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有方便開許的。
問二:受持優婆塞菩薩戒六重第一不殺生戒,是否終身受持齋戒?可否吃叁淨肉?
答二:受持在家菩薩戒六重之第一不殺生戒,宜終身持齋,不宜再吃叁淨肉。持五戒,是受持即身爲止;若受菩薩戒,則盡未來際皆宜守持,無有終止。
問叁:受持五戒者,或受優婆塞菩薩戒者,禮佛誦經及迎請外來法師時,應穿海青衫嗎?
答叁:禮佛誦經時不但要穿海青,還要搭五衣(五戒袈裟),才表恭敬;迎接法師亦然,應要穿海青,及搭衣持具!唯南方熱帶之地,海青及衣尚多穿著,具則多已不用了。具、原爲臥具,睡時用的,不乞食遊化,只用作禮佛時用。
四十七、答心春仁者叁問
問一:出家有何意義?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例如像我這樣,能不能成功呢?
答一:出家的意義,簡單地說:是要探討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相;是要在理解真理之後發心自度度人,自利利人;是要在自他兩利上解決現實的生活問題,將來的生死問題。憶起你以前在校讀書,是在高材生之列。極愚蠢的人學佛都可以成功,何況是你?問題只在自己能否認識清楚,信仰堅固,專志學習耳。
問二:我是沒有家産,不能依靠他人爲生,如果出家之後,衣食住方面又有何解決的方法?
答二:如果青年出家,發心學習佛法,抱有弘法的志願;且思想純正,無不良嗜好,則衣食住自會有教會供給,這是不成甚麼問題的。
問叁:有沒有佛教的堂院以供出家人爲社會服務?
答叁:出家者必定住在佛教的堂院,自然有爲堂院弘法工作服務的機會;至於出家人爲社會服務,也只能在佛教的學校或慈善機關;但本地佛教的學校與慈善機關很少,自然爲社會服務的機會亦不多。不過真正學習佛法的人,發心要爲社會服務,機會亦是有的。佛教的菩薩行者,就是爲社會,爲衆生服務的示範者。
四十八、答永 居士五則
問一:照佛律來講,要達到甚麼年紀才可不必經過父母同意而出家呢?
答一:照佛律出家作沙彌,年齡不太小,亦不太老,即十一、二歲至五、六十歲之間、具有信心,都可以出家;但受戒必須年滿二十才合律法。又出家需要父母許可,才不違佛律;然時至今日,時代趨新,法律保障人身自由,凡到合法年齡,自願出家,寺院中人亦多方便收留,准其出家。
問二:出家乃人生大事,要甚 資格才能出家?
答二:出家不但是人生大事,古德且說是大丈夫事,了非公侯將相所能爲。過去佛寺中人,只要對方有信念,六根具足,無諸不良嗜好,就准許出家;現在亦有大德提議,除有信仰,六根具足,無諸不良嗜好外,尚須具有初、高中程度之學問基礎,則出家研究佛學,比較容易。看你已學校畢業,無不良嗜好,應已有了出家資格。
問叁:我是長子,剛從學校畢業出來,幫助父親作小買賣,收入僅夠維持生活,弟妹正在求學,另一弟弟做學徒,在如此情形之下是否適合出家?又擔心雙親年老,弟妹生活,如果出家,是否被人視爲不孝?
答叁:你家做小買賣,你又是長子,還須負有照顧弟妹的義務,如此情形,出家談何容易?至於或被視爲不孝,那是世俗一般知見,以爲出家辭親就不孝,甚或視爲大逆不道了;其實是人生唯有出家修身養德,學佛有成,救度雙親永超輪回,離苦得樂,才是大孝。所謂「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反顧世俗晨昏定省,侍奉巾瓶,是孝中之又小節了。
問四:我住一偏僻小鎮,沒有寺院,請師介紹一間正式寺院爲我作剃度師,其手續如何?
答四:正式出家人住的,都是正式寺院。出家手續:一 需要自立志願,二至好父母同意,叁經熟人介紹,四在寺先作沙彌學習戒法若幹時期,然後受具足戒,方成比丘。尤先注意自身能否受佛門規,始可決定出家。
問五:請問出家後個人生活費用如何解決?
答五:如屬正信出家,志在自修學德,弘法利生,則一切費用,均可由寺院負擔;但須勤勞服務,以增福德,若四體不動,貪圖安逸,則不宜出家。
四十九、答陳心稱居士叁則
問一:一個人的責任感未完,如果肯放棄一切,能不能走上佛門出家?
答一:萬事唯心所成,自己如志願出家,便可出家。出家之後自學利人,爲教爲人,有更多的責任,責任那裏有完的一日?你說的責任未完,或指對家庭父母的責任?如此則家有責任,父母未許,要出家未免言之過早。
問二:在家居士及出家人,修行方法是否有差別?有距離?我終覺得在家常受環境的限製,怎能磨練成心如止水?出家常住幽靜的佛堂,是比較有安定的修法?
答二:修行學佛的方法,在家出家,大致相同。如念佛、誦經、持咒、坐禅等不分僧俗,一樣修持;不過在持戒上說,七衆弟子各有別別不同的戒法爲重點。在環境上說,在家煩雜,出家幽靜,修法自然較易成就,但並非意味在家便不能修行,或修不成。
問叁:一個前世業障深重的人,今生的報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重複,到目前還不能平靜,本身不信佛,孩子信佛的話,怎樣求佛消除業障?
答叁:個人或家庭多事,據佛經說是有業障,故不如意;但業障固有屬於前世造因帶來,使今生感受果報,但亦有業障是今生自己新造的,並非統統都是過去帶來的,故自己能夠虔誠事佛,覺悟忏悔,自力與佛力增上,是可以把業障慢慢消滅,或重業輕受,要點是在自己的注重修善,佛力次之。
五十、答雅明居士五則
很對不起,因忙於教務寫作,忘了答覆你的問題:
一:小乘佛僧的黃布,是優婆塞夷供養叁寶的,或奉佛陀做袈裟的,因寺裏人送得太多,轉贈給你做衣服穿,這是要不得的!何況你又在叁慧講堂看過叁世因果經,「穿綢穿緞爲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你未濟僧,反拿僧物,恐是消受不了,反而錯下因果。那位大德,應將多余之黃布送與其他寺院有需要之僧伽;要不然,用平等心布施最貧苦無衣之人,倒是可以的,有功德的;若以人情送給你,對方亦已犯法了。
二:一個少女如果拿別人送奉佛陀做袈裟的布,或披過佛像的布,及僧伽的布,用來做衣服穿,會有什麼不好呢?這不好,是在於你並非「福田」,當做福田供養,在形相上講,你得到一塊布;在福德,你是有損無益的。轉送最窮苦的人,做爲救濟;或轉送其他有需要的僧伽,那是可以增福消災的。
叁:在佛總出版的燈刊裏面,載有某部長說佛教徒可以到別的教堂去做祈禱,這是真的嗎?宗教各有信仰,既已信佛,何必要跑到別的教堂去做祈禱?照理講是不可以的;但那位部長恐怕是各民族親善的主腦人,負有使國家人民 團結親善的使命,所以他站在政府的立場作如是說,應是一種方便權宜,不足取法的。但你如有維摩居士的定力,那麼你入甚麼邪見之處,都不妨做祈禱,否則還是謹慎爲好,以無定力,反有被境所轉的危險。
四:有人說誦經能消除煩惱?可是我每天誦經了也是一樣煩惱,尤其每天從寺院回來,煩惱更多,未知這是何因呢?又要如何才能消除煩惱呢?誦經時有煩惱,是因未誦經時已先有煩惱。煩惱來也有因,可用誦經慢慢消除宿業,煩惱就會減少,以至於無,但不是一念經,即刻就能消除了煩惱。由寺廟回家煩惱更多。或因家庭環境不喜你去寺廟,所以去了回來增加煩惱。要消除環境的沈悶,只有多體驗佛法,看透世情,適應環境,克服環境的困難,煩惱就自然慢慢地消除。
五:觀音菩薩像已供了好多年,且已舊了,不須要舉行開光。開光,是一種方便隨俗的作略,中國才有,印度佛教原無此種儀式。況佛爲聖者,自身光明遍照,何用凡夫來爲他開光呢?
五十一、答陳心升居士十則
問一:何謂叁乘?
答一:聲聞、緣覺、菩薩,謂之叁乘。乘是比喻,如乘車、乘船,皆可達到目的地。聲聞乘修四谛法,緣覺乘修十二因緣法,菩薩乘修六度法,皆可渡生死中流,達涅槃的彼岸。
問二:僧與佛有何分別?
答二:小乘佛法有四果僧,佛亦攝在四果羅漢僧中,或稱大羅漢。大乘佛法有菩薩僧與羅漢僧,皆屬因地行者,修成佛果,始名爲佛。佛是師父,僧爲弟子,是其大別。
問叁:何謂天魔?
答叁:六欲天中的頂天
他化自在魔王天,王及魔民,皆是天魔,與修道人爲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多指此類天魔而言。
問四:何謂外學與典籍?
答四:除佛學以外的其他世間的學問經書。佛學上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萬法唯心,一切學問皆從心內談起,故稱佛學爲內學,其他世學,都是從心外取道,謂之外道;道即是學問,亦名外學,並非是 一個不好聽的名詞。
問五:何謂外道邪衆?
答五:心外求道,謂之外道;有些人知見不正,思想錯誤,引人入於邪途,謂之邪衆。
問六:科學是否屬於外學典籍?
答六:科學典籍其有屬於唯物的,與佛學所談心學的道理相違,亦可視作外學。但科學並非多是壞的,亦是有好有壞的,其理論思想對的,作法與人心世道有益的,則爲世間善法,亦是佛陀所贊許的,所謂「世間善法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間說善,佛法亦說善,佛法不離世間法也。其壞的方面,如唯物論的斷滅見,撥無因果,謗叁寶,不信善惡,則非佛學所贊同,謂之外學可也。
問七:基督教、回教及道教,是否外道?
答七:上面說過,外道並非是一個不好聽的名詞,只因佛法重內在,與一切外向的宗教學問不同,故稱之爲外道,道即學也,外學即指世間的學問而已。
問八:爲何要設「阿鼻地獄」?
答八:梵語「阿鼻」,華譯「無間」,地藏經中有「五無間」,即言其墮入地獄,有五種受苦無有間斷。這是自己所作的五逆十惡重業使然,有惡因即得惡果,業力不可思議,作了惡業,苦報自然顯現,非有人所特設,亦非有神主宰其間。如美國之電腦車站,無人管理,你投入五角,即出五角之車票,投入一元,即出…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