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集一
竺摩長老
一、答香江夏居士叁十則
二、答眼色海掠影君九則
叁、再答眼色海掠影君二十二則
四、答吉打蕭強華居士五則
五、答丹戎翁心謀居士二則
六、答槟城錦紅女士叁則
七、答怡保劉慶忠先生十六則
八、答太平林亞女士四則
九、答雪蘭莪張毅生君四則
十、答吉打锺正華君叁則
十一、答馬來亞大學學生十則
十二、答槟城李心勖居士十則
十叁、答陳敬禅居士叁則
十四、答黃居士問密宗九則
十五、答獅城小魂居士四則
十六、答星洲李心潤居士七則
十七、答丹戎馬林顔心靜居士五則
十八、再答心靜居士五則
十九、答峇都玉蘭居士二則
廿、叁答顔心靜居士七則
廿一、四答心靜居士二十則
廿二、答顔玉容居士叁則
廿叁、再答玉容居士一則
廿四、答怡保徐向前君八則
廿五、答新加坡陳達成居士四則
一、答香江夏居士叁十則
問一:學佛有什麼利益?
答一:學佛的利益可從兩方面說:在自己方面,學了佛的人,可依佛理照察自己的思想與行爲,如有不正的納之於正,不規的納之於規,於自己身心的修養,大有裨益,是處世需要的哲學;在他人方面,學佛可以將自私爲我的人生觀,改爲大悲無我、犧牲爲人的人生觀。自他兩利,爲人類道德最高的標准,唯學佛者可以完成之。
問二:爲什麼要學佛?
答二:學佛必於人生真相有所認識,有認識必有涵養,有涵養必不急躁, 則遇著當前的許多難題,如生活的不美滿,環境的苦悶,現實社會的缺陷,人事交惡的煩惱,都可從聖智的啓迪,調劑自己不平和的心境。進言之,人生宇宙間許多大問題,學佛而研究佛學,都能獲得徹底的了解。哲學家李石琴氏,曾著了一部人生哲學,說到人生在各種宗教及哲學上許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在佛學上可以找到解決。哲人的名言,還是從經驗上說出來的。再進言之,學佛不僅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中找尋了解,還要從生死的問題上找尋圓滿的解脫,覓得人生究竟安樂的歸宿。
問叁:學佛後要怎樣行持才對?
答叁:學佛是一種實驗的學問,沒有實驗到,光是說到,無論如何也見不到它的好處。學佛的行持,似很艱難,但亦很簡單,只需平常自己時時在行住坐臥的生活中,運用佛法處理一切事務,就是最平實穩健的行持,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閉起門來不見人,才算是行持。太虛大師有偈雲:「佛法如如萬法融,真真俗俗本圓通,若人會得無他事,都在尋常日用中。」
問四:念佛能得到什麼利益?
答四:念佛在現生可以消除夙業,故五停心中說「多障衆生念佛觀」。宿障重者,學什 、做什麼,都要受障礙,難得成功,唯念佛仗他力加被,可以滅罪生智,福至心靈。又念佛洪名,容攝萬德,能念得一心不亂,般舟叁昧成就,淨土妙境,頓時現前。即業重者,念力既固,臨命終時,方可帶業往生, 離苦得樂。
問五:假使有人叫我不學佛,我應該怎樣應付他?親近善知識應要怎樣?
答五:叫你不學佛的人,一定對佛法還沒有認識的!你可先以軟法對他,用和氣的口吻說點佛法的好處給他聽,或者能使他回心轉意來同情你的學佛; 如果對方是懷有成見的,或別有他教信仰的,你一時不能說服他、感化他,也不好用硬法瞠怒他,嫌恨他,應以慈悲心對待他、憐惜他,俟有機會可以感化他時,利用對方的弱點,再向他進言,若他稍能動心,便是你的勝利。或者對方懷有惡意,極端毀謗佛法的,那就是惡知識,宜少親近。若是在佛法中稱得善知識的,那就要多親近,如華嚴等經中說:「十方如來,皆以親近善知識故 ,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親近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奉行他的言教與身教 ,衣食財物等布施供養次之。
問六:女人生了孩子後要經過多少日子才可以進寺院誦經拜佛呢?女人月經來時可以誦經禮佛嗎?
答六:婦女生産後,並無限定多少日子才可入寺禮誦,只要體力勝任,沐浴清潔,不論在家出外,隨時都可照常誦經禮佛。就是月經來潮。只要洗滌垢汙,更換淨衣,仍不妨禮誦。印光大師的「一函遍複」中,曾作此種說法。認爲經期汙穢,不可入寺,不可念經,乃世俗的偏見,不足取法。
問七:吃過肥豬肉的口來誦經念佛有功德嗎?
答七:有功德,不過不怎麼好!因口氣腥臭,接近聖典,誠敬不夠。若非萬不得已,不宜食後即誦,或默念亦可,或漱口才誦。
問八:爲什麼誦經念佛便不宜吃肥豬肉?
答八:佛教以慈悲爲本,問題在戒殺生命。涅槃經與楞伽經中,闡述肉食的過失,非常的真切。肉食的人,獸見而走,鳥見而飛,魚見而潛於淵;爲什麼呢?因你有傷殺心、機嫌心,畜類與人一樣有靈性,自然就會怕你。古德有修慈心叁昧的,鳥銜供花,猿來獻果,老虎馴爲侍者,就是這個道理。李太白詩中言及昔有海人,每日在海邊與群鷗爲伍,相安無事;一日誤聽婦言,欲捕一鷗回家,才到海邊,鷗即高飛不來。此即海人無心,鷗來相共;機心甫萌, 鷗即高飛。故知好生惡死,物之常情,殺他肥己,殊不合理。況誦經念佛,原 爲好事,能不食肉,自然更佳。
問九:心中妄想多,用何方法使心不打妄想?
答九:衆生心爲妄心,自然有許多妄想。妄想多,因心散亂。五停心中有 ,「多散衆生數息觀」。即靜數出入氣息,由一至十,終而複始,久之氣和心定,妄想便漸減少。
問十:修持要修到何種地步,才能了脫生死,往生西方?
答十:生死,在天臺宗說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也即相宗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分段生死爲叁界內的生死,小乘修至四果羅漢位,斷煩惱障,證偏真涅槃,即能了卻。變易生死爲叁界外的生死,大乘修至十地破無明、顯法身,所知障種盡斷,金剛後心直登佛位,即了卻變易生死。直往生西方,蓮階九品,上根頓超,直證無生;中下鈍根,或帶業往生,則所了脫者爲界內生死,界外生死,仍須繼續修持,始能了脫。
問十一:居士不落發修行,可以得到上品上生的果位嗎?
答十一:照常理推測,修行不分僧俗,皆可往生;但據無量壽經「叁輩九品」往生之說,則不可。經文雲:「其上輩者,舍欲棄家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修大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念佛修善,奉持齋戒……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其下輩者,假令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願生彼國」。話雖如此,但居士不落發念佛修善,既可生得中品,何患不生上品 ,只在時間早遲吧了。
問十二:居士應受幾種戒?
答十二:居士應受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或受一戒、二戒亦可。若受菩薩戒的優婆塞或優婆夷──即在家學佛的男女居士,則有在 家菩薩十戒,應要守護。
問十叁: 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娑婆世界說法時,這世界也有人修行嗎?那麼,他們是依那一種法門修的呢?
答十叁:據理而測,佛未出世,修行的人也是有的;因佛經說有一種叫做「獨覺」的衆生,他們是出在無佛之世,「秋觀黃葉落,春睹百花開」,了知萬物因緣生滅,苦空無常,亦能悟達真理,了脫生死。那麼,他們所修的法門 ,當然亦多屬因緣觀之類的。
問十四:釋迦佛未圓寂時,每個佛徒要不要受戒呢?什麼叫做性戒和遮戒?
答十四:佛在世時,亦有弟子受戒的,如在經律中時常看到以舍利弗爲和尚,爲某人某人說戒等句子。不過那時說戒受戒,重在得到戒體,禮儀簡單, 在很短的時間中便可完成,不像後世如我國的受戒,專講儀式化。又佛世之初,原無戒律,嗣以弟子犯過,受社會的譏嫌和彈呵,故佛即開始製戒,每犯一過,即製一條。這所製的戒律,就叫做性戒和禁戒,性戒,即殺、盜、淫、妄 的四根本戒,本性就是惡的,當然要遵守,不待犯而始製。遮戒即酒戒,本性非 惡,犯之有罪,須遮禁製止,不得違犯。
問十五:現在釋迦佛是在那一個國土呢?從前釋迦佛是依那一種法門修行以至成佛的呢?這娑婆世界可以稱爲法界嗎?
答十五:釋迦佛的分身,是遍於一切世界,若說局於那一國土,未免把佛 看得太渺小。或以爲佛是死了,所以追究他現在是生在什麼國土,這也不對! 因理解佛法的佛教徒,不承認佛是有死的,死的只是假相,並非真身。真身是常往不滅,壽命無量。所謂「淨法界身,本無出沒,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受生,爲化度衆生;化緣既畢,仍歸於真。是故佛之真身,仍在此界,天眼便能瞧見,凡夫俗眼雖然不見,但用功得力時,仍能見到佛在身邊,這便是很大的證據。至佛果的成功,是由於修菩薩法的四無量心、六波羅蜜等法門。法界,是以法爲界,法遍一切處,界亦遍一切處。不但攝盡世間的有爲有漏法,亦包含出世的無爲無漏法;故法界也者,可以說是大而無外,十方虛空無量世界 ,皆在其內,何只一娑婆世界而已。
問十六:什麼叫做「事念佛」與「理念佛」?
答十六:念佛有持名念、觀想念、觀像念、實相念。在持名念佛中,有事念與理念。彌陀要解雲:「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 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造洪名爲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