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4

  ..續本文上一頁也!人死肉體死,神識不死,但也不是統統變成鬼仙。六道輪回,皆照生前所作業力而轉生,並非定會變鬼變仙或變豬變狗的。天堂地獄乃六道中之二道, 亦非是神創造,別有作用,乃是唯心所成,唯識所現。所謂輕清者上升爲天, 重濁者下凝爲地。也可以說:善業輕清的上生天堂,惡業重濁的下沈地獄,是因果循環的必然趨勢。

   問八:據說佛教是偉大的,從何見之?

   答八:從佛史和佛理見之。釋迦身爲王子,舍棄富貴名利,專修佛道,由出世而入世,舍己爲人,精神偉大。佛理則是佛陀由戒定慧修證而得,非常人妄想分別之境界,亦非世俗一般宗教哲學所堪比擬,豎窮叁際,橫遍十方。高深博大,兼而有之。

   問九:佛教徒的婚禮儀式如何?

   答九:請佛教長老或高德居士爲主證。新伉俪向教主獻花致敬。主證人上香、灑淨、開導。新伉俪相對見禮。家長致詞等等。槟城佛教徒舉行佛教婚禮的,已有多起。

   問十:佛教對於安葬禮法如何?

   答十:佛教有火葬、龛葬和棺葬。出家佛徒多采用前者,在家佛徒則兩者兼而有之,火葬可奉骨灰入塔紀念。清明掃墓,是中國風俗,棺葬亦可行之。

   問十一:祖先的「風水」與下一代真否有連帶關系?火葬好處何在?

   答十一:陰陽、風水、地理,都是中國相沿的學問。風水好壞或能影響下一代的盛衰,但不如祖先積德來蔭庇下一代來得可靠。火葬好處在簡潔、節儉。教徒亦有願將骨灰散入海中與水族結緣,可得布施培福的好處。

   問十二:教徒與居士有何區別?法師、和尚、尼姑有何作用?和尚與尼姑爲什麼不能各別結婚?

   答十二:教徒分出家與在家的兩類:出家的稱師父、法師、和尚等;在家的則稱居士。居士解爲「居家學佛之士」。法師、和尚、尼姑的作用,是自修佛學,教人修習佛學,等於教師的作用。不結婚,是因學有所專,責有所在, 不將精神分散;如有家庭負擔,便難以專神致力於教務,道業難成。

   問十叁:佛教對於科學有何作用?

   答十叁:科學的作用在求真,故注重實驗與分析的精神,對每一事物皆以各種方法實驗之、分析之,求出它的真相,然後信仰。佛教是純理智的宗教,其精神亦著重實驗與分析,但須從內自修證實驗的工夫到家,才了達每一事物的真相;科學研究分析所得的真相,只不過是事物的假相而已,非是真相。此佛學與科學同中有異,即方法同,作法有異,然對事物有互相發明和發現的作用,並不相悖。若從科學的理則學觀點來看,則佛教的因明學,近似西洋的邏輯學 、中國的名學,皆爲研究語言學問的科學方法。(請參看中國科學家尤智表著 的「佛教的科學觀」一書)。

   問十四:若要脫離人間的痛苦,應落發爲和尚,虔誠研究佛經,法師以爲然否?

   答十四:落發爲和尚,專精修行,固可離苦得樂;但做在家居士帶發修行,也一樣可解脫痛苦。不過出家專修易成。且研究佛經屬於知,還須要行方能解脫,光有知解還不夠的。

   問十五:佛教對於亞當與夏娃之說,有何高見?

   答十五:當神話看。

   問十六:「天官賜福」與「司命帝君」何也?是否應該崇拜?

   答十六:天官和司命,皆中國民間所傳的小神。梁元帝書說:「上元爲天官賜福之辰,中元爲地官赦罪之辰,下元爲求官解厄之辰」。唐人以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謂之叁元節。但道家以天地水爲叁元,亦曰叁官。後漢張角傳「五鬥米道」,以符咒療病,寫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書叁通,一上於天,二埋於地。叁沈於水,謂之「叁官千書」。故 「天官賜福」之類,或即由此創作而來。司命有「上臺司命」與「東廚司命」 。晉書謂:「叁臺六屋,兩兩而居,西近文昌二星爲上臺司命,主壽」。東廚司命爲竈神。此類善神,對之保持敬意就好。不必過事崇拜。

   問十七:佛祖如何修煉,有否得到神仙的指示?何時開始傳教?一共傳了幾年才離開世間?葬身何處?享年幾何?

   答十七:神仙皆爲道家用的名詞。修道如雲鏈氣、鏈丹,亦不宜用之於佛教。據佛經記載,釋迦多生前已修行成佛,今爲化世,乘願再來。其舍棄王位,出家修道時,曾訪問古印度許多修習苦行的宗教師,結果知彼等所修皆不圓滿究竟,乃專用觀心返照工夫,求之於己,開發內在之智慧,洞悉宇宙之底蘊,獨步叁界,謂之爲佛。時年卅五歲,開始創立佛教,遊化諸國四十五年,至八十歲入滅。地點在印度拘屍那城,爲今日印度佛教八大聖迹之一。

   問十八:佛祖誕生就能步行,腳下還有蓮華承頂,且會開口說話,這是否真有其事?

   答十八:你若相信佛陀是乘願度世的再來人,則示現這些動作,引人注意,使人入勝,成爲方便權巧的法門,也不覺得有什麼奇怪了。

   問十九:點香、叩頭、燃燒金銀紙等類是佛經所規定之儀式嗎?作用呢?

   答十九:點香、叩頭或禮拜,即非宗教的常人,亦有此種禮儀,何足爲異。燒金銀紙則從道教焚燒符等演化而來,乃道教之産物,非佛教所有,佛經 亦無此種記載。現今佛門中有此現象,乃教徒不明真相,習俗相沿,有以致之。筆者曾作「爲誤解佛教者進一言」,文中言之稍詳,可以參考。(見拙著 「佛教問題座談」一書)。

   問二十:佛教說天堂有廿八層,科學家已能算出天之高度,而未見有如此之說法,這是否系佛祖之幻想?何者才能見之?何者確已見之?

   答二十:佛經說叁界有廿八天,乃佛陀慧眼親見之事實,並非幻想。每天之天人,性質,形狀,壽命,福報,生活等情形各各不同,在佛經有曆曆如畫之描寫。佛陀是不妄語者,如不親見,如何能了知如此清楚。佛徒中之能證得 初果羅漢階位的,便可望見上界諸天。佛世諸聖弟子,都能見到;末世障深, 慧眼不開,天眼難得,見者較少。所謂「科學家已能算出天之高度」,不知所指之「天」爲何?況科學日新月異,對天體的測算,也尚限於局部,後說又往往推翻前說,未可視作定論。吾人之五官所覺知者甚少,與佛陀智慧比較,尚不及杯水之比於大海。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已說出地輪(地球)是圓的,一 杯水中有數千萬蟲,上方虛空有無量無數世界,前人不信,以爲他說妄語,誰知今日科學發明,好多已經證實。由此推如將來科學愈發達。將愈與佛理接近,相得益彰,故科學與佛法,相成而不相悖。

   問二十一:佛祖修鏈成功,可是對人間之生老病死,即他人之生老病死, 卻未有相助,這豈不是給佛祖失望了嗎?

   答二十一:「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佛陀修證成功,自己斷惑證真,了脫生老病死;其創教遊化,循循善誘,即爲他人解脫生老病死, 即此有助於人了。人自迷執,不信不修,這的確會令佛陀失望的。我們勸人研究佛學,善自修養,也就是爲了要彌補這種失望。

   問二十二:佛如何保佑其教徒,對人生又如何?

   答二十二:教徒虔誠求助於佛,有感於佛,佛必有應,以遂其願。但須知佛教是主張靠自力的宗教,與普通主張靠他(神)力的宗教異趣。佛對教徒,處於指導師的地位,學生有困難問題求解決,導師即爲他解困難,但若學生自不用功,導師也無辦法代他用功了。故身爲佛教徒,自不用功,又不行善,光是求救佛陀來保佑,佛陀也感到愛莫能助了。因爲佛陀是大覺智者,不似可以行賄賂的神,你買多點雞鴨叁牲供奉他,他便保佑你了。至於佛對人生,也如教師對學生一樣,處於指導的地位,示以教育的真理;不過與普通的教師不同 ,普通教師對學生未免有愛憎親疏之分,佛則於一切衆生,一體同視,普愛平等。又從佛對人生的需要說,則如愚暗需智,黑夜需燈,迷途之需指針吧了。

  

  四、答吉打蕭強華居士五則

  

   問一:佛教對於在家的祖先侍奉有何見解?而和尚後世的香燈呢?

   答一:在家侍奉祖先,乃紀念性質,有報本崇德之意。寺院有設祖師堂,亦爲紀念祖德;即崇設佛菩薩像,意亦如此。故出家非不要父母祖先,不過爲專修佛道,舍俗辭親,道成即爲度親孝親以報本也。

   問二:經已皈依佛教的青年,他的日常生活有何改變?受薪者環境不允許食素,又怎 辦呢?

   答二:我們日常生活,應有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二種。佛青應重精神生活之改變,如未歸信佛教時,做一切事,都以自我之利益爲先,今既奉佛,宜效佛之利他精神,把爲我的人生觀,改爲爲人的人生觀,此爲學佛者日常生活的主要改變。素食乃屬物質生活,如有可能應多食素以培養佛徒慈悲護生的美德;如受薪者環境不許,食素諸多不便,則亦不必斤斤計較食素,須知學佛者有比食素更重要的事,就在發心修學,宣揚佛法,勸人爲善。

   問叁:曾兩度拜訪法師,意欲皈依,可惜均不遇;請問此在佛理,應如何解釋,是不是「惡運」?

   答叁:佛說諸法因緣而成,因緣來時即得,因緣未到,欲作不果。居士來訪,兩度失迎,是緣未至,非惡運也。且在佛學中,亦無惡運二字,以命運之好惡,全視是否修善積德爲轉移;而修善積德之主因在自己,助緣則在他人,故只有因緣成事,非關命運,定命論者對於人生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問四:因不解書上的靜坐練法,坐來恐致傷氣,可否介紹一位師傅?本人身 體衰弱,願赴槟城領教。

   答四:靜坐得法,於健康確有裨益。「因是子靜坐法」一書看過否?閱之當 有助益。槟城不無靜坐較有經驗之人,方便來槟,當可面談。

   問五:在家所奉拜的觀…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