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7

  ..續本文上一頁要宗教信仰?

   青年應有宗教信仰。其理由:一、宗教重啓發靈感,青年人要有靈感,則不論讀書、作文、寫字、做事,思想才會活潑,動作才會靈敏;且宗教修養, 看重冥心思惟,最能啓發內在之靈感。二、宗教重堅定信仰,爲集中精神之安定力。普通之好友、家庭、學問、主義等皆可爲信仰之對象,而莫如信仰宗教之偉大神聖,其教主之崇高精神,足以激勵意志向上;故青年如無宗教信仰, 精神不易安定,思想生活雜亂無章,易入邪徑,學問不專,事業難成。叁、宗教重實踐倫理,倫理是屬於爲學與做人的道德範疇。孔子謂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佛陀則勸人解行並進,智德雙修。若學而無行,必難展其所學以立偉業。

   蘇聯人有謂宗教是人民精神上的鴉片煙。中國人亦有說信仰宗教是迷信的。此多就一般神權的宗教而言。若理智的宗教,合乎科學的邏輯,便無此種弊病。如以佛教言之,佛教雖勸人拜佛念佛,要在念自性之佛,拜自性之佛,不過藉外面之佛爲導引此一自性佛之助緣而已,其中並無何等神秘性,以及決定依賴的偶像。因佛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可做佛,故禮念的究 竟意義,全在依賴自己,開發自己,建設自己。就是佛教說的「求生淨土」也是一樣,此淨土不是離此世界別求天國,乃指唯心所成的淨土,不離現實,而自莊嚴。維摩經說:「衆生心垢故,則國土垢,衆生心淨故,則國土淨」。「十方淨土,不離於當念,無邊刹海,不隔一毫端」。這些道理,都是說明了注重自己心力創造淨土,不須依賴神力,埋沒個性。總之,其教義著眼闡發人生哲理,啓迪人生智慧,認識現實,實踐理想之目標,明而不盲,正而不迷,可謂信仰與理智統一的宗教。

  二` 佛教是否屬於宗教?

   佛教是宗教,亦非宗教。是宗教:因宗教的共同色彩,是勸人爲善去惡, 或改惡向善,佛教亦不能例外。且世界叁大宗教,佛教早居其一,不能說他不是宗教。同時凡屬宗教,皆有教主、教旨、教理、教儀、教條等等,佛教亦皆有之,故是宗教。非宗教者:一、宗教主神,佛主無我,亦即無神。無神者, 非無其神,乃不以神爲主宰一切也。一般奉神奉帝奉天奉主之宗教,人人皆須 受神、受帝、受天、受主的支配,生殺由之,好惡由之;而佛教不然,佛教主萬法緣起性空,其中無我,不另立有主宰操縱之神,舉凡生殺存亡,好惡美醜,貧富智愚,都爲自己所做的業力所支配,與他無幹。佛教之禅宗,更重破執,如雲門罵佛,德山呵祖,丹霞燒像等等,尚何神偶之足崇拜哉!二、宗教在世,佛教超世。以佛教闡明人生進退之原理在六道輪回,其在六道中者,進進 退退,輪轉不定,須要超出六道輪回,始能爲聖爲佛,唯進無退,即超越一般宗教矣;蓋一般宗教所謂神、天、帝、主等皆屬六道輪回中之人物故。叁、宗教聞思,佛重修慧。佛教修學步驟有聞、思、修叁慧。世間宗教學問,止於聞思二慧,雖有修慧,多未正徹究竟,唯佛教由於修慧而引發戒、定、慧叁無漏學,成出世聖人。其他宗教皆無此義,故佛教非宗教,即非普通一般宗教之所能語其底蘊者。

  叁` 神佛是否一體?

   佛教說六道輪回,神屬於天道──天神;亦屬於鬼道──鬼神,皆在世間之內,煩惱未斷,生死未了,痛苦未除;佛無煩惱,生死痛苦,超越叁界,解脫自在,故與神不同。

  四` 佛教是否屬於神教?

   佛教不屬神教。世間神教有多神教、一神教、無神教,是從人類曆史進化而來。如上古時代屬多神教,其時民智未開,臆測大自然界之神秘,以爲日月星宿之運行,雷電風雨之變化,山川草木之動作,江海溪河之奔流,皆以爲有神在指使;到中古時代,民智稍開,思想已不如以前之侗模糊,滿天神鬼, 故已由多神教進爲一神教,奉一天、或一神、一帝、一主爲最高神靈,綱維一切,操縱一切;洎近代民智進步,科學發達,推翻神權,已進入無神論之時代 。佛教即無神論時代之宗教,以佛教雖奉佛爲最高教主,但此佛通指佛性之佛 ,此佛性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則人人皆可爲佛,即人人成自性之佛,別無 他神存在矣。其理親切而平實,圓滿而高深,與一般神教所說,自然異趣。

  五` 佛教人生痛苦是何意義?

   佛說人生多苦,是爲事實,非佛危言聳聽;然其說苦之意,非在逃避此苦 ,乃在知其爲苦,努力加以改造,所謂「缺陷之美」近之。昔有新學比丘,討論人生以何爲最苦?一謂貪欲最苦,二謂瞠恚最苦,叁謂饑餓最苦,四謂怕懼最苦。適佛到來,即呵彼等未知苦之真谛,而謂人生以有身爲苦,若無此煩惱業報之身,何來貪、瞠、餓、懼?然知身爲苦,非即叫你自殺,毀棄此身,乃促你借此假身,廣修善業,始能改造身心,離苦得樂。知佛說苦,意在人能明理,努力改造苦之環境,即是樂之開始,非謂強逃此苦,即得解脫也。

  六` 真正佛教徒是否消極?

   真正佛教徒是積極,非消極的。佛教徒自修養時期觀之,似爲消極避世,然此消極,即積極之准備。如學生求學之時爲消極,然此消極求學之工作,即爲將來學成積極服務社會之資本也。昔釋迦牟尼佛舍棄皇宮,養性雪山,似爲消極;然若無此消極工夫,何來佛法之積極救世,普度衆生?故知消極即積極之准備。維摩經雲:「菩薩爲衆生故而取淨土」,即知求生淨土亦非消極;何況發菩提心,廣事化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乎!

  七` 八正道可否實現於現實世界?

   可以實現:正見正思正念正定屬於思想之意業;正語屬於發言之口業;正 業正命屬於行動之身業;正精進則總攝身口意叁業。學佛修道,首重叁業清淨 ,則八正道有何不可以兌現!佛初說法,即先揭此八正道法,爲人生生活之准 則,亦佛教根本之原理,如不能實現,何貴乎有此?

  

  八` 我從何來?即人生從何起始?

   代表我者,即爲此身。故此問題,即問此身從何而來?西洋宗教謂我爲上 帝所造。印度宗教則謂我爲梵天王所生;或謂無因生;自然生。佛教則否定諸 宗教說法,謂爲自己業緣之力所生。此業緣之原動力,即爲「無始無明」;由此無始無明而造行、而生識、而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之十二因緣。相繼而來,遂有此身體假相之生命,流轉不息,即爲人生有我之來源。此我既非梵天所生,又非上帝所造,更非無因自然而起,乃起自自己之無明業力,此無明業力難可究诘,故謂之無始,謂之不可思議。蓋佛法說吾人之真實生命,乃無始無終;其無始而有終者,則爲此假體虛妄之生命。此虛妄生命之根本,在凡夫謂之阿賴耶識,在成佛轉爲奄摩羅識之真智的真實生命。虛妄生命有生滅之相,尚有形體的表現;真實生命則寂然無相,永盡。喻如大海之水,源流無盡,遇有風暴,即有波濤起伏之狀。此大海即爲真實生命之洪流,永無休止;其風暴之波濤,則喻凡夫衆生爲無明煩惱之業風所吹,生起一期一期的幻有身體。至惑盡業淨,息妄歸真,返本還源,並如風平浪靜, 依然鏡海不波也。人生的生命原泉,深細微妙,難窮底蘊,唯在修證有真實體驗者,始能了然胸坎。亦唯如此說法方爲圓滿,蓋諸法真相原來如此,不可妄加有神有帝創造主宰其間。從而操縱之,支配之;若然,則其創造萬物之神之帝,又從何而來?雖天神上帝有知,亦必啞口無從作答。故知凡強欲舉出我之起始創造者,皆難自圓其說也。誠如伊必鸠魯之推論雲:「或者神願意彌補世界缺陷,但他不能夠;或者他能夠,但他不願意;或者他不願意,他又不能夠;或者他願意,他又能夠。在前叁種情形底下,他是不配被稱爲神的。如果他願意彌縫世界缺陷,他又能夠彌縫世界缺陷,這是做神的觀念所應有的。但如此爲什麼世界會發生這缺陷呢?神爲甚麼又不彌縫這些缺陷呢?」這四種推論,即說明了天神或上帝創造萬物與我的不可能!因神既能創造我,爲何不創造 一樣平等的我,而竟創造有好的我,又有壞的我,以壞的來害好的,自相矛盾 !同時同爲一手所創,而各各苦樂不均,貧富懸殊,亦極不合情理,且與神的 博愛本心相違。若知自業所造,因有好壞,果有苦樂,即合情理。又此我若真爲天神或上帝所創,此上帝與天神則爲極專權自私者,即愛之則創造其爲好的,惡之則創造其爲壞的。如此天神上帝,複何價值,堪爲崇拜?是知佛教說人生之我,起於無明業力,起於十二緣生,緣生無性,無我可得,其可得者,爲 人生一期之假相我,烏足爭足戀乎!

  九` 因果是不是命運?抑系自業所作?

   因果有一定的定律,誰也不能造因而不受果,但與命運不同。命運是固定的,如說我的命運到某時好,某時不好,都是冥中已定,不能改變;而因果雖有定律,可在其曆程中因作者的作善作惡,隨時可發生變化,做善則壞的可以變好,做惡則好的可以變壞,不同命運固定不變的。故信命運近於迷信,信因果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理原如此,毫無迷信可言。且因果純屬自業所作 ,自作自受,雖父子至親,不能更替,除非己莫爲,方可不受報,揆之現世事物,莫不皆然。

  十` 學佛是否需待年老?

   謂學佛須待年老,是未理解學佛之真義。年老人學佛,多屬逆境逼成,或恐自己將死,或因事業失敗,或因家庭變故,未曾學佛,心存厭世,皆屬動機不正;真正學佛者,須先知佛教好處,理解認識,發菩提心,獻身於教,自濟濟人。如此則青年人富於熱情,勇於爲群,更宜學佛。如釋迦佛在年紀極輕之時即舍國出家,修道度人,便是青年學佛的最好模範,豈必待龍锺伛偻,年將就木,才來學佛,始足貴耶?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正揭示人生無常短促,努力及時。寄語青年,其勉乎哉!

  

  十二…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