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音菩薩紙像,必須經何種儀式才能奉拜?此像在何 處有得請?
答五:在家所奉拜的佛像,不論泥塑木雕或紙像之類,經過簡單的開光儀式 ,便可奉拜。但此爲隨俗施設之儀式,如遇沒有師父開光的地方,自己誠心供奉,亦是一樣地有求必應;蓋菩薩自有靈光照耀天地,不須假手凡夫開光點睛;況菩薩功深十地,願徹千生,六通自在,五眼圓明,十方衆生與之有緣而虔誠歸信崇奉者,莫不悉知悉見。所以吾人崇敬感應,只要誠心便得。
五、答丹戎翁心謀居士二則
問一:在世界上,何以信佛的國家如印、緬、泰,都是弱而窮的?像英美大國何以信他教會富而強呢?
答一:國家的窮弱富強,其主要點在政治不在宗教,宗教只是輔助政治而已。一個國家的政治上軌道,社會經濟措置得當,又能接受宗教的道德教育,輔導人民,生活安定,就會富強起來;否則便會貧弱不振。像英美之富強,就因其在政治上有辦法,能與軍事配合,又能尊重宗教,推行他們的宗教教育。但如泰緬諸國的弱小,則並不是起因於他們信仰佛教,或照佛教行事,而是他們本身的面積太小,(泰國只有一九八
二四七方裏。緬甸二六一
七四九方裏),人口不多,出産物少,生成一個弱小國型,你想它強大富有,不是馬上可
以轉變環境的。印度雖然地大人衆,但自七八世紀後婆羅門教複興,回教侵入,千余年來佛教已不存在,政治不上軌道,人民思想紊亂散漫,所以弄到積弱
而亡於英,更非因信佛的關系而致於此。這是有曆史事實可資考證的。同時印度在阿輸迦王等時代是最富庶強盛的,也都是信奉佛教,而且是佛教最強盛的時代。又如今日的中蘇大國,也很強盛,他們並非因信何種宗教而強盛的。又如日本乃蕞爾小島,顛撲不破,曾爲東方強國,今日又欣欣向榮,而它乃是信崇佛教的國家,何嘗弱而貧呢!又英美兩洲中亦有許多弱小而貧窮的國家,他們是信佛的嗎?自然多是信仰其他宗教的。又依佛理的觀察,每一個國家的貧富強弱,除了現實政治的賢明與否造成外,尚有過去因果律上的因素,即是隨著各類衆生過去共業之力所感召,現在各類衆生所安住所享受的國土環境的苦樂亦各自異,固不可以僅憑現實的淺短之見而判定一切是非得失也。
問二:有人說佛教徒出家者是社會的分利份子,因他們是「不耕而食,不織而衣」。這話說得對嗎?
答二:出家人的確沒有去種田而有飯吃,沒有去織布而有衣穿,那這話看來是說得對的;可是辦教育的或當編輯的人沒有去種田也有飯吃,做醫生當護士的不曾織布也有衣穿,其他宗教的牧師神父也不曾耕田織布,而也有衣穿也有飯吃。你敢說他們亦都是於社會無用的分利份子嗎?出家佛教徒的責任與義務,也如教員、編輯、醫生、護士及其他的宗教家一樣,同樣地爲社會服務,只是工作的形式不同而已。須知社會的組織,它的工作是多方面的,是互助互成的,不是僅靠農夫與織匠,大家的生活,就可安定的。「不耕而食,不織而衣」,這兩句話是唐朝的韓文公在一篇「原道」的文章中批評佛教徒的。試問韓愈是一個書生,當時他自己有去種田織布嗎?爲何他也吃現成飯,穿現成衣,不是說得很矛盾嗎?如果換個農夫來說這話,或亦說得過去,而書生是不配說這些話的。在佛世時有個農夫,看見佛帶著一群弟子出來,雖對佛尚能恭敬,卻嫌佛帶著許多不種田工作的弟子?佛就告訴他:「我們也是農作者,有牛、有犁、要除草、要播種、才有收獲來維持自己的生命」!農夫覺得佛的話很奇,就問佛道:「你的牛在那裏?什麼是你的犁?你除的是什麼草?播的是什麼種?什麼又是你的收獲」?佛隨口答道:「忍辱是我的牛,精進是我的犁 ,除的是無明草,播的是菩提種,收獲的是福慧的果子」。牛忍耐耕種,尚受鞭撻之苦,正如佛的忍辱負重,爲了救世利人,不惜犧牲自己。所以就是愚笨的農夫,聽了佛的應機妙答,也感到心開意解了。由於這種哲理的啓示,我們更可了知社會的組織是多元化的,人生更宜群策群力,互助互濟,社會才會繁 榮。如果是屬於一隅的井蛙之見,各逞己利。互相排斥,各不相容,那麼人生由互助互成而得的一切利益與快樂,都要喪失了。尤其是在今日的馬來西亞, 力主各族和諧以趨國家於繁榮之途,大家更宜互相尊重,互相容忍,而不宜互 相嫌棄、騷動、擾亂!我答到此,倒嫌自己有些借題發揮了!
六、答槟城錦紅女士叁則
問一: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請問我們所敬拜的觀音娘娘,她是怎樣來的?
答一:觀音菩薩是過去世的古佛「正法明如來」,當釋迦牟尼佛在世建立佛教的時候,再示現印度,幫助釋迦牟尼佛做弘法救世的工作。她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所以真實曆史很難考,她是乘願再來的化世者,尤其是與女人有緣分,或女子的苦難比男子多,故她常現女子身化度女子。如中國明朝的勸善小說,有說她是妙莊嚴王的叁公主,名叫妙善,把她當做女人,這在佛教正史中是沒有事實的。你現在稱觀音娘娘,把她視做普通「天後娘娘」,「九天玄女娘娘」等類,那是錯誤的!因娘娘是普通的神只,還有生死煩惱沒有解脫的苦痛,怎可以比古佛再來的觀音菩薩呢!至於觀音菩薩是怎樣來的,當然亦是由印度佛經中傳過來的。如晉朝譯來的華嚴經,有說善財童子爲了研究佛學,曾訪問五十叁個老師,其中有一個老師叫觀世音,住在南海的補怛洛伽山,就是現在浙江南海普陀山,所以也叫做南海觀音,故在東晉時代,就傳來中國了。
問二:像我這樣一個平凡女人,希望出家去做尼姑,請問做尼姑應有的條件是什麼?
答二:出家的資格,不論何人,只要發心的動機純正,是爲自覺覺人自度度人,具有學佛而成佛的志願就可,不在平凡不平凡。從前佛度印度一個賤民尼提出家,社會上有很多貴族加以反對。佛對他們說:「我教以心地善良爲貴,凡是心地善良的人都可出家,是不論世間的貧賤富貴的」。後來尼提勤苦用功,比一般貴族出家的人還要早成功,大家才信佛說的話不錯。古德說「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公侯將相所能爲」的。你若真心出家就好,不必嫌自己平凡, 就是佛也是凡夫修成的。做尼姑,要守叁百五十條戒,即是做尼姑的條件,但那些戒有許多都是有關威儀的細節問題。在今日來說,你相信自己能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清淨,便可過出家生活,因這五 戒是基本的條件,基本有了,其他枝枝葉葉問題都容易解決了。
問叁:一個誠心信佛者,請問他是否真的每天只吃一粒棗與飲一杯水,就可以度過一日?
答叁:一個誠心信佛者要真實修行,只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就好,不必每天只吃一粒棗,飲一杯水。這種苦行自苦其身,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徒修的,佛教曾譏他們不知修行法門從心修起,徒然向外馳求,自苦其身,徒勞無益。佛初出家,也曾修過苦行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麥充饑。後知無益,也就放棄了。儒書曾說:「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人生許多煩惱罪業,都因貪的大欲而來。所以禁食的意思,應在禁戒過於貪求,不是叫你統統不食,或只食一粒棗,飲一杯水,那都是誤會的。
七、答怡保劉慶忠先生十六則
日前閱讀某日報載有一段法師補述齋葷問題的文字,知爲俗人解答迷難,至爲欽佩。本人對佛法未有充足認識,時有迷難未明之處甚多,屢欲請示佛門中人,猶恐唐突請教,予人不便,致未參加任何佛教或其他宗教團體。現將迷難兩則修奉,懇法師指點迷津!<<劉慶忠上>>
甲` 關於生命問題
問一:凡人遇有蟲蟻蠍蛇及凶惡禽獸或自己人類所侵襲或傷害本身性命時,是否任由傷害?或該如何應付?
答一:非任由傷害,應設法避免。對蟲蟻蛇蠍,可驅之使走,勿害之以傷慈心。對於惡獸之侵襲,不但要設法趨避,亦要設法抵禦。昔印度舍衛國遭鄰國侵略,王信佛法,舉以問佛:若與之戰爭,則傷殺生命;若不抵抗,則亡國, 如何是好?佛答:宜以慈悲心抵抗,消滅侵略者之毒焰,衛國安民,則無違犯也。例此不以瞠恨心驅除暴害,皆無不可。
問二:樹木之害蟲,禾田之蝗、鼠、鳥。家屋之鼠、蟑、蠅、蟻。有害民 生,是否任由殖生?或該如何應付?
答二:蟲類鳥類中之有害蟲惡鳥,亦猶人類中之有惡人也,惡人雖曰可殺,殺之仍傷慈心。況惡類爲維持其生活而爲惡,亦業力使然,以仇恨心殺之, 冤冤相報無有了時。今日科學如此發達,何難設法防之驅之,使其不害於人即好,何必盡滅其類,結下冤業之債。
問叁:農場之耕耘,花圃之莳種,必須鋤掘泥土,但泥土內皆有蚯蚓,或其他生物遭傷殺,則該如何應付?如不耕莳,人類將會餓斃!
答叁:耕種雖有傷殺,此乃無意而殺,非故意傷殺,屬於誤殺,論罪則輕。或其死於非命,亦業報使然,難逃劫數也。然出家不准耕種,律有明文,已有見於此,俗家不在此限。
問四:人之有病必服藥,但藥中含有蟲蜈等生物乾製混合;或有時需要宰殺浸炖服用,則該如何應付?
答四:病中服藥雜有葷劑,爲除病而服,不爲貪食而服,則雖服飲,應無違犯,經律亦所許可。在家佛徒,更毋須於此介意。但若宰殺貪補,有所不宜,當作別論。
問五:世上人類如多戒殺或素食,則世上其他禽獸及昆蟲必繁殖,人類豈不皆被淘汰?而人類已是萬物之尊,然則何需再生輪回爲人之說?
答五:世人多戒殺,蟲獸繁殖,而被淘汰,此說近於杞人憂天?事實必無此理。古今以來,提倡戒殺素食者衆,曆史上從沒見到蟲獸繁殖而淘汰人類之事。果能全人類素食皆息殺機,可能其時…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