俗的智慧,很容易混同,所以在佛經裏加以分別,把 般若的智慧叫做真智妙慧,以示與一般的世智俗慧不同。因世智俗慧從好 的方面說,亦是世間的善法,不能說它有什麼不對,可以攝入般若的方便 智中;但是從壞的方面說,那些知見不正、思想錯誤的講話,或舞文弄墨的黃色文章,文過飾非、言詞豔麗,動人心魄,真不知要遺誤多少的聽者 與讀者,瞎人眼目,損人慧命,使人退墮。這些世智俗慧,自然與般若清 淨無染的真智妙慧,要距離得很遠很遠了。 智慧二字,亦可以分別解說:智有真智與俗智;慧有聞所成慧、思所 成慧、修所成慧。真智是觀察諸法的勝義,用以內照真如的理性;俗智是 觀察世法的差別相,用以分別外在諸法的不同事相。聞所成慧是文字般若 ,由文字的方便作用,使我們悟解佛法;思所成慧是觀照般若,由於觀照 的得力,使我們的「始覺智」現前,如大夢初醒,了知自己的本性,原來 是佛,只要現在行持,將來必可成佛;修所成慧是實相般若,由於觀照的 功深,惑盡情空,得「本覺智」,契證實相般若的理體,使自己修行得到 成功。說一個比喻,從文字般若,悟解佛法。如過渡獲得了舟筏;從觀照 般若,修行佛法,如過渡的駕駛工作;從實胡般若體驗到本覺的理體,如 渡過了中流,達到彼岸的涅槃。這是說明了智和慧在修學佛法途中,外察 內照,各有不同的功用。 上面是把智慧分開來說,有真俗二智和聞思修叁慧的不同;若把智慧合攏來說,則世法的俗智粗慧與般若的真智妙慧,有所不同,可分四種智 慧來說明: 第一種「常識的智慧」,是普通一般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從普通見 聞覺知的常識而來,有對的,有不對的,不對的常識是有錯誤的,屬於叁 量中的「非量智」,對事物量度不准確,是錯誤的。如暗夜見繩,誤以爲 蛇;或隔山見霧,誤以爲煙,妄謂有火;或見瓶衣,不知是「所作性故」 生滅無常的,而認爲是實有常存的。這都是錯誤的推斷,落於非量智。但 亦有常識屬於「比量智」的。如隔牆見角,比知有牛,隔岸見煙,比知有火。這種比例而知的常識,屬於比量智是對的。第二種「推理的智慧」, 是科學家的智慧,屬於「比量智」。因科學家凡對於一切事物的真實性, 不肯隨便下判斷的,要經過分析比較的研究正確,才把他研所得的成果加 以肯定。這種智慧是屬於比量智。第叁種「揣想的智慧」,是哲學家所運用的智慧。哲學家是注重從揣測推想中去…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