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但此肉團心是物質的,假名爲心,實非真心,而衆生不知,錯認爲心。楞 嚴經說:「衆生顛倒,認物爲己」;或認賊作父,便是指的這個肉團心。
二、緣慮心:是第六意識攀緣六塵境界的妄心,日常思惡作惡,思善 作善,都由此虛妄意識爲中心。楞嚴經說:「塵有則現,塵無則亡,離塵 無體,純屬妄想,而非真心,凡夫暗昧,誤認爲心」。圓覺經謂:「衆生 妄認六塵緣影以爲心相」,即指此攀緣的妄心。
叁、思量心:即第七末那染汙意識心,o
思量第八識的見分爲我, 計執五蘊假相,執有實我實法,看不破,放不下,世界與人生的種種人我 是非爭鬥,都因此識思量執我的心理作祟而來。
四、積聚心:即第八阿賴耶識心,此心無始以來,集起許多的善惡的功能種子,由於業力的熏習,遇緣即變起根身(人生)器界(宇宙)的現 象諸法。所以這個心是人生宇宙的本體,具有真妄兩種原素,真即指下面 第五種真如心,妄即指這個虛妄的阿賴耶識。故起信論說:「真如無明和 合而成阿賴耶識。」所謂「真妄同源」,即指此識而說的。
五、真如心:真是真實,指諸法的體性離諸虛妄而說;如是如常不動 ,指法性常住不變不改,不同法相生滅變遷。成唯識論卷二說:「真謂真 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故真如心,就是自性倩淨的心, 與佛性法身,如來藏,圓成實性,是同體而異名。古德有說:「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爲智。」這智是轉識成智的智,也 就是靈明洞徹的真如心的別名。 在佛學上分析這個心,有上列的五類心:但這五類心,只是從心的不 同角度上看有此不同,並非都是心經上所講的心。若以心經的經題是「從 法喻立名」來說,其中只有「肉團心」與「真如心」,是與心經的心有多 少關系的,說明如下:
一、從心經「以喻立名」上說,則與肉團心的心髒有關。因心髒是我們全身的中心,比喻大般若經是大乘佛法的中心,而般若心經,又爲大般 若經的中心,故以心髒的重要性,來比喻般若與佛法的重要關系。
二、從心經「以法立名」上來說:此法即是般若波羅密多的心法,則 此心與真如心有關,因真如心即是實相心,實相心即是實相般若。實相無 相,不但無相,亦是無念,無念即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 諸法皆空的無所得心。無所得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涅槃,涅槃即是到彼岸 ,到彼岸即已心不著相,心不著相,即是般若的真空實相。所以這個心, 即是真如心、亦即本來清淨的菩提心,或般若心經的心要,亦無不可。 這個般若心從真心上來說,也即是禅宗的涅槃妙心,連磨祖師「以心 傳心」的心。指月錄卷一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 ,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詞迦葉」。這個付與迦葉的涅 盤妙心,也即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心經所說的無所得心。所以楊仁山居 士說:「達磨一宗,專弘般若,六祖稱爲學般若菩薩」。則此般若心,是 人人皆有,個個具足的自家寶藏,非外來之物,是自心本有的功德法財。
唐朝慧海禅師參禮馬祖道一,祖問他:「從何處來?」答:「從越州 大雲寺來。」問:「來此將做何事?」答:「來求佛法。」祖曰:「自家 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師有所省 ,禮拜再問:「那個是我慧海的自家寶藏?」祖雲:「即今問我者,是汝 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須向外求覓?」師於言下大悟 ,識自本心。這即是當下省識此般若真心,自己本來具足,不必枉向他求 。正如慧思大師所說:「道源不遠,性海匪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 亦不得,得亦非真。」這樣,我們現在聽講般若心經,學習佛法,不須向 外追求,但向自己內心反省,觀照思惟,便能得到一個著落處,休歇處。
8 本經和十二部經
經之一字,平常呼爲「契經」。契是契合相符的意思。凡是經典裏所 說的義理,必是上契十方諸佛之理,下契一切衆生之機。或經是鏡義,喻 鏡能照出人之汙點。我們如讀佛經,便知自己叁業不淨的汙點。經亦作徑 字解,徑是路徑,識路徑才能達到走路的目標。如研讀佛經,認佛理,才 能知道人生應走的路向,而達到應達的目標。 佛陀一生所說的經典,依義類別有十二種,亦稱十二分教:
1.修多羅,或素咀覽,義譯「法本」。依文體言,約如散文,亦有長 行。今所講的心經,屬於此類。
2.只夜,義譯「重頌」,在長行後加些偈頌,重宣其義。有可葉韻,如 中國之古詩;亦有不葉韻,聽其自然的壓韻。
3.伽陀,義譯「孤起」,全篇皆偈頌的裁體。
4.尼陀那,義譯「因緣」,說的或人或事的始末因緣。
5.伊帝目多,義譯「本事」,說佛弟子一生一世或多生多世的曆史掌故。
6. 多伽,義譯「本生」,佛說自己過去在因地中多生多世修道弘法 的曆史。
7.阿毗達磨,義譯「未曾有」,言經中妙義,聞所未聞,言所未言, 得未曾有。
8.阿波陀那,義譯「譬喻」,以喻爲主,寓法於喻中。
9.優波提舍,義譯「議論」,有經以議論爲主題,議論佛理,收集成經。
10.優陀那,義譯「 無問自說」,佛法本來非請不說,但亦有例外,如 阿彌陀經,是因機緣到了,無人請問,佛自宣說的。屬於「佛爲衆生作不 請之友」一類。
11.和伽羅,義譯「授起」。如佛於法會中,授記何人,將來於何時何 地成佛。經過佛陀親口記載,將來必定成佛無疑。
12.毘佛略,義譯「方廣」,即說方等大乘的義理,廣大平等,性相因 果,無所不講。 這十二部經:有從文字性質立名的叁種,爲法本,重頌,孤起;有從 事實立名的八種,爲本事,本生,因緣,譬喻,未曾有,無問自說,授記 ,論議;有從所表之理立名一種,爲方廣,亦有人說:修多羅,伽夜,伽 陀叁部,爲經文上的一種體裁,余九部,是從其經文所載的別事而立名。
五 譯本與譯者略曆 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1 譯本的略史
本經從梵文譯成華文,自南北朝至宋朝,大約共有九種譯本。今略列 於左,並敘其內容的同異:
一、摩詞般若波羅密多大明咒經 西曆402 姚秦(弘始四年) 鸠摩羅什譯
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曆649 唐(貞觀二叁)玄 奘譯
叁、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曆700 唐(中宗時)義淨 譯
四、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曆733 唐(開元二六)法 月譯
五、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曆790 唐(貞元六年)般 若等譯
六、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曆850 唐(大中時)智慧輪譯
七、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法成譯
八、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經 西曆980 宋施護譯
現存以上八種譯本(唐菩提流志及實叉難陀二譯今缺不存)的異同, 據今人所考,約有叁說:
(A)依譯文大概分別:玄奘與義淨譯本,文字全同;唯淨師於本經末增 「誦此經破十惡五逆九十五種邪道」等五十叁字,是說誦此經的功德,乃 屬於流通分;般若譯本與法成譯本,文字亦大略相同。
(B)依叁分具缺分別:什譯本與奘譯本,皆只譯正宗分;而略去序分及 流通分;余六譯本,叁分具足,但文字亦詳略不一。
(C)依說經者分別:法月譯本謂此經乃觀自在菩薩,請佛向大衆宣示般 若深法,所以此經爲佛所親說;般若及法成譯本,謂此經乃佛深入甚深叁 昧時,舍利弗欲聞般若深法,就請觀自在菩薩爲他宣說這部心經;施護爲 密宗高僧,故其譯本謂此經乃在佛入叁昧時,以威神力,令觀自在菩薩說 此經。這樣說來,此經雖爲觀音菩薩所說,亦等於佛陀授意而說的。且經 中直呼「舍利子」名字,皆爲佛呼弟子的口氣,非菩薩語氣,亦足證明此 經爲佛所說。 諸譯中以奘師譯本最正確、最穩妥,文字亦最簡明工整,故特別單行流通,爲人所愛讀,曆來各宗法師,亦多以此譯爲講本及注釋;現在我所 講解,亦不例外。
2 譯者的簡曆
唐、是朝代。李淵叁世仕隋有功,至隋恭帝將中國天下禅讓於李淵, 爲唐高祖,建都長安,國號曰唐。 叁藏,是指全部佛法有經、律、論叁藏。經爲佛說,律是佛製,論有 佛在經中所議論的,但多數是佛弟子所造,分有宗經之論和釋經之論。 法師、是以叁藏法自師,亦以叁藏法師人,上弘下化,稱爲法師。今 出家者,目不識丁,愚不可及,未明佛理,亦稱之爲法師,或自稱法師, 以誤爲正,正是末法現象。今奘公博通叁藏,譯講利人,才能當此嘉號。 其平生轶事甚多,略志於下:
(A)考官賞識:奘師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師十叁歲正逢國家度僧,以不足歲數,徘徊考場不去。考官鄭善果問其故,及出家志願爲何?彼答: 「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嘉其志,破例許度爲僧。
(B)遍訪明師:俗語謂:「出家不參訪,菩薩未開光」;但出家後,須從剃度師學戒究理五年有得,才可出外參訪。奘師隨其兄長捷,出家於淨 土寺,繼之參訪國內名德,於經論猶多問題,非求梵文原本,難以解決, 乃於貞觀叁年,適逢年荒;開放難民出關,乃隨之出國,潛行覓食,西遊 求經,取道哈蜜,越天山,渡流沙,過雪嶺,經七年抵北印,遍訪明師, 學習唯識,入那爛陀,親近戒賢,盡傳其法。
(C)生烹祭天:師由中印東南行,將過
,被賊所俘,賊欲選相貌英 俊莊嚴者,生烹祭天。師美中選,自分必死,唯誦梵本心經,及觀想彌勒 菩薩,忽飓風四起,賊船覆沒,余賊恐怖,不敢害師,忏悔頂禮,親釋其 縛,得以重生。
(D…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