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3

  ..續本文上一頁佛的人,自宋元以來,多喜簡便念佛,不肯研習經教,昌明佛學,所以弄得後來的佛法,便非常隱晦,佛教也因之衰頹了!現在仍有不少的學佛者,抱看「只念一句彌陀,不需其他佛法」的觀念!所以我現在特強調學佛的人,或念佛的人 ,必須要研究佛法,以助行持,意即在此,並非說不明佛埋,專念彌陀,便不能生西!要知這是爲無力研究教理者的方便說法,有能力研究教理的,還是要發足大心,立定志願,窮探法藏,追求真理!須知這是我佛無量劫來犧牲無數身命獲得的代價──法藏,這裏面有無窮的智源待我們自己去掘發,我們別空過了,辜負了聖者栽植後進的悲心!

  

  

  二、答眼色海掠影君九則

   問一:何謂佛教、道教、德教?教主的動機何在?請詳述各教主的生平。

   答一:佛教爲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太子悉達多出家成佛後所創立。佛者覺也,乃正覺人生真理之宗教,導人以轉迷成悟,離苦得樂爲宗旨。道教乃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爲教祖,創於東漢時之張道陵。至晉時稱天師道,後遂名之爲道教。德教乃新近建立的,提倡以道德救世,崇奉老子、孔子、釋迦、耶稣、穆罕默德五教教祖。各宗教教祖創立宗教的動機,不外救世利人,此爲宗教共同的色彩;若論教義深淺,說理圓滿與否,雖學者的看法各有不同;要當以佛教陳義爲最高圓。各教主生平,可參閱各教曆史,非今所能詳盡。

   問二:人們崇拜宗教是崇拜其教?抑或教主?

   答二:兩者兼而有之,因教主與教義不能分離,因有教主才有教義的施設,有了教義的施設,才見到教主的偉大之處,生起崇拜之虔誠也。

   問叁:觀音菩薩,觀音娘娘,觀音佛祖,西天佛祖,有何區別?大伯公,如來佛,太上老君,四大金剛,十八羅漢,是否皆爲佛教所應崇拜者?

   答叁:據佛經說,觀音菩薩是古佛再來的,過去世的名字叫做「正法明如來」,故有人稱爲「觀音佛祖」。當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教化衆生時,他現身爲佛的弟子,故稱菩薩。菩薩是在因位修行度生的稱呼,若到果位功滿,始稱如來。如來是每個佛的通名,凡是由人修成佛果,都可稱作如來。若說「西天佛祖」:此西天若指印度(佛法西來中國,國人皆以印度爲西天,如說唐僧西天取經),則西天佛祖是指釋迦牟尼佛;若西天指西方極樂世界,則此西天佛祖,即指阿彌陀佛了,因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至稱觀音爲娘娘,乃民間誤以觀音爲女神,故以娘娘尊之;實則觀音爲古佛再來者,而與世間女神混亂,雖曰尊敬她,實是輕慢她,因其削減觀音菩薩之崇高佛位的價值了。大伯公爲馬來民間的神,等於中國的土地老爺。太上老君爲道教的天尊。此二人天之神,皆不能與如來相比。如來是超出人天世間的惑盡情空的了生脫死者,人天之神皆未能超脫輪回生死,故不可同日而語。四大金剛,亦名四大天王,爲佛教的護法神將,佛徒對之可保持相當敬意,但非最高的崇拜者,最高的崇拜 皈依處,唯在釋迦佛陀。雖十八羅漢亦是學佛過程的聖者,不是佛徒最高的崇拜者。

   問四:佛教徒若違背了五戒,其後果如何?從何見之?

   答四:違犯五戒,自然受報。如五戒第一爲戒殺,受了五戒的佛徒去殺人,其後果必是「殺人者死」,今生就見到他的果報;萬一今生僥幸逃脫,而仍逃不了因果律,來生還要受報,則非吾人肉眼所能見到,若得佛教聖者的天眼、慧眼、法眼,就可見到,並不稀奇。唯現今信佛者多,並非個個皆能受持五戒,受持五戒者是極少數的,多數都是皈依佛法僧叁寶的普通信徒。有許多人自命佛徒,甚至連「叁皈依」都未受過的,何必高談五戒!怕受五戒犯罪,因而不敢信佛,這是多余的過慮,也是自塞信佛之門。

   問五:佛是由人修成的,因此人人皆可成佛,那 教徒所崇拜的到底是那一位佛?如何崇拜?念經乎?許願乎?點香叩頭乎?

   答五:隨人根性之所好,認識之異趣,每位佛和菩薩都可崇拜;唯中心主要的崇拜者,應在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崇拜的實際工作,在於修行。佛教的禅觀行(坐禅),律儀行(持戒),淨土行(念佛),真言行(學密宗),都可任意修持,方是正路。許願、點香、叩頭,這是「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向佛討價還價,希望「有求必應」,這些不算崇拜,也不算真正的修行工夫。

   問六:泰國佛教高僧銮苦脫上人之塑像,供人膜拜之動機何在?

   答六:凡是佛菩薩的塑像,或高僧的塑像,其動機:一在引起人之恭敬, 所謂「佛法從恭敬中求」;二在由恭敬而發心布施供養得福,所謂「見相種福」,因塑像爲引人向道修善的一種助緣;叁在紀念有德行者,可以警頑愚而勵 末俗;四在見人有德行而受敬,引起自己向上學習的志願,所謂「彼既丈夫我 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問七:阿彌陀佛是何語?何意?

   答七:阿彌陀佛是梵語(印度語)。意譯爲「無量光」,「無量壽」。以至佛位,智光無量,慧命無量,表其功德也。

   問八:佛教與命理有何關系否?據說老輩的高僧對於命理,不論相或算皆很高明?

   答八:佛教的正義叫人信因果,不叫人信命理。你想得好果,必先修好因,這是最合情理的定則。相命亦是有的,但變化無定,靠不住的。如照理應該 好相好命的人,若做了惡事壞事,就會變成壞相壞命;反之壞相壞命的人,往往做了好事積德,結果變成了好相好命。所謂相從心生,命隨心轉,隨時變動, 並非注定,故佛教只勸人信因果,做善事,決定前途,不教人求神問蔔,以占命相,以其舍本逐末也。老輩僧有善於命理者,多從未學佛前學來,決無在學佛後再去學相命,自居「外道地位」,以佛教不許出家教徒相命蔔卦,其爲僧而挂相命蔔卦招牌者,皆是「佛法中之外道」也。正信佛教之徒,不可不知, 不可不辨!

   問九:我是佛教的門外漢,意欲學習佛理,以解除心中的疑團,應如何著手?

   答九:欲學佛理,先看佛書。星馬佛書不多,但基本的讀物如佛學綱要, 佛學概論,佛學課本,在槟城許多佛教團體中皆可找到。其次是多與佛學有素養之法師和居士,或佛教學生接近,所謂「多聞熏修,如理作意」,爲學佛入 門的最好方法。

  

  叁、再答眼色海掠影君二十二則

  

   問一:上期承答受五戒者殺人則必受果報。今生僥幸逃脫,仍逃不了因果律,來生還要受報。如此,來生受報時自己是否覺知其前生之所爲?若不知,來生受報時相信命運,誤爲是命運注定,必然還是不能悔改前非?再者,來生受報,是否是教主怒而禍之?抑或與法律之「殺人者死」相關也?

   答一:因果定理,作者必受,本不可以言僥幸,言僥幸,是指業緣未熟,果報未到。來生受報時能否知道自己前生之所爲,要看你自己的修證工夫如何。佛經中說:「羅漢有入胎之迷,菩薩有隔陰之昧」。羅漢和菩薩雖未成佛,但多是修證有素,已登聖位,尚且是隔了一個娘胎(隔陰)轉生,就迷昧了前生的事,何況普通的具縛凡夫,如何會知道!至於相信相命,或信其他什麼的,不一定不能悔改前非,只須時節因緣到來,他自會信因果而痛忏前非的。來生所受,是自作業,自受報,與教主、法律皆無關系;且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已斷煩惱,沒有瞠恨,與其他的神教主不同。

   問二:不殺生,未必不可食,法師有何高見?若殺雞鴨等類又如何?

   答二:殺生是直接殺,食是間接殺,同是殺,不過還報的重輕有異。俗語說:食他半斤,還他八兩。雞鴨等類亦是前生作業,墮落畜生道的。你現在殺它吃它,將來它有機會翻身,還是以刀還刀,以牙還牙的。

   問叁:人人皆可成佛,請問本邦那些教徒已經修鏈成佛的?

   答叁:成佛是絕對的境界,我們人是相對的境界。相對的境界,是有生有死,有形有相的;絕對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的。所以本邦即使有人成了佛,你無慧眼,有業力障隔,還是看不到的;但我們可從有修養的教徒, 臨終預知時至,來去分明,而證明他已有了成佛的迹象。

   問四:佛教是否反對其教徒研究命理,爲什麼?

   答四:命理是有的,不過不是注定不變的。所謂相從心生,命由心轉。只要你學佛,心地善良,信因果,行善事,相命便可漸漸變好的;不然,好的也會轉成壞的。所以佛教只勸人深信因果,廣積福德爲本,研究命理是舍本逐末,故不主張,也不是完全反對。

   問五:信奉佛教者,必須吃素,爲了什麼?

   答五:佛教慈悲爲本,吃素是爲了要養成不殺生的仁愛心,擴此仁民愛物之心,世界才有升平的日子。孟子亦謂:「天下惟不嗜殺者能一之」,可惜末主張吃素,與行動尚有距離。但信奉佛教要吃素,都是指已出家的,在家學佛的皈依信徒,並無規定個個要吃素。

   問六:如果世間每個人都信了佛教,那麼世界將如何?

   答六:那麼世界太平,大家和樂;但你也不要怕成了和尚世界,像你一樣有頭發的,穿西裝的漂亮青年,依然很多。

   問七:就佛教而論,世間是否有神鬼之存在?如何見之?人死後其靈魂是否不亡?變成鬼仙之說是否可信?爲何又有天國?天堂與地獄之分,作用何在?

   答七:佛教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的「六道輪回」之說,是肯定鬼神一道的存在。羅漢證道得到道眼就可見到。天人的天眼方可見到。靈魂是生命的主體,佛教說生命的具體活動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的八個識,而以第八阿賴耶識爲生命的根本。它的功用,是人生受胎時它領先而來,死時它最後才去。世人不知此中真相,謂爲「靈魂脫殼」,笑壞人…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