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人死肉体死,神识不死,但也不是统统变成鬼仙。六道轮回,皆照生前所作业力而转生,并非定会变鬼变仙或变猪变狗的。天堂地狱乃六道中之二道, 亦非是神创造,别有作用,乃是唯心所成,唯识所现。所谓轻清者上升为天, 重浊者下凝为地。也可以说:善业轻清的上生天堂,恶业重浊的下沉地狱,是因果循环的必然趋势。
问八:据说佛教是伟大的,从何见之?
答八:从佛史和佛理见之。释迦身为王子,舍弃富贵名利,专修佛道,由出世而入世,舍己为人,精神伟大。佛理则是佛陀由戒定慧修证而得,非常人妄想分别之境界,亦非世俗一般宗教哲学所堪比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高深博大,兼而有之。
问九:佛教徒的婚礼仪式如何?
答九:请佛教长老或高德居士为主证。新伉俪向教主献花致敬。主证人上香、洒净、开导。新伉俪相对见礼。家长致词等等。槟城佛教徒举行佛教婚礼的,已有多起。
问十:佛教对於安葬礼法如何?
答十:佛教有火葬、龛葬和棺葬。出家佛徒多采用前者,在家佛徒则两者兼而有之,火葬可奉骨灰入塔纪念。清明扫墓,是中国风俗,棺葬亦可行之。
问十一:祖先的「风水」与下一代真否有连带关系?火葬好处何在?
答十一:阴阳、风水、地理,都是中国相沿的学问。风水好坏或能影响下一代的盛衰,但不如祖先积德来荫庇下一代来得可靠。火葬好处在简洁、节俭。教徒亦有愿将骨灰散入海中与水族结缘,可得布施培福的好处。
问十二:教徒与居士有何区别?法师、和尚、尼姑有何作用?和尚与尼姑为什么不能各别结婚?
答十二:教徒分出家与在家的两类:出家的称师父、法师、和尚等;在家的则称居士。居士解为「居家学佛之士」。法师、和尚、尼姑的作用,是自修佛学,教人修习佛学,等於教师的作用。不结婚,是因学有所专,责有所在, 不将精神分散;如有家庭负担,便难以专神致力於教务,道业难成。
问十三:佛教对於科学有何作用?
答十三:科学的作用在求真,故注重实验与分析的精神,对每一事物皆以各种方法实验之、分析之,求出它的真相,然後信仰。佛教是纯理智的宗教,其精神亦著重实验与分析,但须从内自修证实验的工夫到家,才了达每一事物的真相;科学研究分析所得的真相,只不过是事物的假相而已,非是真相。此佛学与科学同中有异,即方法同,作法有异,然对事物有互相发明和发现的作用,并不相悖。若从科学的理则学观点来看,则佛教的因明学,近似西洋的逻辑学 、中国的名学,皆为研究语言学问的科学方法。(请参看中国科学家尤智表著 的「佛教的科学观」一书)。
问十四:若要脱离人间的痛苦,应落发为和尚,虔诚研究佛经,法师以为然否?
答十四:落发为和尚,专精修行,固可离苦得乐;但做在家居士带发修行,也一样可解脱痛苦。不过出家专修易成。且研究佛经属於知,还须要行方能解脱,光有知解还不够的。
问十五:佛教对於亚当与夏娃之说,有何高见?
答十五:当神话看。
问十六:「天官赐福」与「司命帝君」何也?是否应该崇拜?
答十六:天官和司命,皆中国民间所传的小神。梁元帝书说:「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求官解厄之辰」。唐人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谓之三元节。但道家以天地水为三元,亦曰三官。後汉张角传「五斗米道」,以符咒疗病,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书三通,一上於天,二埋於地。三沉於水,谓之「三官千书」。故 「天官赐福」之类,或即由此创作而来。司命有「上台司命」与「东厨司命」 。晋书谓:「三台六屋,两两而居,西近文昌二星为上台司命,主寿」。东厨司命为灶神。此类善神,对之保持敬意就好。不必过事崇拜。
问十七:佛祖如何修炼,有否得到神仙的指示?何时开始传教?一共传了几年才离开世间?葬身何处?享年几何?
答十七:神仙皆为道家用的名词。修道如云链气、链丹,亦不宜用之於佛教。据佛经记载,释迦多生前已修行成佛,今为化世,乘愿再来。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时,曾访问古印度许多修习苦行的宗教师,结果知彼等所修皆不圆满究竟,乃专用观心返照工夫,求之於己,开发内在之智慧,洞悉宇宙之底蕴,独步三界,谓之为佛。时年卅五岁,开始创立佛教,游化诸国四十五年,至八十岁入灭。地点在印度拘尸那城,为今日印度佛教八大圣迹之一。
问十八:佛祖诞生就能步行,脚下还有莲华承顶,且会开口说话,这是否真有其事?
答十八:你若相信佛陀是乘愿度世的再来人,则示现这些动作,引人注意,使人入胜,成为方便权巧的法门,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了。
问十九:点香、叩头、燃烧金银纸等类是佛经所规定之仪式吗?作用呢?
答十九:点香、叩头或礼拜,即非宗教的常人,亦有此种礼仪,何足为异。烧金银纸则从道教焚烧符等演化而来,乃道教之产物,非佛教所有,佛经 亦无此种记载。现今佛门中有此现象,乃教徒不明真相,习俗相沿,有以致之。笔者曾作「为误解佛教者进一言」,文中言之稍详,可以参考。(见拙著 「佛教问题座谈」一书)。
问二十:佛教说天堂有廿八层,科学家已能算出天之高度,而未见有如此之说法,这是否系佛祖之幻想?何者才能见之?何者确已见之?
答二十:佛经说三界有廿八天,乃佛陀慧眼亲见之事实,并非幻想。每天之天人,性质,形状,寿命,福报,生活等情形各各不同,在佛经有历历如画之描写。佛陀是不妄语者,如不亲见,如何能了知如此清楚。佛徒中之能证得 初果罗汉阶位的,便可望见上界诸天。佛世诸圣弟子,都能见到;末世障深, 慧眼不开,天眼难得,见者较少。所谓「科学家已能算出天之高度」,不知所指之「天」为何?况科学日新月异,对天体的测算,也尚限於局部,後说又往往推翻前说,未可视作定论。吾人之五官所觉知者甚少,与佛陀智慧比较,尚不及杯水之比於大海。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已说出地轮(地球)是圆的,一 杯水中有数千万虫,上方虚空有无量无数世界,前人不信,以为他说妄语,谁知今日科学发明,好多已经证实。由此推如将来科学愈发达。将愈与佛理接近,相得益彰,故科学与佛法,相成而不相悖。
问二十一:佛祖修链成功,可是对人间之生老病死,即他人之生老病死, 却未有相助,这岂不是给佛祖失望了吗?
答二十一:「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佛陀修证成功,自己断惑证真,了脱生老病死;其创教游化,循循善诱,即为他人解脱生老病死, 即此有助於人了。人自迷执,不信不修,这的确会令佛陀失望的。我们劝人研究佛学,善自修养,也就是为了要弥补这种失望。
问二十二:佛如何保佑其教徒,对人生又如何?
答二十二:教徒虔诚求助於佛,有感於佛,佛必有应,以遂其愿。但须知佛教是主张靠自力的宗教,与普通主张靠他(神)力的宗教异趣。佛对教徒,处於指导师的地位,学生有困难问题求解决,导师即为他解困难,但若学生自不用功,导师也无办法代他用功了。故身为佛教徒,自不用功,又不行善,光是求救佛陀来保佑,佛陀也感到爱莫能助了。因为佛陀是大觉智者,不似可以行贿赂的神,你买多点鸡鸭三牲供奉他,他便保佑你了。至於佛对人生,也如教师对学生一样,处於指导的地位,示以教育的真理;不过与普通的教师不同 ,普通教师对学生未免有爱憎亲疏之分,佛则於一切众生,一体同视,普爱平等。又从佛对人生的需要说,则如愚暗需智,黑夜需灯,迷途之需指针吧了。
四、答吉打萧强华居士五则
问一:佛教对於在家的祖先侍奉有何见解?而和尚後世的香灯呢?
答一:在家侍奉祖先,乃纪念性质,有报本崇德之意。寺院有设祖师堂,亦为纪念祖德;即崇设佛菩萨像,意亦如此。故出家非不要父母祖先,不过为专修佛道,舍俗辞亲,道成即为度亲孝亲以报本也。
问二:经已皈依佛教的青年,他的日常生活有何改变?受薪者环境不允许食素,又怎 办呢?
答二:我们日常生活,应有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二种。佛青应重精神生活之改变,如未归信佛教时,做一切事,都以自我之利益为先,今既奉佛,宜效佛之利他精神,把为我的人生观,改为为人的人生观,此为学佛者日常生活的主要改变。素食乃属物质生活,如有可能应多食素以培养佛徒慈悲护生的美德;如受薪者环境不许,食素诸多不便,则亦不必斤斤计较食素,须知学佛者有比食素更重要的事,就在发心修学,宣扬佛法,劝人为善。
问三:曾两度拜访法师,意欲皈依,可惜均不遇;请问此在佛理,应如何解释,是不是「恶运」?
答三:佛说诸法因缘而成,因缘来时即得,因缘未到,欲作不果。居士来访,两度失迎,是缘未至,非恶运也。且在佛学中,亦无恶运二字,以命运之好恶,全视是否修善积德为转移;而修善积德之主因在自己,助缘则在他人,故只有因缘成事,非关命运,定命论者对於人生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问四:因不解书上的静坐练法,坐来恐致伤气,可否介绍一位师傅?本人身 体衰弱,愿赴槟城领教。
答四:静坐得法,於健康确有裨益。「因是子静坐法」一书看过否?阅之当 有助益。槟城不无静坐较有经验之人,方便来槟,当可面谈。
问五:在家所奉拜的观…
《佛学问答集一(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