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P12

  ..续本文上一页了一个人吗?

  答三:善导即是弥陀化身,那么说法照是善导的後身,也不等於是弥陀的化身吗?大概按照当时事实,善导是从直接说的,法照是从间接说的吧了。又阿弥陀佛度人千百亿化身,何啻化现善照二人?如大家知道的,唐代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而当时那个「丰干饶舌」的丰干和尚,也不说他是弥陀化身吗?不过「化「与「造」是不同的,不是像「上帝」一样多「创造」一个人,而是由於佛的神通威德之力,从体起用方便化现吧了。

  问四:观心念佛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答四:观即观想,念即口念或心念。一边执持佛名,一边观想这所念之佛,专注一境,心不外驰,由观念相对,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念到观念一如,水乳相融,到於能所双亡的绝对境界,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达到念佛三昧现前,便是观心念佛得到成功了。

  问五:「当念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穷到根源,须向者(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应作何解?

  答五:这节文字,就是解释「观心念佛!」第一段从「当念时」至「念外无观,观外无念」,就是念至观念相应,水乳相融,由观念到无观念,由相对念接近绝对念的境界;第二段由「观念虽同水乳」,至「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就是念到观念合一,能所双亡的绝对的地步,达到观心念佛的目标了。这节文即说明观心念佛,你抄此文,却未体会此文即释观心念佛,举个例子,有 点近於「骑牛寻牛」了。

  问六:何谓专观「白毫」?

  答六:白毫相光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在阿弥陀佛的眉心,即两眉之间,亦是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行观之一。专观白毫,即是专观白毫相光,心不外驰,其观成功,亦可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

  问七:现广大法身,乃是凡夫不可得见,观佛像即可,但观身又是怎样的呢?

  答七:观佛像,即四种念佛中的「观像念佛」,是事实,故凡夫修习较易;观法身是理观,法身无相,无从下手,修习较难,故劝凡夫宜先观像。观法身,亦属於四种念佛中的「实相观」。实相无相周遍法界,法法无非法身。上根利智者,观得法身,惑尽情亡,等而下之者,则观像持名,渐次而修,亦可稳登莲位。

  问八:竺摩大法师所著的「净法的赞扬与认识」中说到「观音大士为等觉菩萨,位居补处,将来可补阿弥陀佛之高位,为极乐世界的教主,那么,到那个时候,阿弥陀佛是否要退下而成为菩萨呢?

  答八:到观音菩萨上位时,阿弥陀佛机尽缘息,不退而退,退藏於密

  即寂光净土的三德秘藏,自受用境,不是退下成为菩萨。菩萨是因位,未究竟,佛是果位,智德究竟圆满,没有再退为菩萨的理由,除非是「倒驾慈航」,方便应现菩萨之身。

  

  

  四十一、答锺心锦居士七则

  问一:金刚经常提及燃灯佛及说「与我授记」一句,请问这位尊者的果位是怎样?

  答一:燃灯古佛,是释迦佛之师父,已证菩提果位。授记,是燃灯古佛预记他将来(即指今世)可在此娑婆世界成佛,名号释迦牟尼。

  问二:友人问我「女娲」是甚么圣者?我答据知佛经及各佛刊内未有见过,只记得古书有一句「女娲炼石补青天」,对否?

  答二:女娲是古代传说中的女神,她曾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与佛教无涉。

  问三:徒的开始信佛,是先看佛刊三四年後,才烧香念佛和念经。如是自修又二三年後,每晨向观音圣像前称念,开始发觉一合眼便觉得这檀木观音像变成雪白色。最後常常连白色的像亦消失了。经过情形是这样:(甲)有一次白色的观音像慢慢从後退而消失。(乙)有一次合眼时远见一点白光慢慢向前来,现出全白色的像而消失。甲与乙的情形,只是见过各一次;但是合眼见白色像,每晨都有。近来世尊的五彩纸像,间中亦有同样情形发现,徒甚恐慌,怕是所谓「著魔」,导至迷信?请吾师作答,此种情形是否好的?

  答三:学佛看佛刊五六年,见到观音大士白色像及彩色佛像,这是好的,诚心所致,得到感应,见到胜境,是菩萨和佛陀引汝入胜,坚固道念之意;但汝不可执著,亦不可心生欢喜(即著相),因执著、欢喜,都会引起魔来扰乱,不执不喜,魔不能入,功且渐进,毋须惊恐,而坐致工夫的退步!

  问四:口念心念,我已明白。今请师讲讲如何是金刚念?

  答四:金刚念,是念时音声明朗坚强,犹如金刚坚固,使妄念乱想无隙可乘也。

  问五:这半年来念佛时,每晨一连学静坐,共约二小时有多,唯用数息法,觉得心难集中。二三月前,不可思议的,坐时忽念起「心经」来。因心经短,只有二百余字,所以念十次八次之後,就不知不觉间,将最後的心咒连续念下去,反觉得心定起来。三二十分钟後一醒,觉得我不是在念心经,而只是在念咒,於是又由头念心经。请问可否这样做呢?经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是否指此呢?

  答五:用功法门甚多,诚如所说八万四千。既知如此,不论静坐、念经、持咒,只要能用得法,便可用去,念心经念到心咒入神,醒觉时再念心咒或从头再念心经俱可,不必执著一法,自生阻碍;若修数息观不成,即不投机,宜改换他法,「方便有多门,归原无二路」也。又修观不成,或多业障,宜拜佛念佛,可消除宿业,然後修观,当易入道。

  问六:童年求学时,在外道教会读书,当然是开始信教,然而,一路来竟未有受洗礼;此无他,因有些人生问题,有疑不决,数十载来,仍未能得到满意的答案,有以致之。近至退休之年,无意中参阅三二本佛刊,反觉得解决了这等疑问,从此由订看佛刊而念佛,终於二五一三年在三慧讲堂行正式皈依礼,心中时觉奇怪,其实亦无可怪。

  答六:早年在教会读书而不洗礼,因对人生有疑不决,後读佛刊,反觉得解决了这等疑问,是亦修道悟道,各有因缘时节,时节未至,不可相强,时节既到,水至渠成,亦是必然的道理。

  问七:约一年前读金刚经,至「正信希有分第六」,世尊与须菩提的对话,可能二仟多年前便已提及,若说是指我

  下根的我,可能太不自量了?

  答七:读金刚经佛与须菩提的对话,恍若自己的境界,或於佛法已有宿缘,非不可能,岂可以下根小视自己呢?宜由此痛下苦功,坚持不舍,不久将来,在精神领域,当可创造新的天地,见到见未所见的新的景象。

  

  四十二、四答水生君二则

  问一:净土法门的「实相念佛」,是否是「持名念佛」?而不作土想、不作佛想、不作念想呢?

  答一:念佛有实相念、观想念、观像念、持名念四种。实相念是著重理观,与持名等偏重事念稍异。实相是诸法的真实之相,但这真实之相是性空无相的,虽然是无相而又是无所不相,相相都是实相,即法法皆是真如之义。念佛作此理观,心灭罪亡,得大解脱。作土想、作佛想、是观想念;但实相念既呼为念,则「作念想」亦是有的,不过此念乃是无为之念,与执持名号的持名之念,念的粗细深浅,自然有异。忏悔偈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此言实相观成,理念双融,定慧均等,一切罪业,皆可照破。因实相念是入第一义心,观佛的法身实相,其所得的三昧,名「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个念法,本属於禅,以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故亦把它摄入四种念佛之一,不是深解佛理的上根利智之人,是不易契入这个法门的。有些不明念佛法门的人,以为念佛甚易甚浅,似乎不屑一顾,但讲到这「实相念」,就知道念佛亦非甚易,而不可轻视了。

  问二:上品上生的人,是否要实相念佛才可达到呢?

  答二:实相念佛成功的人,固然可达至上品上生,但用其他观想、持名等念法的人,只要信愿坚持,又能於念佛之外修诸善法,亦是可以达到上品上生的。如净土经中有言:「念佛之人,如能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国土」,都可以达到上品上生的地步。

  

  四十三、答施君赐居士七则

  问一:因何小乘人绝对不承认大乘经教?

  答一:考印度佛教史之演进,约分三个时期

  一为小乘盛行大乘隐晦时期,约在佛在世至佛灭後一百余年之间;二为大乘盛行小乘隐晦时期,约在佛灭後六七百年左右;三为大小隐晦密乘盛行时期,约在佛灭後九百余年左右。因佛在世时之「常随众」一千余人,多为小乘比丘,佛随机宜,多说小法;而菩萨多为「影响众」,不切实际,故大法不扬而隐晦。今日锡缅泰等南方的佛教国家,多传原始的初期佛教,故只知有小乘的巴利文三藏,而不知有佛灭度後六七百年间,经马鸣、龙树、无著、天亲等菩萨所提倡发展而流行於中、日、台、韩等地之大乘的梵文三藏;但时至今日,科学昌明,交通发达,一日万里,人类之思想已逐渐沟通,各小乘国的开明之士亦逐渐有承认「大乘是佛说」之趋势。况大乘为佛教精义所在,菩萨又为佛教救世精神之积极表现,小乘思想偏狭,摄机不广,设无大乘佛教之精深博大,佛教恐难摄化或生存在今日学术蓬起,思想竞赛之时代新潮中,或为时代新潮之所淘汰。故自有「世界佛教友谊会」之设立以来,已注重沟通佛教大小乘之文化思想。寄语小乘学者,不可再固执成见,以失佛教契理契机之大用。

  问二:佛灭度後四次结集都是小乘经典,那么大乘经典是从何而来的呢?

  答二:四次结集,看来都是小乘经典,但大乘佛教的思想,已随之演进。当第二次的「七百结集」,为「十事非法」的诤论,长老派与毗舍离、跋耆两城的青年比丘,因保守与进取的歧见,分裂为上座与大众的两部。进取派的比丘…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