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P10

  ..續本文上一頁頗思一遊;一個說,我希望能騎白鶴,學神仙浮遊太空;另一個說,你們的希望太少,我要有錢,有白鶴,遊揚州,一切都有,即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現在玉琳國師借用其意,即人們一切願望,在藥師經中都可以求得到,現實人間亦有白鶴,何必光是仰望那虛無缥缈的神仙,才有白鶴可騎啦!

  問八:研究佛學的步驟及方法如何?

  答八:研究佛學的方法,有先精後博,或先博後精。今以汝之情形言之,宜先博後精,即先博覽佛學概論等經書,先知佛法大意及各宗概要,然後選讀一宗的經論,或先擇一經一論閱讀專究,求其精深。時下出版之佛學概論等書,無慮十數種之多,可留意先讀叁數種,便知佛法梗概。然後再選如心經,金剛,維摩,或法華,楞嚴,起信等經論來讀,下他叁四年苦工,必有所獲。我今花甲,日在學習,汝僅不惑,豈可賣老,而自趨頹唐?且汝學佛寒暄二十多年,平時不留意閱讀經書,甚爲可惜;今既披剃,爲真佛子,宜修佛學,自利利他,以報佛恩,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亡羊補牢,猶未爲晚。佛徒且須發願學到盡未來際,豈可以不惑之年而自嫌棄,有負學佛之初心,出家之大願耶?

  

  卅五、再答黃心哲居士十二則

  問一:常見佛律提及僧伽應「不著香華蔓,不歌舞觀聽」,而道源法師在「佛堂講話」中講到供養僧伽,除了「四事供養」,還有「六種供養」及「十種供養」,後二者含有「塗香」及「伎樂」供養,豈非矛盾?或另有含意?究竟真正原因何在?

  答一:佛律重在止惡生善,去妄得定,故凡足以使行者心神散亂之緣境,如裝飾品之香花蔓,引绮念之聽歌觀舞,皆在禁止之列。惟此乃就行者自生妄念愛美則戴花塗香,受染則聽歌觀劇一邊而言,則須禁免;至供養僧伽,出於施主表敬,非僧伽自生妄念貪愛,故含義不同。又四事供養,多出之小乘戒律,比丘僧行道謹嚴,故須外肅威儀,不可塗香戴花,聽歌觀舞;而六種供養,十種供養,多見之大乘經律,菩薩僧爲利衆生,戒可開許,故維摩經有「花有著身,有不著身」之開示。吾人每見菩薩之畫像,多戴璎珞珠鏈之裝飾品,意即在斯;若比丘僧有「花不著身」之修養,則何礙香花歌舞之供養乎!或如八指頭陀詩「誰知醉倒笙歌裏,猶自青山臥白雲」也。

  問二:佛書常見「辦道」,是什麼意思?

  答二:辦道義即修道。如羅漢證果有「吾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之語,即辦道成就之意。

  問叁:佛像開光時念的是什麼偈?

  答叁:開光偈各師自撰,各各不同。普通開光贊佛偈,如「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亦是一種方式。

  問四:您說佛法以信爲本,可是衛塞節見錫蘭等僧發的宣傳小冊子中有「釋迦世尊的訓言一冊提及不可盲目接受東西」時說:「人可能只靠信心而隨便接受東西,應運用理智,智慧去思考。」這樣不知叫人何去何從呢?

  答四:佛法確實以信爲本,以戒爲基;但此信是信解之信,非盲從之信,信解之信,即理智之信也。釋尊開示學佛的四步驟是信、解、行、證。繼信之後是解,因解更固其信,若有信無解,即落於「因信得救」的盲信了。智論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問五:聽說:「念佛」須達到「一心不亂」的忘我境界才行;可是往往人家只勸人念佛,難道沒有達到上述之條件,也同樣起作用嗎?何以見得?

  答五:念佛「散心念」和「定心念」,平時散心念功用少,若克期取證的定心念,達到一心不亂,則斷惑證真,功用甚大。平常勸人念佛,是指先由散心念,而念到定心,蓋工夫必須由淺至深也,非只勸人散心念,便謂已達念佛之目的!

  問六:據說「末法」只是一種比喻,提醒吾人及時修行,若人人修行,末法亦成正法了,不知尊意如何?

  答六:此約理說,古德亦有說過:「人家說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老僧說佛法沒有正法、像法、末法,若依佛法修持,末法亦是正法,不依佛法修持,正法亦同末法」。若就事說,佛陀住世不住世,衆生根機不同,際遇有別,則佛法確有正法、像法、末法叁個時期不同的情形存在。

  問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此心是否指妄心?而且是否說由妄心而顯衆生,由衆生而修成佛?

  答七:約性宗說,此心即真心,佛即佛性,衆生本具真心佛性,故說叁無差別;約相宗說,此心亦可指妄心,衆生由妄心修行而成佛道,所謂轉識成智,即識爲智,離識無智,如離水無波,即波爲水;而衆生有此功能,故說叁無差別。依天臺宗說,衆生從性起修,修不離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修不二,故此心此佛,即此衆生,有何差別可言。

  問八:據說學禅,容易「走火入魔」,不知是否真實?應怎樣克服它?另有說「參禅」不一定是「靜坐」的禅,還有所謂的「話禅」是嗎?

  答八:禅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用。禅既無相,學禅如起執著,自易走火入魔;若離妄情,別無聖解,何來「克服」?參禅重起疑情,四威儀中,皆可參究,不專在死坐,流於枯木黃楊。永嘉大師雲:「坐也禅,行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不是話禅是甚 ?話禅是參話頭的禅。

  問九:常常見佛事慶祝中僧伽以水灑信徒頭上,有何意義?

  答九:每以淨水灑在信衆頭上,多見於南傳佛教之小乘比丘,有此作風;此傳之大乘教徒,亦有以咒水灑淨,但不常見。其意義在水能洗去垢汙,藉表法水能消除業障,使人化熱惱爲清涼耳。

  問十:吃素有何意義?因爲植物與動物同樣是有生命的,也同樣延續它們的生命呀!聽說吃素者還可以吃雞蛋,是嗎?真是令人遺憾,不知尊意如何?

  答十:吃素一爲戒殺,二爲護生,皆是慈悲愛物的同情表現。動物見殺血腥哀號,植物斬斷無此慘情,故知它們只有生機,沒有生命,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大乘佛教,慈悲爲本,首重戒殺,故吃素不吃雞蛋;小乘律製重在淫戒,故可吃叁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殺),何況雞蛋!支遁法師,嘗與其師诤論雞蛋可吃不可吃問題,師勝於理而拙於詞,每辯辄敗,氣憤而死。一晚支遁夢見師來,擲執雞蛋外衣在面前,殼破小雞跑出。支遁一驚而醒,心有余悸,從此戒吃雞蛋。亦爲此一論诤中一支有趣的小插曲。

  問十一:自函授英文佛學中得知僧伽製度是「過午不食」的,但爲何華人寺院都有晚飧?甚至還有宵夜?「過午不食」含有何等特殊意義?有何益處?

  答十一:過午不食的意義,一爲佛經謂上午天食,中午佛食,下午鬼食。鬼以悭貪業報,終年不得飲食,見人飲食,饑火燃燒,唇舌皆爛,苦不堪言,故比丘午後不食,爲憐餓鬼聞碗筷聲而動饑火之苦,慈悲所致也。二爲晚飧不食,精神輕松,便於坐禅而不昏沈故也。華僧未持此戒,以華人對僧誠信太差,托缽不得應用,故須自開夥食,不如南方佛國,見僧如佛,托缽爭相供應,無虞缺食。至於晚飧又帶宵夜,迹近俗化,已無批評價值矣。

  問十二:佛門中人打扮,看來似乎不大順眼?如吾人之發有保護頭部之用,卻須剃光,到底意味著甚麼?實亦不合佛教之「中道」?此外衣穿大袖及綁褲腳鞋也與人不同。這些是否用以表現與俗不同,抑或另含其他意義?頭上又被燒成叁個,六個,或十二個香疤,表示甚 ?

  答十二:佛律以頭發雖美,有藏垢納汙之弊,故須剃除。南傳之黃衣僧,有連胡須及眉毛,皆須刮光之習慣。又出家學道,苦心孤詣,日無余咎,已不及顧戀形相上之梳裝,留了須發,多花時間裝飾,何如一掃而光,等於削去了許多妄念。佛教所謂中道,是指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之理趣,不是指論事物之折衷辦法叫做中道,或頭發不要留得太多,亦不宜剃得太光,謂之中道。衣穿大袖,褲腳綁紮,鞋履似靴,這些都是華人漢唐明清時代的裝束,實非佛教特別之裝束;惟華人隨著時代潮流之風尚,早已改裝中山裝和西裝,而華僧保守,仍然住在不動地,跟不上時代,故其裝束之打扮,確已爲時人所歧視了。至於頭上燒疤,原爲印度佛陀時代所無,乃華僧自作聰明,私自杜撰。推其用意,頭頂燒疤,目標明朗,以防爲僧者還俗,衆皆可議;實則佛陀時代,僧伽還俗自由,如遇有還俗因緣,並不加以阻止,且認還俗爲居士,仍甚正大光明 。然在華夏,思想保守,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不容再醮,爲僧自然亦不得還俗了,所以頭上燒了些大香疤,是禁止爲僧者盡形壽不可還俗的標記。但亦另有解釋,燃香燒疤,是表示敬佛,以身體爲人生最可寶貴者,今既獻身佛教,身體亦可犧牲,何況其他財物?唯將香疤不燒在其隱蔽之處,專燒 在頭頂太顯露之處,這就令人費解了!

  

  卅六、答心淨居士六問

  問一:「生死即涅槃」及「煩惱即菩提」如何解釋?

  答一:從世間有爲的相對法說,生死是汙染的,涅槃是清淨的,兩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即;若從出世無爲的絕對法說,煩惱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非從煩惱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這是從諸法理性平等說,不是從事相差別說的。

  問二:何謂「從空入假觀」及「從假入空觀」?

  答二:這是天臺宗的觀法:菩薩先修空觀,了知諸法皆空,不墮執障;次觀諸法雖空,幻相曆然不無,因果報業不失,故能從空出假,作諸佛事,廣度衆生,是爲「從空入假觀」。「從假入空觀」,是既觀幻相假有不實,不墮於空,不落執情,雖廣度衆生,而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雖修假觀,假有而實非有;雖修空觀,觀空而實非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爲中道妙觀。這是天臺一心叁觀的道理。

  問叁:萬法都是緣起的,請問最初的第一個人類是否也是緣起的?若是緣起的,請問衆生的數目有無增減?

  答叁:佛說諸法緣起,人類是諸法中之一法,自然亦是緣起的。第一個人類,就是在劫初隨著業力而現生,亦有從他方世界飛來,則此…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