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集一(竺摩长老)▪P5

  ..续本文上一页世音菩萨纸像,必须经何种仪式才能奉拜?此像在何 处有得请?

   答五:在家所奉拜的佛像,不论泥塑木雕或纸像之类,经过简单的开光仪式 ,便可奉拜。但此为随俗施设之仪式,如遇没有师父开光的地方,自己诚心供奉,亦是一样地有求必应;盖菩萨自有灵光照耀天地,不须假手凡夫开光点睛;况菩萨功深十地,愿彻千生,六通自在,五眼圆明,十方众生与之有缘而虔诚归信崇奉者,莫不悉知悉见。所以吾人崇敬感应,只要诚心便得。

  

  

  五、答丹戎翁心谋居士二则

   问一:在世界上,何以信佛的国家如印、缅、泰,都是弱而穷的?像英美大国何以信他教会富而强呢?

   答一:国家的穷弱富强,其主要点在政治不在宗教,宗教只是辅助政治而已。一个国家的政治上轨道,社会经济措置得当,又能接受宗教的道德教育,辅导人民,生活安定,就会富强起来;否则便会贫弱不振。像英美之富强,就因其在政治上有办法,能与军事配合,又能尊重宗教,推行他们的宗教教育。但如泰缅诸国的弱小,则并不是起因於他们信仰佛教,或照佛教行事,而是他们本身的面积太小,(泰国只有一九八

  二四七方里。缅甸二六一

  七四九方里),人口不多,出产物少,生成一个弱小国型,你想它强大富有,不是马上可

  以转变环境的。印度虽然地大人众,但自七八世纪後婆罗门教复兴,回教侵入,千余年来佛教已不存在,政治不上轨道,人民思想紊乱散漫,所以弄到积弱

  而亡於英,更非因信佛的关系而致於此。这是有历史事实可资考证的。同时印度在阿输迦王等时代是最富庶强盛的,也都是信奉佛教,而且是佛教最强盛的时代。又如今日的中苏大国,也很强盛,他们并非因信何种宗教而强盛的。又如日本乃蕞尔小岛,颠扑不破,曾为东方强国,今日又欣欣向荣,而它乃是信崇佛教的国家,何尝弱而贫呢!又英美两洲中亦有许多弱小而贫穷的国家,他们是信佛的吗?自然多是信仰其他宗教的。又依佛理的观察,每一个国家的贫富强弱,除了现实政治的贤明与否造成外,尚有过去因果律上的因素,即是随著各类众生过去共业之力所感召,现在各类众生所安住所享受的国土环境的苦乐亦各自异,固不可以仅凭现实的浅短之见而判定一切是非得失也。

   问二:有人说佛教徒出家者是社会的分利份子,因他们是「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这话说得对吗?

   答二:出家人的确没有去种田而有饭吃,没有去织布而有衣穿,那这话看来是说得对的;可是办教育的或当编辑的人没有去种田也有饭吃,做医生当护士的不曾织布也有衣穿,其他宗教的牧师神父也不曾耕田织布,而也有衣穿也有饭吃。你敢说他们亦都是於社会无用的分利份子吗?出家佛教徒的责任与义务,也如教员、编辑、医生、护士及其他的宗教家一样,同样地为社会服务,只是工作的形式不同而已。须知社会的组织,它的工作是多方面的,是互助互成的,不是仅靠农夫与织匠,大家的生活,就可安定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这两句话是唐朝的韩文公在一篇「原道」的文章中批评佛教徒的。试问韩愈是一个书生,当时他自己有去种田织布吗?为何他也吃现成饭,穿现成衣,不是说得很矛盾吗?如果换个农夫来说这话,或亦说得过去,而书生是不配说这些话的。在佛世时有个农夫,看见佛带著一群弟子出来,虽对佛尚能恭敬,却嫌佛带著许多不种田工作的弟子?佛就告诉他:「我们也是农作者,有牛、有犁、要除草、要播种、才有收获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农夫觉得佛的话很奇,就问佛道:「你的牛在那里?什么是你的犁?你除的是什么草?播的是什么种?什么又是你的收获」?佛随口答道:「忍辱是我的牛,精进是我的犁 ,除的是无明草,播的是菩提种,收获的是福慧的果子」。牛忍耐耕种,尚受鞭挞之苦,正如佛的忍辱负重,为了救世利人,不惜牺牲自己。所以就是愚笨的农夫,听了佛的应机妙答,也感到心开意解了。由於这种哲理的启示,我们更可了知社会的组织是多元化的,人生更宜群策群力,互助互济,社会才会繁 荣。如果是属於一隅的井蛙之见,各逞己利。互相排斥,各不相容,那么人生由互助互成而得的一切利益与快乐,都要丧失了。尤其是在今日的马来西亚, 力主各族和谐以趋国家於繁荣之途,大家更宜互相尊重,互相容忍,而不宜互 相嫌弃、骚动、扰乱!我答到此,倒嫌自己有些借题发挥了!

  

  六、答槟城锦红女士三则

   问一: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请问我们所敬拜的观音娘娘,她是怎样来的?

   答一:观音菩萨是过去世的古佛「正法明如来」,当释迦牟尼佛在世建立佛教的时候,再示现印度,帮助释迦牟尼佛做弘法救世的工作。她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所以真实历史很难考,她是乘愿再来的化世者,尤其是与女人有缘分,或女子的苦难比男子多,故她常现女子身化度女子。如中国明朝的劝善小说,有说她是妙庄严王的三公主,名叫妙善,把她当做女人,这在佛教正史中是没有事实的。你现在称观音娘娘,把她视做普通「天后娘娘」,「九天玄女娘娘」等类,那是错误的!因娘娘是普通的神只,还有生死烦恼没有解脱的苦痛,怎可以比古佛再来的观音菩萨呢!至於观音菩萨是怎样来的,当然亦是由印度佛经中传过来的。如晋朝译来的华严经,有说善财童子为了研究佛学,曾访问五十三个老师,其中有一个老师叫观世音,住在南海的补怛洛伽山,就是现在浙江南海普陀山,所以也叫做南海观音,故在东晋时代,就传来中国了。

   问二:像我这样一个平凡女人,希望出家去做尼姑,请问做尼姑应有的条件是什么?

   答二:出家的资格,不论何人,只要发心的动机纯正,是为自觉觉人自度度人,具有学佛而成佛的志愿就可,不在平凡不平凡。从前佛度印度一个贱民尼提出家,社会上有很多贵族加以反对。佛对他们说:「我教以心地善良为贵,凡是心地善良的人都可出家,是不论世间的贫贱富贵的」。後来尼提勤苦用功,比一般贵族出家的人还要早成功,大家才信佛说的话不错。古德说「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公侯将相所能为」的。你若真心出家就好,不必嫌自己平凡, 就是佛也是凡夫修成的。做尼姑,要守三百五十条戒,即是做尼姑的条件,但那些戒有许多都是有关威仪的细节问题。在今日来说,你相信自己能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清净,便可过出家生活,因这五 戒是基本的条件,基本有了,其他枝枝叶叶问题都容易解决了。

   问三:一个诚心信佛者,请问他是否真的每天只吃一粒枣与饮一杯水,就可以度过一日?

   答三:一个诚心信佛者要真实修行,只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好,不必每天只吃一粒枣,饮一杯水。这种苦行自苦其身,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徒修的,佛教曾讥他们不知修行法门从心修起,徒然向外驰求,自苦其身,徒劳无益。佛初出家,也曾修过苦行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充饥。後知无益,也就放弃了。儒书曾说:「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人生许多烦恼罪业,都因贪的大欲而来。所以禁食的意思,应在禁戒过於贪求,不是叫你统统不食,或只食一粒枣,饮一杯水,那都是误会的。

  

  七、答怡保刘庆忠先生十六则

  

  日前阅读某日报载有一段法师补述斋荤问题的文字,知为俗人解答迷难,至为钦佩。本人对佛法未有充足认识,时有迷难未明之处甚多,屡欲请示佛门中人,犹恐唐突请教,予人不便,致未参加任何佛教或其他宗教团体。现将迷难两则修奉,恳法师指点迷津!<<刘庆忠上>>

  甲` 关於生命问题

   问一:凡人遇有虫蚁蝎蛇及凶恶禽兽或自己人类所侵袭或伤害本身性命时,是否任由伤害?或该如何应付?

   答一:非任由伤害,应设法避免。对虫蚁蛇蝎,可驱之使走,勿害之以伤慈心。对於恶兽之侵袭,不但要设法趋避,亦要设法抵御。昔印度舍卫国遭邻国侵略,王信佛法,举以问佛:若与之战争,则伤杀生命;若不抵抗,则亡国, 如何是好?佛答:宜以慈悲心抵抗,消灭侵略者之毒焰,卫国安民,则无违犯也。例此不以瞠恨心驱除暴害,皆无不可。

   问二:树木之害虫,禾田之蝗、鼠、鸟。家屋之鼠、蟑、蝇、蚁。有害民 生,是否任由殖生?或该如何应付?

   答二:虫类鸟类中之有害虫恶鸟,亦犹人类中之有恶人也,恶人虽曰可杀,杀之仍伤慈心。况恶类为维持其生活而为恶,亦业力使然,以仇恨心杀之, 冤冤相报无有了时。今日科学如此发达,何难设法防之驱之,使其不害於人即好,何必尽灭其类,结下冤业之债。

   问三:农场之耕耘,花圃之莳种,必须锄掘泥土,但泥土内皆有蚯蚓,或其他生物遭伤杀,则该如何应付?如不耕莳,人类将会饿毙!

   答三:耕种虽有伤杀,此乃无意而杀,非故意伤杀,属於误杀,论罪则轻。或其死於非命,亦业报使然,难逃劫数也。然出家不准耕种,律有明文,已有见於此,俗家不在此限。

   问四:人之有病必服药,但药中含有虫蜈等生物乾制混合;或有时需要宰杀浸炖服用,则该如何应付?

   答四:病中服药杂有荤剂,为除病而服,不为贪食而服,则虽服饮,应无违犯,经律亦所许可。在家佛徒,更毋须於此介意。但若宰杀贪补,有所不宜,当作别论。

   问五:世上人类如多戒杀或素食,则世上其他禽兽及昆虫必繁殖,人类岂不皆被淘汰?而人类已是万物之尊,然则何需再生轮回为人之说?

   答五:世人多戒杀,虫兽繁殖,而被淘汰,此说近於杞人忧天?事实必无此理。古今以来,提倡戒杀素食者众,历史上从没见到虫兽繁殖而淘汰人类之事。果能全人类素食皆息杀机,可能其时…

《佛学问答集一(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