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機的術語,說得很抽象,只容意會,不可言傳,故很難做具體的解釋。古來亦有叁兩家的解釋,各隨自己的體會不同,所見各異,所解亦別。這是文殊菩薩答文書(亦名無著)禅師提的「清涼寺中究竟有多少住衆」的問詞。叁叁爲九,前叁叁和後叁叁,二九十八,可解作六根,六塵,六識的叁六十八界,代表信衆的人數。要明白點瞎猜,亦可以這樣說:那邊有很多很多的信衆,還都是在六根六塵六識中前後打滾。或從十八界每界中的數目詳細計算出來,也就知道信衆的數目有多少了。但禅理,決不是可以死板來算的。參!
問五:什麼是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
答五:羅漢證到四果,見思煩惱已斷,果報色身猶在,叫做有余依涅槃。天臺所謂「子縛已斷,果縛猶存」。若連果縛的果報色身亦盡,叫做無余依涅槃,意思是再也沒有余留的東西可依住了。
問六:爲什麼我讀有益的經書不感興趣,展閱小說會連吃與睡也忘記了呢?是什麼原因?
答六:是業障的原因!是劣根性的原因!有業障,讀有益的經書不感興趣,不肯向上爬;劣根性,讀低級趣味的小說,津津有味,寢食皆忘,喜歡向下跌,終日跌在五情六欲中打滾。多禮佛忏悔,去掉業障,多發心求慧,轉移劣根性。那時,見到小說頭痛,看起佛書不肯釋卷,還恨你媽媽替你生少了兩只眼睛,如果是「四眼佬」,豈不是看得更快,得利益更多啦!
問七:有時看到經典的名詞不明白,去參考佛學辭典,仍然不能會意,爲什麼我那樣愚笨?
答七:佛學辭典中解釋的句子,多數是從經典中節錄出來的,不夠通俗,不完全在你的愚笨,不過你讀書太少,亦是一個原因。大智度論:「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暗中寶,無燈不能見」;這樣,聽經太少,亦是一個原因。可惜現在還沒有人發心編一部極通俗的白話的佛學辭典,補救你的愚笨,那麼你也只能向「勤能補拙」的路上走,遲早亦可以成功的。
四十五、再答黃心固居士七則
問一:何謂法身?報身?應身?
答一:小乘佛教不承認佛有叁身,只有解脫煩惱之解脫身;大乘佛教說佛有叁身,意義比較圓滿。法身是法性身,亦即佛性身、法界身、本來清淨之自性、生佛平等,各自具足,不過衆生迷而惑障末顯,諸佛悟而惑盡障空而顯現,乃佛自受用之法悅境,唯證方知。故法身是體,性空無相,清淨本然,遍於法界。報身是法身體上所起智德莊嚴之相,所謂「圓滿報身」,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即成此曆劫修來之福慧莊嚴之身。應身是應變的化身,爲度衆生,從法身體上所起之妙用。如釋迦佛爲應衆機萬殊,變化千百億化身而度脫之。
問二:何謂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答二:分段生死,是我們身體果報上的生死,是叁界內衆生之輪迥生死。變易生死,是精神,心念的生滅遷流,在叁界外聖者的意念變遷上呼之爲生死。又分段生死,是指一切有漏的善不善業,由「煩惱障」助緣所感受到的叁界六道之身體果報,在此身形上有分分段段的差別,故以分段名之;變易生死,是指一切無漏的善業,依「所知障」助緣所感受到的叁界外之淨土果報,此時雖無分段生死,而迷惑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之遷移生滅,亦可名之爲生死。又聖者改易分段粗劣之身,轉得淨土微妙不可思議的好身,神化自在故名變易,亦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問叁:在如幻禅師著的瘦松集內頌古篇中有「女子出定」之一則雲:「月映潭空,山鳴谷應,文殊罔明不較多,女子至今未出定」。我因業重,故此則看不明白,敢請開示!
答叁:此爲禅宗公案,公案雲者,是一個公開問題的懸案,要自己實際參究體驗有個著落,才算是解決;不然,我說出還是我的,與汝毫不相幹!在五燈會元卷一引諸佛要經說:昔文殊至諸集處,值諸佛各還本所,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於叁昧(定)。文殊乃白佛言:何此女子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叁昧起,汝自問之!文殊女叁匝,鳴指一下,乃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雲:假使百千之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經過四十二億
沙國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 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禮拜於佛,佛敕罔明出女人定!罔明即至女人前 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出。文殊大智神力,爲七佛之師,而竟不能出一小女子之定?罔明何人,竟能功超百千文殊?又此女子究入何等甚深之定?這些問題,都要行者自行參究用功得之,不是一語可道破,若即道破,也不叫公案了。
問四:卅年在泉州大開元寺,見廊下一老師父坐於板凳,身倚於壁,雙目低垂,似已入定;而手中念珠,則「五粒一組」,漸漸而自動走過其指縫,只見其大拇指略動,但撚不到念珠,而念珠則自分五粒一組而行。當時見此「異態」心中驚怖,亦不敢詢問任何人,及今思之,甚覺費解?敢問此僧,是否已經得道?
答四:仁者在少年,見此異僧,甚以爲奇,但此僧有此「異態」,當時應已名傳鄉裏,參拜者衆,如何只爲汝一人見到?或與汝有緣,示現使汝見到,引發宿根善種,再來學佛,成爲一種增上之助緣。今既學佛,宜善珍惜此一「異緣」,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是也。
問五:異教說上帝造萬物先造亞當,把氣吹入他的鼻孔,他就能活動有知覺,有靈魂。照此說來,上帝可說是人以至萬物的靈魂了;但上帝是怎來的?據說是「自然而有,無始無終」的,那 佛教說人的生命或本性,也是無始無終永久常存的,這本性從何而來?豈不是與異教「自然而有」一樣撥無因果嗎?
答五:佛教早異教耶教五六百年創立,後來的異教,有好些地方都是模仿佛教的說法,但仔細研究起來,其所說的理論雖有與佛教相似,其實還是有不同的。異教說上帝無始無終而常在,是執有一靈魂爲我;而佛教說本性無始終而常存,是緣起性空,無我可得,即無一能爲主宰靈魂(主帝)之我可得。如有一常我的本性可得,即同於異教執有上帝之主宰我,梵天之大自在我,數論之神我了。法華經雲:「佛種從緣起」。般若心經雲;「無智亦無得」。緣起無得,所以性空,故本性乃從修證至我空所顯的真如,仍不離因果,與異教所執撥無因果之自然性的上帝或印度教的梵我,完全異趣。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此「不無因生」,便是非自然生,非自然生的反面,就是有因緣而生,那裏是撥無因果。
問六:記得一九五一年至五叁年,我在香港曾與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牧師,論上帝創造人的問題。我說:「依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人是由猿猴進化來的,而猿猴是由低等動物進化來的。人與猿是脊椎動物,而脊椎動物是由無脊椎動物進化的;無脊椎動物又是由爬蟲動物,兩棲動物進化的。一直推演下去,最原始的動物乃是單細胞的細菌,可能非肉眼所能看到,那裏是甚麼上帝創造的」?那位牧師回答得很巧妙!他說:「我不妨依你的見解,人是由單細胞生物層遞進化而成的,然而單細胞又是從甚麼進化而來的?沒有一個造物主,那麼會有單細胞?這就是造物者的奧妙,你能不信造物主嗎?」
答六:單細胞是由造物主所創造,固然奧妙;但你若回答他造物主是怎樣來的,是因緣所生,由衆緣和合而來的,豈不是更乾脆更巧妙嗎?何況既有個「造物主」,便有一個開始了,與他所說「上帝是自然而有,無始無終」的話也要有矛盾了!
問七:現今科學發達,認爲一切物質,都由原子組合而生。例如兩個氫原子,加上一個氧原子,於是便化成水。水經分解後,又析爲氫和氧,這正好做佛法「因緣偶合」的注腳。但水雖分化爲氫氧兩項原子,卻仍舊可以擊破,而成爲另一項物質,這就是創造氫氧彈和原子彈的原理。同時擊破原子,可以把物質化爲能,而將來更有可能把能複化爲物質,連把牛頓的「物質不滅定律」也否定了。這更加可作爲「因緣假合」的注腳,甚至因緣本也是假合的!毫無實質可言。但原子裏明明又有電子、質子、中子圍繞著原子核運行,由原子組成的大地,也跟其他星球圍繞著銀河系,由此看來,宇宙原來是無限大,同時也是無限小,可以納須彌於芥子,而須彌又是無數芥子(微塵)組合的。佛經說由小千世界可以組成大千世界,我們住的地球只是一個世界,應合上很多太陽系,才能成爲小千世界,再合上很多銀河系,或者更大的超銀河系才能成大千世界,請問對否?
答七:從科學的觀點,說明物質由小組成爲大,由大分化爲小,配合佛法因緣假合,緣合則聚,緣散則滅,甚爲相符,由這道理定知物質的不能常在,就連牛頓的物質不滅的定律,也可以把它否定了。這個原理,科學與佛學是可以相通的,你說的亦是很對,不過佛學上說的一個世界,不光是指這個地球或世界,是要把這個地球或世界由地面擴至六欲天上,即以須彌山爲中心,圍一個四大洲,一個日月輪,六欲天至四空天,方稱一小世界。千個小世界爲小千世界,千個小千世界爲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娑婆世界的組織,也是一尊化佛的教區。至所說空中許多的太陽系銀河系等等,正是佛經說的世界無邊,衆生無盡的道理,現代科學家所發明天文學上的星球爆炸了變成「黑洞」,與佛學上所說的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劫中的空劫,意義亦是很接近的。其他所提到「質能互變」,「佛法平等無有高下」等問題,你自己所理解與所說的,亦甚合理,我未暇一一詳盡,以作有系統,有秩序的解答,頗以爲歉。
四十六、答棉蘭心聲居士叁則
問一:佛弟子受五戒者,第一條不殺生戒,是否終身受持齋戒?可否食叁淨肉?
答一:如現在南方佛教流行之處,有兩種說法:一依北傳大乘佛教,戒殺爲重,受五戒者必須終身受持齋戒,叁淨肉亦不可以食,除非重病用作藥劑,可以開許;二依南傳小乘比丘戒,比丘亦可吃叁淨肉,故受持五戒居士亦有吃叁淨肉、吃十齋、六齋而不能吃長素的,…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