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集一
竺摩长老
一、答香江夏居士三十则
二、答眼色海掠影君九则
三、再答眼色海掠影君二十二则
四、答吉打萧强华居士五则
五、答丹戎翁心谋居士二则
六、答槟城锦红女士三则
七、答怡保刘庆忠先生十六则
八、答太平林亚女士四则
九、答雪兰莪张毅生君四则
十、答吉打锺正华君三则
十一、答马来亚大学学生十则
十二、答槟城李心勖居士十则
十三、答陈敬禅居士三则
十四、答黄居士问密宗九则
十五、答狮城小魂居士四则
十六、答星洲李心润居士七则
十七、答丹戎马林颜心静居士五则
十八、再答心静居士五则
十九、答峇都玉兰居士二则
廿、三答颜心静居士七则
廿一、四答心静居士二十则
廿二、答颜玉容居士三则
廿三、再答玉容居士一则
廿四、答怡保徐向前君八则
廿五、答新加坡陈达成居士四则
一、答香江夏居士三十则
问一:学佛有什么利益?
答一:学佛的利益可从两方面说:在自己方面,学了佛的人,可依佛理照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如有不正的纳之於正,不规的纳之於规,於自己身心的修养,大有裨益,是处世需要的哲学;在他人方面,学佛可以将自私为我的人生观,改为大悲无我、牺牲为人的人生观。自他两利,为人类道德最高的标准,唯学佛者可以完成之。
问二:为什么要学佛?
答二:学佛必於人生真相有所认识,有认识必有涵养,有涵养必不急躁, 则遇著当前的许多难题,如生活的不美满,环境的苦闷,现实社会的缺陷,人事交恶的烦恼,都可从圣智的启迪,调剂自己不平和的心境。进言之,人生宇宙间许多大问题,学佛而研究佛学,都能获得彻底的了解。哲学家李石琴氏,曾著了一部人生哲学,说到人生在各种宗教及哲学上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佛学上可以找到解决。哲人的名言,还是从经验上说出来的。再进言之,学佛不仅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找寻了解,还要从生死的问题上找寻圆满的解脱,觅得人生究竟安乐的归宿。
问三:学佛後要怎样行持才对?
答三:学佛是一种实验的学问,没有实验到,光是说到,无论如何也见不到它的好处。学佛的行持,似很艰难,但亦很简单,只需平常自己时时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运用佛法处理一切事务,就是最平实稳健的行持,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闭起门来不见人,才算是行持。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万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会得无他事,都在寻常日用中。」
问四:念佛能得到什么利益?
答四:念佛在现生可以消除夙业,故五停心中说「多障众生念佛观」。宿障重者,学什 、做什么,都要受障碍,难得成功,唯念佛仗他力加被,可以灭罪生智,福至心灵。又念佛洪名,容摄万德,能念得一心不乱,般舟三昧成就,净土妙境,顿时现前。即业重者,念力既固,临命终时,方可带业往生, 离苦得乐。
问五:假使有人叫我不学佛,我应该怎样应付他?亲近善知识应要怎样?
答五:叫你不学佛的人,一定对佛法还没有认识的!你可先以软法对他,用和气的口吻说点佛法的好处给他听,或者能使他回心转意来同情你的学佛; 如果对方是怀有成见的,或别有他教信仰的,你一时不能说服他、感化他,也不好用硬法瞠怒他,嫌恨他,应以慈悲心对待他、怜惜他,俟有机会可以感化他时,利用对方的弱点,再向他进言,若他稍能动心,便是你的胜利。或者对方怀有恶意,极端毁谤佛法的,那就是恶知识,宜少亲近。若是在佛法中称得善知识的,那就要多亲近,如华严等经中说:「十方如来,皆以亲近善知识故 ,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近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奉行他的言教与身教 ,衣食财物等布施供养次之。
问六:女人生了孩子後要经过多少日子才可以进寺院诵经拜佛呢?女人月经来时可以诵经礼佛吗?
答六:妇女生产後,并无限定多少日子才可入寺礼诵,只要体力胜任,沐浴清洁,不论在家出外,随时都可照常诵经礼佛。就是月经来潮。只要洗涤垢污,更换净衣,仍不妨礼诵。印光大师的「一函遍复」中,曾作此种说法。认为经期污秽,不可入寺,不可念经,乃世俗的偏见,不足取法。
问七:吃过肥猪肉的口来诵经念佛有功德吗?
答七:有功德,不过不怎么好!因口气腥臭,接近圣典,诚敬不够。若非万不得已,不宜食後即诵,或默念亦可,或漱口才诵。
问八:为什么诵经念佛便不宜吃肥猪肉?
答八:佛教以慈悲为本,问题在戒杀生命。涅槃经与楞伽经中,阐述肉食的过失,非常的真切。肉食的人,兽见而走,鸟见而飞,鱼见而潜於渊;为什么呢?因你有伤杀心、机嫌心,畜类与人一样有灵性,自然就会怕你。古德有修慈心三昧的,鸟衔供花,猿来献果,老虎驯为侍者,就是这个道理。李太白诗中言及昔有海人,每日在海边与群鸥为伍,相安无事;一日误听妇言,欲捕一鸥回家,才到海边,鸥即高飞不来。此即海人无心,鸥来相共;机心甫萌, 鸥即高飞。故知好生恶死,物之常情,杀他肥己,殊不合理。况诵经念佛,原 为好事,能不食肉,自然更佳。
问九:心中妄想多,用何方法使心不打妄想?
答九:众生心为妄心,自然有许多妄想。妄想多,因心散乱。五停心中有 ,「多散众生数息观」。即静数出入气息,由一至十,终而复始,久之气和心定,妄想便渐减少。
问十:修持要修到何种地步,才能了脱生死,往生西方?
答十:生死,在天台宗说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也即相宗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分段生死为三界内的生死,小乘修至四果罗汉位,断烦恼障,证偏真涅槃,即能了却。变易生死为三界外的生死,大乘修至十地破无明、显法身,所知障种尽断,金刚後心直登佛位,即了却变易生死。直往生西方,莲阶九品,上根顿超,直证无生;中下钝根,或带业往生,则所了脱者为界内生死,界外生死,仍须继续修持,始能了脱。
问十一:居士不落发修行,可以得到上品上生的果位吗?
答十一:照常理推测,修行不分僧俗,皆可往生;但据无量寿经「三辈九品」往生之说,则不可。经文云:「其上辈者,舍欲弃家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修大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念佛修善,奉持斋戒……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其下辈者,假令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愿生彼国」。话虽如此,但居士不落发念佛修善,既可生得中品,何患不生上品 ,只在时间早迟吧了。
问十二:居士应受几种戒?
答十二:居士应受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或受一戒、二戒亦可。若受菩萨戒的优婆塞或优婆夷──即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则有在 家菩萨十戒,应要守护。
问十三: 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娑婆世界说法时,这世界也有人修行吗?那么,他们是依那一种法门修的呢?
答十三:据理而测,佛未出世,修行的人也是有的;因佛经说有一种叫做「独觉」的众生,他们是出在无佛之世,「秋观黄叶落,春睹百花开」,了知万物因缘生灭,苦空无常,亦能悟达真理,了脱生死。那么,他们所修的法门 ,当然亦多属因缘观之类的。
问十四:释迦佛未圆寂时,每个佛徒要不要受戒呢?什么叫做性戒和遮戒?
答十四:佛在世时,亦有弟子受戒的,如在经律中时常看到以舍利弗为和尚,为某人某人说戒等句子。不过那时说戒受戒,重在得到戒体,礼仪简单, 在很短的时间中便可完成,不像後世如我国的受戒,专讲仪式化。又佛世之初,原无戒律,嗣以弟子犯过,受社会的讥嫌和弹呵,故佛即开始制戒,每犯一过,即制一条。这所制的戒律,就叫做性戒和禁戒,性戒,即杀、盗、淫、妄 的四根本戒,本性就是恶的,当然要遵守,不待犯而始制。遮戒即酒戒,本性非 恶,犯之有罪,须遮禁制止,不得违犯。
问十五:现在释迦佛是在那一个国土呢?从前释迦佛是依那一种法门修行以至成佛的呢?这娑婆世界可以称为法界吗?
答十五:释迦佛的分身,是遍於一切世界,若说局於那一国土,未免把佛 看得太渺小。或以为佛是死了,所以追究他现在是生在什么国土,这也不对! 因理解佛法的佛教徒,不承认佛是有死的,死的只是假相,并非真身。真身是常往不灭,寿命无量。所谓「净法界身,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现受生」。 受生,为化度众生;化缘既毕,仍归於真。是故佛之真身,仍在此界,天眼便能瞧见,凡夫俗眼虽然不见,但用功得力时,仍能见到佛在身边,这便是很大的证据。至佛果的成功,是由於修菩萨法的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等法门。法界,是以法为界,法遍一切处,界亦遍一切处。不但摄尽世间的有为有漏法,亦包含出世的无为无漏法;故法界也者,可以说是大而无外,十方虚空无量世界 ,皆在其内,何只一娑婆世界而已。
问十六:什么叫做「事念佛」与「理念佛」?
答十六:念佛有持名念、观想念、观像念、实相念。在持名念佛中,有事念与理念。弥陀要解云:「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 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佛学问答集一(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