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一個人嗎?
答叁:善導即是彌陀化身,那麼說法照是善導的後身,也不等於是彌陀的化身嗎?大概按照當時事實,善導是從直接說的,法照是從間接說的吧了。又阿彌陀佛度人千百億化身,何啻化現善照二人?如大家知道的,唐代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而當時那個「豐幹饒舌」的豐幹和尚,也不說他是彌陀化身嗎?不過「化「與「造」是不同的,不是像「上帝」一樣多「創造」一個人,而是由於佛的神通威德之力,從體起用方便化現吧了。
問四:觀心念佛是怎樣的?請舉例說明!
答四:觀即觀想,念即口念或心念。一邊執持佛名,一邊觀想這所念之佛,專注一境,心不外馳,由觀念相對,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念到觀念一如,水乳相融,到於能所雙亡的絕對境界,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達到念佛叁昧現前,便是觀心念佛得到成功了。
問五:「當念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窮到根源,須向者(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應作何解?
答五:這節文字,就是解釋「觀心念佛!」第一段從「當念時」至「念外無觀,觀外無念」,就是念至觀念相應,水乳相融,由觀念到無觀念,由相對念接近絕對念的境界;第二段由「觀念雖同水乳」,至「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就是念到觀念合一,能所雙亡的絕對的地步,達到觀心念佛的目標了。這節文即說明觀心念佛,你抄此文,卻未體會此文即釋觀心念佛,舉個例子,有 點近於「騎牛尋牛」了。
問六:何謂專觀「白毫」?
答六:白毫相光是佛的叁十二相之一,在阿彌陀佛的眉心,即兩眉之間,亦是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行觀之一。專觀白毫,即是專觀白毫相光,心不外馳,其觀成功,亦可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
問七:現廣大法身,乃是凡夫不可得見,觀佛像即可,但觀身又是怎樣的呢?
答七:觀佛像,即四種念佛中的「觀像念佛」,是事實,故凡夫修習較易;觀法身是理觀,法身無相,無從下手,修習較難,故勸凡夫宜先觀像。觀法身,亦屬於四種念佛中的「實相觀」。實相無相周遍法界,法法無非法身。上根利智者,觀得法身,惑盡情亡,等而下之者,則觀像持名,漸次而修,亦可穩登蓮位。
問八:竺摩大法師所著的「淨法的贊揚與認識」中說到「觀音大士爲等覺菩薩,位居補處,將來可補阿彌陀佛之高位,爲極樂世界的教主,那麼,到那個時候,阿彌陀佛是否要退下而成爲菩薩呢?
答八:到觀音菩薩上位時,阿彌陀佛機盡緣息,不退而退,退藏於密
即寂光淨土的叁德秘藏,自受用境,不是退下成爲菩薩。菩薩是因位,未究竟,佛是果位,智德究竟圓滿,沒有再退爲菩薩的理由,除非是「倒駕慈航」,方便應現菩薩之身。
四十一、答锺心錦居士七則
問一:金剛經常提及燃燈佛及說「與我授記」一句,請問這位尊者的果位是怎樣?
答一:燃燈古佛,是釋迦佛之師父,已證菩提果位。授記,是燃燈古佛預記他將來(即指今世)可在此娑婆世界成佛,名號釋迦牟尼。
問二:友人問我「女娲」是甚麼聖者?我答據知佛經及各佛刊內未有見過,只記得古書有一句「女娲煉石補青天」,對否?
答二:女娲是古代傳說中的女神,她曾煉五色石以補青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與佛教無涉。
問叁:徒的開始信佛,是先看佛刊叁四年後,才燒香念佛和念經。如是自修又二叁年後,每晨向觀音聖像前稱念,開始發覺一合眼便覺得這檀木觀音像變成雪白色。最後常常連白色的像亦消失了。經過情形是這樣:(甲)有一次白色的觀音像慢慢從後退而消失。(乙)有一次合眼時遠見一點白光慢慢向前來,現出全白色的像而消失。甲與乙的情形,只是見過各一次;但是合眼見白色像,每晨都有。近來世尊的五彩紙像,間中亦有同樣情形發現,徒甚恐慌,怕是所謂「著魔」,導至迷信?請吾師作答,此種情形是否好的?
答叁:學佛看佛刊五六年,見到觀音大士白色像及彩色佛像,這是好的,誠心所致,得到感應,見到勝境,是菩薩和佛陀引汝入勝,堅固道念之意;但汝不可執著,亦不可心生歡喜(即著相),因執著、歡喜,都會引起魔來擾亂,不執不喜,魔不能入,功且漸進,毋須驚恐,而坐致工夫的退步!
問四:口念心念,我已明白。今請師講講如何是金剛念?
答四:金剛念,是念時音聲明朗堅強,猶如金剛堅固,使妄念亂想無隙可乘也。
問五:這半年來念佛時,每晨一連學靜坐,共約二小時有多,唯用數息法,覺得心難集中。二叁月前,不可思議的,坐時忽念起「心經」來。因心經短,只有二百余字,所以念十次八次之後,就不知不覺間,將最後的心咒連續念下去,反覺得心定起來。叁二十分鍾後一醒,覺得我不是在念心經,而只是在念咒,於是又由頭念心經。請問可否這樣做呢?經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是否指此呢?
答五:用功法門甚多,誠如所說八萬四千。既知如此,不論靜坐、念經、持咒,只要能用得法,便可用去,念心經念到心咒入神,醒覺時再念心咒或從頭再念心經俱可,不必執著一法,自生阻礙;若修數息觀不成,即不投機,宜改換他法,「方便有多門,歸原無二路」也。又修觀不成,或多業障,宜拜佛念佛,可消除宿業,然後修觀,當易入道。
問六:童年求學時,在外道教會讀書,當然是開始信教,然而,一路來竟未有受洗禮;此無他,因有些人生問題,有疑不決,數十載來,仍未能得到滿意的答案,有以致之。近至退休之年,無意中參閱叁二本佛刊,反覺得解決了這等疑問,從此由訂看佛刊而念佛,終於二五一叁年在叁慧講堂行正式皈依禮,心中時覺奇怪,其實亦無可怪。
答六:早年在教會讀書而不洗禮,因對人生有疑不決,後讀佛刊,反覺得解決了這等疑問,是亦修道悟道,各有因緣時節,時節未至,不可相強,時節既到,水至渠成,亦是必然的道理。
問七:約一年前讀金剛經,至「正信希有分第六」,世尊與須菩提的對話,可能二仟多年前便已提及,若說是指我
下根的我,可能太不自量了?
答七:讀金剛經佛與須菩提的對話,恍若自己的境界,或於佛法已有宿緣,非不可能,豈可以下根小視自己呢?宜由此痛下苦功,堅持不舍,不久將來,在精神領域,當可創造新的天地,見到見未所見的新的景象。
四十二、四答水生君二則
問一:淨土法門的「實相念佛」,是否是「持名念佛」?而不作土想、不作佛想、不作念想呢?
答一:念佛有實相念、觀想念、觀像念、持名念四種。實相念是著重理觀,與持名等偏重事念稍異。實相是諸法的真實之相,但這真實之相是性空無相的,雖然是無相而又是無所不相,相相都是實相,即法法皆是真如之義。念佛作此理觀,心滅罪亡,得大解脫。作土想、作佛想、是觀想念;但實相念既呼爲念,則「作念想」亦是有的,不過此念乃是無爲之念,與執持名號的持名之念,念的粗細深淺,自然有異。忏悔偈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此言實相觀成,理念雙融,定慧均等,一切罪業,皆可照破。因實相念是入第一義心,觀佛的法身實相,其所得的叁昧,名「真如叁昧」,亦名「一行叁昧」。這個念法,本屬於禅,以禅心所顯的境界,便是淨土,故亦把它攝入四種念佛之一,不是深解佛理的上根利智之人,是不易契入這個法門的。有些不明念佛法門的人,以爲念佛甚易甚淺,似乎不屑一顧,但講到這「實相念」,就知道念佛亦非甚易,而不可輕視了。
問二:上品上生的人,是否要實相念佛才可達到呢?
答二:實相念佛成功的人,固然可達至上品上生,但用其他觀想、持名等念法的人,只要信願堅持,又能於念佛之外修諸善法,亦是可以達到上品上生的。如淨土經中有言:「念佛之人,如能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國土」,都可以達到上品上生的地步。
四十叁、答施君賜居士七則
問一:因何小乘人絕對不承認大乘經教?
答一:考印度佛教史之演進,約分叁個時期
一爲小乘盛行大乘隱晦時期,約在佛在世至佛滅後一百余年之間;二爲大乘盛行小乘隱晦時期,約在佛滅後六七百年左右;叁爲大小隱晦密乘盛行時期,約在佛滅後九百余年左右。因佛在世時之「常隨衆」一千余人,多爲小乘比丘,佛隨機宜,多說小法;而菩薩多爲「影響衆」,不切實際,故大法不揚而隱晦。今日錫緬泰等南方的佛教國家,多傳原始的初期佛教,故只知有小乘的巴利文叁藏,而不知有佛滅度後六七百年間,經馬鳴、龍樹、無著、天親等菩薩所提倡發展而流行於中、日、臺、韓等地之大乘的梵文叁藏;但時至今日,科學昌明,交通發達,一日萬裏,人類之思想已逐漸溝通,各小乘國的開明之士亦逐漸有承認「大乘是佛說」之趨勢。況大乘爲佛教精義所在,菩薩又爲佛教救世精神之積極表現,小乘思想偏狹,攝機不廣,設無大乘佛教之精深博大,佛教恐難攝化或生存在今日學術蓬起,思想競賽之時代新潮中,或爲時代新潮之所淘汰。故自有「世界佛教友誼會」之設立以來,已注重溝通佛教大小乘之文化思想。寄語小乘學者,不可再固執成見,以失佛教契理契機之大用。
問二:佛滅度後四次結集都是小乘經典,那麼大乘經典是從何而來的呢?
答二:四次結集,看來都是小乘經典,但大乘佛教的思想,已隨之演進。當第二次的「七百結集」,爲「十事非法」的诤論,長老派與毗舍離、跋耆兩城的青年比丘,因保守與進取的歧見,分裂爲上座與大衆的兩部。進取派的比丘…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