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但在戒律上有所变通,在学理上也有讨论研究,随著时势而进展。在西历第二世纪时,婆罗门教复兴,至第四世纪昌盛,保守戒律的小乘教,已不足与之对敌;而进取的大众部演进的大乘教,因此勃兴,且与婆罗门教一再接触,受了时代思潮的影响,大乘教逐渐成熟,就有大乘经典出现。至於大乘经典的结集,虽尚无历史的证据,但在佛教经论中,亦有足资佐证的地方。如菩萨处胎经说:「尔时佛取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楗槌集众,得八亿四千罗汉,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漏,菩萨藏者集著一处,声闻藏者亦集著一处,戒律者亦集著一处。」这所说的菩萨藏,就是大乘经,声闻藏就是小乘经。照此看来,第一次结集,已有大乘经典了。又大智度论卷一百有说:「佛般涅槃後,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有人言:如摩词迦叶将诸比丘,在耆 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後,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摩诃衍是指大乘经典。这段文字,前段说阿难共迦叶结集三藏,与处胎经所说相同,後段说文殊弥勒等大菩萨,曾和阿难专门结集大乘经典,也是佛灭後早有大乘经典结集的证明。而大乘经典後来北传於中国等地,当时南传小乘上座部的结集,或狃於保守的成见,不曾收入於巴利文的小乘三藏之中罢!
问三:有说大乘经不是佛说,大师对此有何高见?
答三:佛所说法之原理,本无大小乘之分别,分别大小乘,乃在众生之机感。众生根性不等,智解各有深浅,其智浅者,以为佛在说小乘,其智深者,以为佛在说大乘。佛在初期说小乘经时,大乘教义早已包涵在内,未遇机缘,隐而不发耳;若认为大乘经不是佛说,那是自己思想偏差,见理未圆。又若佛教只有小乘,没有大乘,无异自己削弱了佛教的真义与价值;盖佛教若无大乘,则见理未圆,摄机不广,第一答词中已言之。况中国天台宗有智者大师之判教,谓佛陀初成道时,先为大乘菩萨说华严经,华藏世界,妙义重重。结集成文,共有八十卷之多,洋洋大观,蔚为经中之王。其中所阐扬之教义,无不与小乘经之三法印原理契合;, 且扩而大之,法界缘起,妙义无尽,成为佛法唯心无住之正法印;其与佛涅槃前所说之「大乘妙法莲华经」,阐扬圆顿的佛法「实相无相」之妙理,成为诸法实相的大乘法印,先後辉映。如果大乘经典不是佛说,则此世间尚有智慧高於佛者,吾人宁舍佛教而信此大智慧者之言教了!
问四:法华经谓释尊在久远劫前早已成佛,来此娑婆世界现身说法度众生,业经八千余次。其在印度迦毗罗卫国为太子者,亦是故现凡夫之相;若是这样,则他的亲属如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妃子耶输陀罗、儿子罗侯罗,及和他世世有怨的调达,是否亦是菩萨来化身应世的呢?
答四:金刚经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不异语者。他在梵网经中亦有说到来此世界现身应化已有八千多番,故吾人对佛之来历,可以深信不疑。诸大乘经如华严经等,常说摩耶夫人尝为诸佛之母,许多佛入胎,还可在她的腹中现身说法,大作佛事。一次,佛曾派阿难去地狱慰问调达。狱卒诘问阿难道:你是要慰问在那一个佛时代堕落的调达?阿难答以在释迦佛时代堕落地狱的调达。後来狱卒业秸飧龅鞔锪耍⒛盐仕诘赜惺芸嗲樾稳绾窝剑克鸢⒛训溃何掖 Φ赜缛氲谌茄目炖郑【荽怂担σ偷鞔铮际侨氩豢伤家榻馔丫辰绲钠腥戎谏笕ㄊ鞠郑恰【环雇酢⒁渫勇藓吐藓盥蓿趾纬⒉豢勺魅缡枪勰亍
amp;nbsp;
问五:如若释尊来此世界示现应化度众已有八千余次,因何还需弥勒佛来下生度生呢?他自己不是可以再示现来应化度生吗?又何以像古佛燃灯不再来应化度生,只有释尊示现八千多次呢?
答五:应化度生,在於机缘,有缘得度,无缘不度,不度是难度,虽欲度之,而不受化也。所谓「佛门广大,无缘不度」。是此佛之机缘,故释迦可来八千次;非彼佛之度众,故燃灯从不再来。释迦机尽入灭,如薪尽火熄;弥勒有缘下生,似春来物育也。
问六:在圣严法师所著的「正信的佛教」里说,在我们这世界以後的十个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将在我们的地球成佛,而第一位来此成佛的就是弥勒佛;但我曾听一位小乘法师说,弥勒佛是我们此地球最後一位佛陀,他涅槃後此地球将归於空。法师对此有何高见?
答六:佛教在时间上,把去来今分成三劫,即过去叫庄严劫,现在叫贤劫,未来叫星宿劫。每一劫中,皆有千佛出世,各度有缘众生。如过去庄严劫中所知道的,有「过去七佛」中的毗婆尸佛,是过去庄严劫中的第九百九十八尊佛,尸弃佛是第九百九十九尊佛。毗舍浮佛是第一千尊佛。拘留孙佛是现贤劫千佛中的第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是第二尊佛,迦叶佛是第三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弥勒佛是第五尊佛。在弥勒佛之後,此贤劫中尚有九百九十五尊佛挨次成佛,其最後一尊(即第一千尊)是楼至佛,便是现在拥护佛法的韦驮菩萨,将来修成佛。弥勒本是在贤劫千佛的第五尊,在他上面已成之佛,有拘留孙等四尊,未成之佛有九百九十五尊,而他是在此世界经过成、住、坏、空之後,在再成而住的时候下生成佛,在以下的九百九十五尊之先,故圣严法师说他「第一位来此成佛」;而小乘法师或指从释迦佛陀之後成佛计算,故说他是「此地球最後一位佛陀」,其实贤劫千佛最後一尊是楼至佛,大乘经有明文,不知南传的巴利文经典有否记载耳?
问七:大乘经典有谓人死後尚有七七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来决定轮回的去向,同时也有提起「中阴身」进胎的事情。请问法师:此学说是否由婆罗门教理传进佛教的学说?因小乘经典绝对没有提及「中阴身」和「缓冲期间」,同时认为投生是一刹那的变动,一个人死了立刻就转生。佛教学人对这问题的解释,每多各持一说,法师对此问题能下一断论吗?
答七:此「中阴身」轮回及「缓冲期间」之立说,佛教自有独创独立之精神,非从婆罗门教传来。婆罗门教虽不无轮回之说,但此轮回之说经过佛陀修证思想的洗练,明确净化,已与婆罗门教所说不同。至「中阴身」与「缓冲期」之有无,大乘佛教是肯定的,因大乘教根据佛陀所说之经论,了彻人生共有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此中阴身即第八阿赖耶识之脱体,人生最先投胎,为吾人生命之根本,如无此识,生命即告断绝,上天入狱,均成虚设。但南传的小乘经典,只说有眼等六识,没有说到第七识与第八识,对生命问题,就难作透彻之解说。如说只有前六识而没有七八二识,则在熟睡、闷绝、或入无心定等时候,前六识皆已不起,失去知觉,此时其人应死而不再生,其实是熟睡经时可醒,闷绝徐徐能苏,无心定亦可再起,其人并未死去,此皆由为生命根本的第八识摄持之力。如以「中阴身」言,此即第八识之所在,盖人死之时,诸识已无作用,唯第八识最後离体,为中阴身,形似婴孩,飘荡空中,随父母之业缘受生,或一七日受生,乃至寿命最长者不过七七四十九日,即所谓「缓冲期间」,但其中极恶众生,死後即入地狱,与极善众生,死後即登净域,皆不须经过此中阴身之阶段,唯善恶业力夹杂者,身份未定,须经过此中阴身阶段,以待「业缘成熟来决定轮回的去向」,天上人间,三途六道,皆待业力,决定受报,故有「缓冲期间」之审判。如是则小乘经「承认投生是一刹那的变动,一个人死了立刻就转生」,此在少数极善极恶众生,死後弹指转世,不经中阴身阶段者可通,若多数善恶夹杂的众生,死後须经中阴身在缓冲期间之审定去向,那就不可通了。小乘经典因只谈六识,不说八识,所以亦不知有中阴身与缓冲期间之事,如何叫它能「提及」或「承认」呢?但据摄大乘论所引增一阿笈摩经所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则知小乘经中,亦说有第八阿赖耶识。其他如大众部说此识为「根本识」,化地部说此识名「穷生死蕴」等等,足见小乘经中亦早含大乘教义,只是密意不显,不为小乘学者所注意,遂加以否认,甚么而亦否认大乘是佛说了。
四十四、答蔡建好居士七问
问一:有人问我,佛教「非空非有」的道理到底有没有,是甚么意义?我一时不知怎样对答,就拿空气来做比喻,空气虽然看不见,不可捉摸,却是有的。不知对不对?
答一:「非空非有」是义指中道的理性,不落执著,若有执著,落於空有,即非中道。中道亦是性空的,不过这非空有之空,乃是无得正观的真空,唯证方知,非思量分别所能到。无形无相,又非无物,很难说明。你用空气来作比,亦可依稀彷佛,因空气是普遍性的,中道真理亦是普遍性的;空气不可捉摸而恍惚有物,中道真理亦是无形无相,与非空洞无物:不过不同的空气还是世间的有为法,乃有生灭,而中道性空真理是出世净智所显的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
问二:楞严咒偈语有「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句,怎解?
答二:泥洹即是涅槃之异译,意义与涅槃一样。这是阿难尊者在佛讲楞严经时发的大愿:「如果这世界上尚有一人未成佛,我阿难终不自己先入涅槃享受快乐。」这与地藏大士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意义,不相上下。
问三:「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句,又作何解呢?
答三:又云「舜若多」,华译为「空性」。梵语「烁迦罗」,华译为坚固,这即是说:「空性是不会灭亡,即使空性都可以销亡,而我阿难对佛所发的坚固信心,是永不为逆境所动乱而退转的!
问四:什么叫做「前三三与後三三」?
答四:这是禅…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