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P16

  ..续本文上一页一元之车票,随因生果,自然之现象也。佛法说天堂地狱,并非实法,皆随各人自所作业而幻现,业善则业识幻现天堂,业恶则业识幻现地狱,非有人在主使或特设也。

  问九:佛、菩萨是什么?

  答九:佛者觉也,是觉悟人生之真理,世界之真相的圣者。菩萨是学佛修行的佛教徒,凡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者,皆可名之为菩萨。故菩萨非指泥塑木雕的偶像,偶像不过是纪念性的方便施设,真正的菩萨,是指发心学佛的人,初发菩提心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人,叫做初发心的因地菩萨;像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那是老发心工夫有成的果位菩萨了。

  问十:佛法是否无边?

  答十:无边,是茫无涯 ,形容佛法的渊深广大,浩瀚无际。世间法的真理是相对相待的,所以是有边有际;佛法的真理是绝对绝待,唯证方知,其知无有限量,所以是无边无际。但佛法虽然无边,却是「佛门广大,无缘不度」,亦不可以不注意及的!

  

  五十二、答郭冠俦心隆居士一则

  

  问一:近来奔走衣食,环境不好,精神痛苦,此是否有关乎因果相因,命中注定?有何办法可以补救否?

  答一:人生在世,多为衣食劳碌,谁亦不免;而环境逆顺,苦乐不等,衡之佛理,确有前因後果,冥冥而定;然此与「命中注定」之定命论,说法各别;定命论者,谓人的命运苦乐,命中注定,不可更改;而佛法之因果论,刚说明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虽有一定,但不是固定的,因命运好者,由於中途作恶,可以变坏乐果,而命运极坏之人,由於自己省悟,努力向善,多积德业,随时亦可将坏运转为好命的!希本此旨努力,不必灰心,多务正业,便是最佳的补救方法,所谓自强不息,必可止於至善,则前途有何不可以乐观呢!

  

  五十三、答心泓仁者三问

  问一:五蕴为何又名五荫?

  答一:这是译语不同。鸠摩罗什法师旧译为五荫,唐玄奘法师新译为五蕴。阴是盖覆义,障蔽义。我们由於虚妄业缘感受这具由色受想行识五阴所成的身体,就盖覆或障蕴了我们的真性,未能成佛。蕴是积聚义,色有色的一聚类,乃至识有识的一众类,由於这许多五蕴诸法积聚成我们的妄身,使我们迷昧沉沦,其中也含有覆蔽真性的意思。

  问二:什么是「五阴炽盛苦」?

  答二:八苦之一。五阴所成的身体,各部份都有毛病,好似热火炽然煎逼,其苦甚盛。这是总的苦,其他生等七苦是别别不同的苦。

  问三:人应该理智重於感情,尤其是学佛的人;你说对吗?但事实刚好相反,大多数人都是情感重於理智。要想理智重於感情的话,应该用甚么方法呢?

  答三:这是对的,人应该理智重於情感,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为求解脱,更需要理智胜於情感;不然,为情感所缚,就难以解脱。所以古德亦有说:「无情还比有情好!」但做了解脱的佛菩萨,也并非死板板,毫无感情,所谓「不俗成仙骨,多情乃佛心」;只不过佛菩萨的情感,是清净无染的,没有私欲的成份,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已把爱情化作慈悲了。所以我们要想理智重於情感,唯一好的方法,要从修戒修定入手,扩展智慧,才能克服感情用事。

  

  五十四、答心芳仁者三则

  问一:佛教的创导者是佛陀,那在佛陀还没有降世及地球还没有人类时,有没有佛教及佛法的存在呢?

  答一:佛陀未出,地球还没有人类之时,有理法而无教法。真如之理,佛之出世与不出世,常m

  在,不落时间,今古常新;而能说此理法之言教,必须有佛出世,才有言教的建立。佛陀对此理法只是发现,不是发明。过去诸佛已证,现在诸佛今证,未来诸佛当证,皆证此理法。所谓证,也即是觉悟发现的意思。

  问二:以我个人所知,凡出家者都不理会世间之事(尤指政治),那为何越南的出家僧,却自己跟自己的同伴互相争权位呢?而且为何还有分成硬和软的二派呢?

  答二:政治的政是众人之事,治是管理。管理众人的国事,自然由国家的领导者来处理;可是供献好的政治方法给国家,宗教徒亦是可以的。故佛陀在经中亦有说古代印度的「轮王政治」的治国良法。因此,出家佛徒亦可议政(贡献治国的良法,去除腐败的政治),而不干治;即不妨贡献好的政论,有益於社会,而不必作官。至於越南的僧人争权分派,不是争国家的政权,而是过去的为政者专权,苛待佛教,而引起越僧的反抗组织,为佛教牺牲,奋身不顾,初期获得胜利,人人赞赏;後来因这个国家在政治上失去重心,举棋不定,内部变化得太复杂,弄得护卫佛教的僧众,亦紧张起来,恐反佛者得势当权,佛教再遭摧残,故激烈者主张前进,温和者主张妥协,意见不同,就无形中形成软硬二派。但是他们的诤论,是在保护佛教上所见不同而诤论,相信并非想做大官,在政冶上作权力斗争。

  问三:如说人到世间是来受苦,为何又要出世呢?世间之事都是因果报应所成,假如有人不信任何宗教,亦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也不种善根,以後他的结果如何呢?

  答三:人到世间来受苦,是因他自己前世造了妄业,自然今世要来妄受苦报,你想不出世,不来受苦是不可能的;除非未造恶业,唯造善业,那么不生天也成佛,自然不会再来出世作人了。不信宗教的人,不做恶,也不种善,如果他过去作的善业未尽,他的结果来生还是做人;如果善根已完,过去世多生以前的恶业果熟,来世可能亦要堕落受报。其中的道理,仍脱不了业力因果的关系。

  

  五十五、答柳心存君三则

  问一:我们佛教常讲「三世」,究竟拿什么来证明确有「前世」呢?

  答一:三世是从时间上来说,有现在世,有未来世,亦必知道有过去世;不过,凡人在迷,一转生,什么都忘记了。不但凡夫迷而善忘,佛经中说:就是有过工夫的罗汉和菩萨,有时转生度世,自己也会迷昧了前世的事情,所谓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有隔阴(隔一个「中阴身」,即另转一世)之昧。要证明有前世,一要从因果事实来证明,二要从修道有经验的人来证明。前者,你有见过冤鬼附身索命报仇的事吗?冤鬼能说出前世被害的种种情形,使你不能不相信。这种事情不但从历代因果灵验的史书中可见很多记载,就是从现在社会里,亦时有发现,报章所刊,并非虚构。后者,是修道的人得到道眼,便可看到自己或他人前世的事情;及死此生彼,往来不息的轮回情形。还有一种有工夫的修道行者从他「发愿再来」的事实中,方可证明有前世的事。如现在西藏的喇嘛中有一种名叫「呼图克图」的高僧,发愿世世转生,永掌其职位,俗称「活佛」。如今达赖喇嘛,班禅喇嘛,皆已转生了十多世。在他出世四五岁被访问时,他能说出前世种种事实无误,大家才承认他,由他承袭过去政教首领的职位。

  问二:人是怎样去投胎的?是谁带引他去投胎的?

  答二:人是自己去投胎的,并非有什么神带他去投胎的。佛学上说明我们人的生命,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八识在活动。人死之时,前面七个识的作用均停息,唯有为生命本体的阿赖耶识的活动,永无停止,死此生彼,做主人翁。我们生的时候,他见父母交合,和他有缘分,便来投入胎;死的时候,他最后才走。普通人不明白个中真相底细,呼为「灵魂」;佛教叫做「业识」。所以你问谁带他去投胎?是谁也无权带他去投胎,是他自己做的业力(业识)带他去投胎,如果他生前做的是恶业,这恶业力量就带他去投入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做的是善业,就由这善业力带他去投入天、人、阿修罗的三善道。如果做的是更好的净业,就带到出世的声闻、菩萨和佛道中去。

  问三:尊著「普贤十愿讲话」中说称赞佛菩萨可以得到功德;佛菩萨是不需要人去称赞他的,为甚么人去称赞后会得到功德呢?佛是怀著极大的慈悲心的,为什么当人谤佛会得到处罚呢?如果说这处罚是护法金刚的所为,为甚么佛不去阻止他呢?同书65页里,当谤佛的那位乞丐正要被五百商客的牛车践死时。佛为什么不来救他呢?

  答三:佛菩萨诬誉等视,自然不要人去赞叹他。赞叹是行者表达自己的诚意。意诚而口赞身敬,三业清净,善法生长,自然有利益,亦有功德了。佛有极大慈悲心是不错的;但谤佛自己招致罪业,不是得到佛的处罚!佛以慈悲为怀,冤亲平等,诬誉一视,维摩经所谓「誉不动如须弥,於善不善等以慈」,自与其他宗教专权祸福於人的神不同,信他赞他,则赐福得救;他谤他,则罚他堕苦。因佛教是注重自力因果的宗教,自己做善自己得福,自己造恶自己得罪,不关佛的赏赐或处罚;如果佛可以专权以私人的好恶为赏罚的标准,那么佛就近於一个贪婪的神,或贪官污吏一样,没有甚么值得人崇拜的价值了。同时按照因果原理,造业做恶的人,自应受到恶报,佛也救他不了,救他不得;如果救他使他不受恶报,那佛就自己做事与因果律相违,也自己把因果律推翻了;除非佛是站在因果律以外的人,才可以操纵因果律,控制赏罚的特权,改变了一个做恶应该受苦者的命运。其实呢,佛也受因果律支配的,所以他也无权改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理。因此,他对於护法金刚的处罚恶人,动机亦出於慈悲心去调伏,非以嗔怒心去毒害,与普通人的恶意斗争不同。这点,亦应要分别清楚。

  

  

  五十六、答承志学友五问

  接来信,如读拙著佛学问答,对佛学发生兴趣,可谓与佛有缘,过去的菩提种子,现在开始发芽了!

  所问各题,略答如下:

  一、家中供奉佛像,遇有丧事,不相妨碍,不必将佛像移开,或加以障蔽,需知佛陀是无相的,有像是方便设立予人礼敬,增加福慧的。你说:「在华人风俗里,有传说佛陀不能见死人及棺木」;这只是「传说」吧了,佛经里并无这种记载,而且这种传说,其意义全与佛教的教义柑反。佛教的教义是叫人设像诵经为死人封棺、超度,以及临终为死人助念,都是需要悬…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