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有方便开许的。
问二:受持优婆塞菩萨戒六重第一不杀生戒,是否终身受持斋戒?可否吃三净肉?
答二:受持在家菩萨戒六重之第一不杀生戒,宜终身持斋,不宜再吃三净肉。持五戒,是受持即身为止;若受菩萨戒,则尽未来际皆宜守持,无有终止。
问三:受持五戒者,或受优婆塞菩萨戒者,礼佛诵经及迎请外来法师时,应穿海青衫吗?
答三:礼佛诵经时不但要穿海青,还要搭五衣(五戒袈裟),才表恭敬;迎接法师亦然,应要穿海青,及搭衣持具!唯南方热带之地,海青及衣尚多穿著,具则多已不用了。具、原为卧具,睡时用的,不乞食游化,只用作礼佛时用。
四十七、答心春仁者三问
问一:出家有何意义?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例如像我这样,能不能成功呢?
答一:出家的意义,简单地说:是要探讨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相;是要在理解真理之後发心自度度人,自利利人;是要在自他两利上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将来的生死问题。忆起你以前在校读书,是在高材生之列。极愚蠢的人学佛都可以成功,何况是你?问题只在自己能否认识清楚,信仰坚固,专志学习耳。
问二:我是没有家产,不能依靠他人为生,如果出家之後,衣食住方面又有何解决的方法?
答二:如果青年出家,发心学习佛法,抱有弘法的志愿;且思想纯正,无不良嗜好,则衣食住自会有教会供给,这是不成甚么问题的。
问三:有没有佛教的堂院以供出家人为社会服务?
答三:出家者必定住在佛教的堂院,自然有为堂院弘法工作服务的机会;至於出家人为社会服务,也只能在佛教的学校或慈善机关;但本地佛教的学校与慈善机关很少,自然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亦不多。不过真正学习佛法的人,发心要为社会服务,机会亦是有的。佛教的菩萨行者,就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的示范者。
四十八、答永 居士五则
问一:照佛律来讲,要达到甚么年纪才可不必经过父母同意而出家呢?
答一:照佛律出家作沙弥,年龄不太小,亦不太老,即十一、二岁至五、六十岁之间、具有信心,都可以出家;但受戒必须年满二十才合律法。又出家需要父母许可,才不违佛律;然时至今日,时代趋新,法律保障人身自由,凡到合法年龄,自愿出家,寺院中人亦多方便收留,准其出家。
问二:出家乃人生大事,要甚 资格才能出家?
答二:出家不但是人生大事,古德且说是大丈夫事,了非公侯将相所能为。过去佛寺中人,只要对方有信念,六根具足,无诸不良嗜好,就准许出家;现在亦有大德提议,除有信仰,六根具足,无诸不良嗜好外,尚须具有初、高中程度之学问基础,则出家研究佛学,比较容易。看你已学校毕业,无不良嗜好,应已有了出家资格。
问三:我是长子,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帮助父亲作小买卖,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弟妹正在求学,另一弟弟做学徒,在如此情形之下是否适合出家?又担心双亲年老,弟妹生活,如果出家,是否被人视为不孝?
答三:你家做小买卖,你又是长子,还须负有照顾弟妹的义务,如此情形,出家谈何容易?至於或被视为不孝,那是世俗一般知见,以为出家辞亲就不孝,甚或视为大逆不道了;其实是人生唯有出家修身养德,学佛有成,救度双亲永超轮回,离苦得乐,才是大孝。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反顾世俗晨昏定省,侍奉巾瓶,是孝中之又小节了。
问四:我住一偏僻小镇,没有寺院,请师介绍一间正式寺院为我作剃度师,其手续如何?
答四:正式出家人住的,都是正式寺院。出家手续:一 需要自立志愿,二至好父母同意,三经熟人介绍,四在寺先作沙弥学习戒法若干时期,然後受具足戒,方成比丘。尤先注意自身能否受佛门规,始可决定出家。
问五:请问出家後个人生活费用如何解决?
答五:如属正信出家,志在自修学德,弘法利生,则一切费用,均可由寺院负担;但须勤劳服务,以增福德,若四体不动,贪图安逸,则不宜出家。
四十九、答陈心称居士三则
问一:一个人的责任感未完,如果肯放弃一切,能不能走上佛门出家?
答一:万事唯心所成,自己如志愿出家,便可出家。出家之後自学利人,为教为人,有更多的责任,责任那里有完的一日?你说的责任未完,或指对家庭父母的责任?如此则家有责任,父母未许,要出家未免言之过早。
问二:在家居士及出家人,修行方法是否有差别?有距离?我终觉得在家常受环境的限制,怎能磨练成心如止水?出家常住幽静的佛堂,是比较有安定的修法?
答二:修行学佛的方法,在家出家,大致相同。如念佛、诵经、持咒、坐禅等不分僧俗,一样修持;不过在持戒上说,七众弟子各有别别不同的戒法为重点。在环境上说,在家烦杂,出家幽静,修法自然较易成就,但并非意味在家便不能修行,或修不成。
问三:一个前世业障深重的人,今生的报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重复,到目前还不能平静,本身不信佛,孩子信佛的话,怎样求佛消除业障?
答三:个人或家庭多事,据佛经说是有业障,故不如意;但业障固有属於前世造因带来,使今生感受果报,但亦有业障是今生自己新造的,并非统统都是过去带来的,故自己能够虔诚事佛,觉悟忏悔,自力与佛力增上,是可以把业障慢慢消灭,或重业轻受,要点是在自己的注重修善,佛力次之。
五十、答雅明居士五则
很对不起,因忙於教务写作,忘了答覆你的问题:
一:小乘佛僧的黄布,是优婆塞夷供养三宝的,或奉佛陀做袈裟的,因寺里人送得太多,转赠给你做衣服穿,这是要不得的!何况你又在三慧讲堂看过三世因果经,「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你未济僧,反拿僧物,恐是消受不了,反而错下因果。那位大德,应将多余之黄布送与其他寺院有需要之僧伽;要不然,用平等心布施最贫苦无衣之人,倒是可以的,有功德的;若以人情送给你,对方亦已犯法了。
二:一个少女如果拿别人送奉佛陀做袈裟的布,或披过佛像的布,及僧伽的布,用来做衣服穿,会有什么不好呢?这不好,是在於你并非「福田」,当做福田供养,在形相上讲,你得到一块布;在福德,你是有损无益的。转送最穷苦的人,做为救济;或转送其他有需要的僧伽,那是可以增福消灾的。
三:在佛总出版的灯刊里面,载有某部长说佛教徒可以到别的教堂去做祈祷,这是真的吗?宗教各有信仰,既已信佛,何必要跑到别的教堂去做祈祷?照理讲是不可以的;但那位部长恐怕是各民族亲善的主脑人,负有使国家人民 团结亲善的使命,所以他站在政府的立场作如是说,应是一种方便权宜,不足取法的。但你如有维摩居士的定力,那么你入甚么邪见之处,都不妨做祈祷,否则还是谨慎为好,以无定力,反有被境所转的危险。
四:有人说诵经能消除烦恼?可是我每天诵经了也是一样烦恼,尤其每天从寺院回来,烦恼更多,未知这是何因呢?又要如何才能消除烦恼呢?诵经时有烦恼,是因未诵经时已先有烦恼。烦恼来也有因,可用诵经慢慢消除宿业,烦恼就会减少,以至於无,但不是一念经,即刻就能消除了烦恼。由寺庙回家烦恼更多。或因家庭环境不喜你去寺庙,所以去了回来增加烦恼。要消除环境的沉闷,只有多体验佛法,看透世情,适应环境,克服环境的困难,烦恼就自然慢慢地消除。
五:观音菩萨像已供了好多年,且已旧了,不须要举行开光。开光,是一种方便随俗的作略,中国才有,印度佛教原无此种仪式。况佛为圣者,自身光明遍照,何用凡夫来为他开光呢?
五十一、答陈心升居士十则
问一:何谓三乘?
答一:声闻、缘觉、菩萨,谓之三乘。乘是比喻,如乘车、乘船,皆可达到目的地。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法,菩萨乘修六度法,皆可渡生死中流,达涅槃的彼岸。
问二:僧与佛有何分别?
答二:小乘佛法有四果僧,佛亦摄在四果罗汉僧中,或称大罗汉。大乘佛法有菩萨僧与罗汉僧,皆属因地行者,修成佛果,始名为佛。佛是师父,僧为弟子,是其大别。
问三:何谓天魔?
答三:六欲天中的顶天
他化自在魔王天,王及魔民,皆是天魔,与修道人为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多指此类天魔而言。
问四:何谓外学与典籍?
答四:除佛学以外的其他世间的学问经书。佛学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法唯心,一切学问皆从心内谈起,故称佛学为内学,其他世学,都是从心外取道,谓之外道;道即是学问,亦名外学,并非是 一个不好听的名词。
问五:何谓外道邪众?
答五:心外求道,谓之外道;有些人知见不正,思想错误,引人入於邪途,谓之邪众。
问六:科学是否属於外学典籍?
答六:科学典籍其有属於唯物的,与佛学所谈心学的道理相违,亦可视作外学。但科学并非多是坏的,亦是有好有坏的,其理论思想对的,作法与人心世道有益的,则为世间善法,亦是佛陀所赞许的,所谓「世间善法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说善,佛法亦说善,佛法不离世间法也。其坏的方面,如唯物论的断灭见,拨无因果,谤三宝,不信善恶,则非佛学所赞同,谓之外学可也。
问七:基督教、回教及道教,是否外道?
答七:上面说过,外道并非是一个不好听的名词,只因佛法重内在,与一切外向的宗教学问不同,故称之为外道,道即学也,外学即指世间的学问而已。
问八:为何要设「阿鼻地狱」?
答八:梵语「阿鼻」,华译「无间」,地藏经中有「五无间」,即言其堕入地狱,有五种受苦无有间断。这是自己所作的五逆十恶重业使然,有恶因即得恶果,业力不可思议,作了恶业,苦报自然显现,非有人所特设,亦非有神主宰其间。如美国之电脑车站,无人管理,你投入五角,即出五角之车票,投入一元,即出…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