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P13

  ..續本文上一頁,不但在戒律上有所變通,在學理上也有討論研究,隨著時勢而進展。在西曆第二世紀時,婆羅門教複興,至第四世紀昌盛,保守戒律的小乘教,已不足與之對敵;而進取的大衆部演進的大乘教,因此勃興,且與婆羅門教一再接觸,受了時代思潮的影響,大乘教逐漸成熟,就有大乘經典出現。至於大乘經典的結集,雖尚無曆史的證據,但在佛教經論中,亦有足資佐證的地方。如菩薩處胎經說:「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楗槌集衆,得八億四千羅漢,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漏,菩薩藏者集著一處,聲聞藏者亦集著一處,戒律者亦集著一處。」這所說的菩薩藏,就是大乘經,聲聞藏就是小乘經。照此看來,第一次結集,已有大乘經典了。又大智度論卷一百有說:「佛般涅槃後,阿難共大迦葉結集叁藏……有人言:如摩詞迦葉將諸比丘,在耆 崛山中集叁藏。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诃衍。」摩诃衍是指大乘經典。這段文字,前段說阿難共迦葉結集叁藏,與處胎經所說相同,後段說文殊彌勒等大菩薩,曾和阿難專門結集大乘經典,也是佛滅後早有大乘經典結集的證明。而大乘經典後來北傳於中國等地,當時南傳小乘上座部的結集,或狃於保守的成見,不曾收入於巴利文的小乘叁藏之中罷!

  問叁:有說大乘經不是佛說,大師對此有何高見?

  答叁:佛所說法之原理,本無大小乘之分別,分別大小乘,乃在衆生之機感。衆生根性不等,智解各有深淺,其智淺者,以爲佛在說小乘,其智深者,以爲佛在說大乘。佛在初期說小乘經時,大乘教義早已包涵在內,未遇機緣,隱而不發耳;若認爲大乘經不是佛說,那是自己思想偏差,見理未圓。又若佛教只有小乘,沒有大乘,無異自己削弱了佛教的真義與價值;蓋佛教若無大乘,則見理未圓,攝機不廣,第一答詞中已言之。況中國天臺宗有智者大師之判教,謂佛陀初成道時,先爲大乘菩薩說華嚴經,華藏世界,妙義重重。結集成文,共有八十卷之多,洋洋大觀,蔚爲經中之王。其中所闡揚之教義,無不與小乘經之叁法印原理契合;, 且擴而大之,法界緣起,妙義無盡,成爲佛法唯心無住之正法印;其與佛涅槃前所說之「大乘妙法蓮華經」,闡揚圓頓的佛法「實相無相」之妙理,成爲諸法實相的大乘法印,先後輝映。如果大乘經典不是佛說,則此世間尚有智慧高於佛者,吾人甯舍佛教而信此大智慧者之言教了!

  問四:法華經謂釋尊在久遠劫前早已成佛,來此娑婆世界現身說法度衆生,業經八千余次。其在印度迦毗羅衛國爲太子者,亦是故現凡夫之相;若是這樣,則他的親屬如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妃子耶輸陀羅、兒子羅侯羅,及和他世世有怨的調達,是否亦是菩薩來化身應世的呢?

  答四:金剛經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不異語者。他在梵網經中亦有說到來此世界現身應化已有八千多番,故吾人對佛之來曆,可以深信不疑。諸大乘經如華嚴經等,常說摩耶夫人嘗爲諸佛之母,許多佛入胎,還可在她的腹中現身說法,大作佛事。一次,佛曾派阿難去地獄慰問調達。獄卒诘問阿難道:你是要慰問在那一個佛時代墮落的調達?阿難答以在釋迦佛時代墮落地獄的調達。後來獄卒業稭飧龅鞔锪耍⒛鹽仕诘赜惺芸嗲樾穩绾窩劍克鸢⒛訓潰何掖 Φ赜缛氲谌茄目炖鄭【荽慫擔σ偷鞔铮際僑氩豢傷家榻馔丫辰绲鈉腥戎谏笕ㄊ鞠鄭恰【環雇酢⒁渫勇藓吐藓盥蓿趾緯⒉豢勺魅缡槍勰亍

  amp;nbsp;

  問五:如若釋尊來此世界示現應化度衆已有八千余次,因何還需彌勒佛來下生度生呢?他自己不是可以再示現來應化度生嗎?又何以像古佛燃燈不再來應化度生,只有釋尊示現八千多次呢?

  答五:應化度生,在於機緣,有緣得度,無緣不度,不度是難度,雖欲度之,而不受化也。所謂「佛門廣大,無緣不度」。是此佛之機緣,故釋迦可來八千次;非彼佛之度衆,故燃燈從不再來。釋迦機盡入滅,如薪盡火熄;彌勒有緣下生,似春來物育也。

  問六:在聖嚴法師所著的「正信的佛教」裏說,在我們這世界以後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成佛,而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但我曾聽一位小乘法師說,彌勒佛是我們此地球最後一位佛陀,他涅槃後此地球將歸於空。法師對此有何高見?

  答六:佛教在時間上,把去來今分成叁劫,即過去叫莊嚴劫,現在叫賢劫,未來叫星宿劫。每一劫中,皆有千佛出世,各度有緣衆生。如過去莊嚴劫中所知道的,有「過去七佛」中的毗婆屍佛,是過去莊嚴劫中的第九百九十八尊佛,屍棄佛是第九百九十九尊佛。毗舍浮佛是第一千尊佛。拘留孫佛是現賢劫千佛中的第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是第二尊佛,迦葉佛是第叁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佛是第五尊佛。在彌勒佛之後,此賢劫中尚有九百九十五尊佛挨次成佛,其最後一尊(即第一千尊)是樓至佛,便是現在擁護佛法的韋馱菩薩,將來修成佛。彌勒本是在賢劫千佛的第五尊,在他上面已成之佛,有拘留孫等四尊,未成之佛有九百九十五尊,而他是在此世界經過成、住、壞、空之後,在再成而住的時候下生成佛,在以下的九百九十五尊之先,故聖嚴法師說他「第一位來此成佛」;而小乘法師或指從釋迦佛陀之後成佛計算,故說他是「此地球最後一位佛陀」,其實賢劫千佛最後一尊是樓至佛,大乘經有明文,不知南傳的巴利文經典有否記載耳?

  問七:大乘經典有謂人死後尚有七七四十九日的緩沖期間,等待業緣的成熟來決定輪回的去向,同時也有提起「中陰身」進胎的事情。請問法師:此學說是否由婆羅門教理傳進佛教的學說?因小乘經典絕對沒有提及「中陰身」和「緩沖期間」,同時認爲投生是一刹那的變動,一個人死了立刻就轉生。佛教學人對這問題的解釋,每多各持一說,法師對此問題能下一斷論嗎?

  答七:此「中陰身」輪回及「緩沖期間」之立說,佛教自有獨創獨立之精神,非從婆羅門教傳來。婆羅門教雖不無輪回之說,但此輪回之說經過佛陀修證思想的洗練,明確淨化,已與婆羅門教所說不同。至「中陰身」與「緩沖期」之有無,大乘佛教是肯定的,因大乘教根據佛陀所說之經論,了徹人生共有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此中陰身即第八阿賴耶識之脫體,人生最先投胎,爲吾人生命之根本,如無此識,生命即告斷絕,上天入獄,均成虛設。但南傳的小乘經典,只說有眼等六識,沒有說到第七識與第八識,對生命問題,就難作透徹之解說。如說只有前六識而沒有七八二識,則在熟睡、悶絕、或入無心定等時候,前六識皆已不起,失去知覺,此時其人應死而不再生,其實是熟睡經時可醒,悶絕徐徐能蘇,無心定亦可再起,其人並未死去,此皆由爲生命根本的第八識攝持之力。如以「中陰身」言,此即第八識之所在,蓋人死之時,諸識已無作用,唯第八識最後離體,爲中陰身,形似嬰孩,飄蕩空中,隨父母之業緣受生,或一七日受生,乃至壽命最長者不過七七四十九日,即所謂「緩沖期間」,但其中極惡衆生,死後即入地獄,與極善衆生,死後即登淨域,皆不須經過此中陰身之階段,唯善惡業力夾雜者,身份未定,須經過此中陰身階段,以待「業緣成熟來決定輪回的去向」,天上人間,叁途六道,皆待業力,決定受報,故有「緩沖期間」之審判。如是則小乘經「承認投生是一刹那的變動,一個人死了立刻就轉生」,此在少數極善極惡衆生,死後彈指轉世,不經中陰身階段者可通,若多數善惡夾雜的衆生,死後須經中陰身在緩沖期間之審定去向,那就不可通了。小乘經典因只談六識,不說八識,所以亦不知有中陰身與緩沖期間之事,如何叫它能「提及」或「承認」呢?但據攝大乘論所引增一阿笈摩經所說:「世間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爲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則知小乘經中,亦說有第八阿賴耶識。其他如大衆部說此識爲「根本識」,化地部說此識名「窮生死蘊」等等,足見小乘經中亦早含大乘教義,只是密意不顯,不爲小乘學者所注意,遂加以否認,甚麼而亦否認大乘是佛說了。

  

  四十四、答蔡建好居士七問

  問一:有人問我,佛教「非空非有」的道理到底有沒有,是甚麼意義?我一時不知怎樣對答,就拿空氣來做比喻,空氣雖然看不見,不可捉摸,卻是有的。不知對不對?

  答一:「非空非有」是義指中道的理性,不落執著,若有執著,落於空有,即非中道。中道亦是性空的,不過這非空有之空,乃是無得正觀的真空,唯證方知,非思量分別所能到。無形無相,又非無物,很難說明。你用空氣來作比,亦可依稀彷佛,因空氣是普遍性的,中道真理亦是普遍性的;空氣不可捉摸而恍惚有物,中道真理亦是無形無相,與非空洞無物:不過不同的空氣還是世間的有爲法,乃有生滅,而中道性空真理是出世淨智所顯的無爲法,是不生不滅的。

  問二:楞嚴咒偈語有「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句,怎解?

  答二:泥洹即是涅槃之異譯,意義與涅槃一樣。這是阿難尊者在佛講楞嚴經時發的大願:「如果這世界上尚有一人未成佛,我阿難終不自己先入涅槃享受快樂。」這與地藏大士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意義,不相上下。

  問叁:「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句,又作何解呢?

  答叁:又雲「舜若多」,華譯爲「空性」。梵語「爍迦羅」,華譯爲堅固,這即是說:「空性是不會滅亡,即使空性都可以銷亡,而我阿難對佛所發的堅固信心,是永不爲逆境所動亂而退轉的!

  問四:什麼叫做「前叁叁與後叁叁」?

  答四:這是禅…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