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2

  ..續本文上一頁」。持爲執持,執持一念,即與念同。理念與事念的區別,是在達理和不達理:達理則隨理作觀,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把心與佛打成一片,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念與佛相應,其理頓超;事念則於此理未圓,但能信願行具,如母念子,硬做工夫,久而瓜熟蒂落,亦可悟達理持的境界,只不過是初心下手處不同罷了。

   問十七:怎樣叫做念他佛與念自性佛?

   答十七:念他佛即事念,念自性佛即理念;但須知自他二念,皆不離心, 方爲正念。

   問十八:念佛念到上品上生的人,可以稱他爲「諸上善人」嗎?他還要經 過多久才成菩薩呢?

   答十八:「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語出阿彌陀經,本可通指一切念佛行人 ,都爲上善之人;今既念到上品上生,那還不配稱爲上善之人嗎?還不配稱爲菩薩嗎?何必「還要經過多久」!須知菩薩有初發心的,有老修行的,如我們現在發心修學佛法的,便是初心菩薩;那些修到上品上生的,就是福慧殊勝的老菩薩。他們若不稱菩薩,試問誰才配稱菩薩呢?菩薩的原義,是「覺悟的人」,誰能覺悟,誰即菩薩,本來也沒有什麼特別奧妙與稀奇的;只因不了其義 ,於是就奧妙、稀奇、神化起來了!

   問十九:假使初發心信佛的人著了魔,要怎樣才能降魔?或把魔退散?

   答十九:佛說:末世修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話是真實的,稍微用過功夫的人,都會體驗到魔是怎麼一回事。著魔的原因。是因行者未能深明佛理,或得少爲足,於是行持稍得力時,魔境當前,就把持不住;或於疑慮未定 ,功夫稍一松弛,魔障便乘虛而入。能否再有力量降伏或退散,全視行者對向 來所做工夫,能否堅持到底?若堅持到底,不再動搖,則定力內固,佛天外護,魔即降伏或退散;不然,一著魔境,即轉入邪道,前功盡棄,不可不慎!今日侈談修習密宗者,十九未透佛理,往往將魔作佛,落於邪道而不自知,比比 皆是。

   問二十:我們在家修學佛法要怎樣行持,才能使修行的心不退呢?

   答二十:首要信願堅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願的基礎,則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因知之不深,信亦不堅,願更不切,其心粗浮,在修持的過程中,遇著不利的環境,或宿障魔怨的突擊,不能自解其故,就易退失初心;此種情形在今日的學佛人中是很普遍的,此所謂「行之維艱,知亦不易」!故學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聽解佛法,配以堅信切願,則無論遇到何種惡劣的不利的逆境,都可以排解過去;或因此而轉增勝心,則菩提上進,永不退失。至怎樣行持?則五戒十善,六度四攝,都是發菩提心者所應修學的;尤要從五戒十 善腳踏實地來做起,不在好高骛遠,徒慕神奇。

   問廿一:念佛的人,怎樣才能夠到西方?十方皆有佛,爲什麼一定要往生 西方?臨命終時怎樣能感應佛來接引呢?

   答廿一:行者對於彌陀淨土,信願堅切,念茲在茲,憶持不忘,久之工夫 成熟,時節因緣到來,便可往生西方。法華經雲:「十方佛土,隨願往生」; 故知願在西方念彌陀者,即生極樂,願在東方念藥師者,即生琉璃,願在上方念彌勒者,即生兜率,全由行者自心所好,而憑智力之抉擇,並非強人皆生西方。臨命終時,感到佛來接引,全在平時修持工夫得力;否則「平日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那是靠不住的!今人念佛,往往不得感應者;一以自生疑惑, 信之不笃;二以作辍無常,行乏勇氣;叁以見異思遷,發願不切;四以不惜時光,悠悠忽忽;五以心緣世事,五蘊熾盛;六以愛憎不泯,心水混濁;七以分 神馳骛,內外典籍;八以不戒閑話,不斷徵逐。念佛無此八弊,臨終必得佛來接引。

   問廿二:淨土經中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淨土與彌陀既在自心, 何必念佛求生,豈非多事?請法師詳爲解釋!

   答廿二:此就理性方面說,淨土與彌陀,皆自心具足,叫人不要向外妄求 !譬如寶鏡蒙塵,光自性具。只要拭拂塵垢,性光便現。我們凡夫衆生,性具佛之智德,與彌陀同等,只爲煩惱執障,不能顯現,遂令心穢土染;若能多聞佛法,念佛修持,障惑漸除,心性清淨,則住處亦清淨;而此心性與彌陀佛性相等,故見此性,即見彌陀,亦見淨土,豈非淨土和彌陀皆見於自心乎!見自性彌陀如此,見自性釋迦,見自性彌勒,亦莫不如此;蓋佛佛道同,其性平等 ,一見一切見也。又不但佛佛如此,衆生能發明心地,見自佛性,亦即與諸佛同等,故說「諸佛乃衆生心中之諸佛,衆生亦諸佛心內之衆生」,意即在此。佛土雖然唯心具足,但須念佛修善,方能惑盡情空,顯現淨境,故念佛還是不可不念的。

   問廿叁:什麼叫做「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去則決定去,生則決不生 」;這是怎樣解釋的?

   答廿叁:這是一位禅淨雙修的大德所說的偈頌,亦是從理性上說的:念佛的人只需信願堅切,決定可以往生;但此往生,亦即生自心淨土見自性彌陀, 境智一如,原無來去,故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反過來,若從去的方面講,亦實有西方,決定可去;但此西方仍容攝自心,去即非去,生亦不生,故又說「去則決定去,生則決不生」也。

   問廿四:如生到西方淨土,可算是究竟了嗎?

   答廿四:生到西方,除非乘願再來此土度生,決不再墮娑婆,輪回六道, 從此點來說,是究竟的;但從西方來說:無量壽經說有叁輩往生,九品不同, 故亦有究竟與不究竟。總之,要到佛果完成,才算究竟。

   問廿五:如果彌勒菩薩將來下生成佛時,是不是全世界的人都來皈依叁寶 呢?

   答廿五:照彌勒上生經和下生經說,彌勒佛將來下生說法,有龍華叁會: 第一會說法,上根悟道;第二會說法,中根見谛;第叁會說法,下根證聖。同時第叁會的攝化最廣,凡是現在在釋迦佛法中有過些微關系的人,最起碼的如念過一句佛,聽過一句經,或向佛舉一手,低一頭的,將來都可以得度。這樣看來,全世界不是都佛化了嗎?遑論皈依叁寶呢?又菩薩因地修行有兩類型的 ,一類先修「嚴淨佛土」的,一類先修「成熟衆生」的。彌勒菩薩正是先修嚴淨佛土的人物,所以他將來所取的國土,是清淨莊嚴,不像先修「成熟衆生」的釋迦佛的化土,所以現在的世界是五濁惡世。如此,「此處堪稱佛地,滿街 都是聖人」,又正是彌勒佛土和人民的景象,那麼他們還不皈依叁寶嗎?據佛經說:迦葉尊者現在尚隱身在雞足山中,待彌勒將來下生,到龍華第叁會時, 衆生懈怠,不肯修行,他就出現空中,作十八變,然後入滅。彌勒即藉此說法,借題發揮,勸導衆生,齊成正覺。我們現在幢憬那時的熱鬧場面,真是「心焉向往」,因爲這要比你看一部電影,看一場大戲有趣多了;只可惜大家無術 延長壽命如迦葉尊者,而轉一胞胎,又不知升沈何所?興言及此,能不努力爭取乎!

   問廿六:往生西方淨土,如得到下品下生的人,比證阿羅漢果的人。品位高、還是低呢?

   答廿六:這可作二說:一、證阿羅漢果已是出世聖人,下品下生雖也出世不受輪回,但不過是西方的一個凡夫,故地位自然比不上羅漢;二、西方凡夫 ,具有大心,能進至佛果,而羅漢自趣空寂,往往固步自封,不能再前進,則亦可以說以下品下生者爲勝,所謂「大心凡夫,小果聲聞」,這也可以解得通。

   問廿七:單明白佛理,如不修持,可以了生死嗎?

   答廿七:無有是處!明白佛理,如以眼看清楚目標的,用功修持,如以足走 至目的地,如足不行,眼看徒然!永嘉證道歌說:「分別名相不知修,入海數沙徒自困」!故從古至今,絕沒有不假修持的人,而能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的。

   問廿八:明白佛理重要呢?還是念佛求生西方重要呢?如不懂佛埋,獨從 念佛一門深入,天天行持念佛,希望求生西方,是否亦可以了脫生死而往生淨土呢?

   答廿八:明理屬解,念佛屬行,解行並進,福慧雙修,是學佛人的正常狀態。如沒有知識能力,研究教義,明白佛理的,從念佛一門深入,亦可以了脫生死,往生淨土;但既知念佛好處,且能一門深入,亦不能說他完全不懂佛理了。

   問廿九:如果念佛比明白佛理更重要,那麼應須勸人先修念佛一門,對否?單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佛理明不明白都不要緊的,只求了脫生死,往生西方,見佛聞法之後,甚深微妙之佛理,也都明白了,對不對呢?

   答廿九:你所說的明白佛理,意即研究教義;如果教義不多研究,不大明白,即講修持(念佛是修持的一種),像你所講的從念佛一門深入,未嘗不可以了生死,生淨土,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但這是一種「異門方便」(無量壽經語)的說法,究非究竟了義之極談;且盲修瞎練,有時境界現前,不知對付,是容易發生危險性的!所以念佛的人能更研究教義,明白佛理,以助行持,那是萬無一失的!

   問叁十:如佛法以了生死、生淨土爲最重要,那麼各大法師應皆弘揚念佛一法,就夠度脫苦惱衆生了;這意思對不對呢?

   答叁十:不很對!衆生根性萬別,佛的教門無量,若只需念佛一門,攝機即不能盡!因有的衆生不歡喜念佛的,你就不能強以念佛法門教他,須要教以其他的學教、參禅、修觀、持律等法門。如果只念佛一法就夠了,佛又何必說 那麼多的叁藏十二部經,豈不冤哉枉也?佛法有「難行道」和「易行道」,念 佛法門是易行道,所謂「叁根普被,利鈍兼收」,佛爲許多厭繁喜簡的衆生, 說了這個「異門方便」的念佛法門,亦爲投這些衆生根性之所好耳,如果以念佛爲最重要,其他的佛法都可不必弘揚,那就太偏失,太不對了!我國學…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