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P16

  ..續本文上一頁一元之車票,隨因生果,自然之現象也。佛法說天堂地獄,並非實法,皆隨各人自所作業而幻現,業善則業識幻現天堂,業惡則業識幻現地獄,非有人在主使或特設也。

  問九:佛、菩薩是什麼?

  答九:佛者覺也,是覺悟人生之真理,世界之真相的聖者。菩薩是學佛修行的佛教徒,凡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行者,皆可名之爲菩薩。故菩薩非指泥塑木雕的偶像,偶像不過是紀念性的方便施設,真正的菩薩,是指發心學佛的人,初發菩提心要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人,叫做初發心的因地菩薩;像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那是老發心工夫有成的果位菩薩了。

  問十:佛法是否無邊?

  答十:無邊,是茫無涯 ,形容佛法的淵深廣大,浩瀚無際。世間法的真理是相對相待的,所以是有邊有際;佛法的真理是絕對絕待,唯證方知,其知無有限量,所以是無邊無際。但佛法雖然無邊,卻是「佛門廣大,無緣不度」,亦不可以不注意及的!

  

  五十二、答郭冠俦心隆居士一則

  

  問一:近來奔走衣食,環境不好,精神痛苦,此是否有關乎因果相因,命中注定?有何辦法可以補救否?

  答一:人生在世,多爲衣食勞碌,誰亦不免;而環境逆順,苦樂不等,衡之佛理,確有前因後果,冥冥而定;然此與「命中注定」之定命論,說法各別;定命論者,謂人的命運苦樂,命中注定,不可更改;而佛法之因果論,剛說明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雖有一定,但不是固定的,因命運好者,由於中途作惡,可以變壞樂果,而命運極壞之人,由於自己省悟,努力向善,多積德業,隨時亦可將壞運轉爲好命的!希本此旨努力,不必灰心,多務正業,便是最佳的補救方法,所謂自強不息,必可止於至善,則前途有何不可以樂觀呢!

  

  五十叁、答心泓仁者叁問

  問一:五蘊爲何又名五蔭?

  答一:這是譯語不同。鸠摩羅什法師舊譯爲五蔭,唐玄奘法師新譯爲五蘊。陰是蓋覆義,障蔽義。我們由於虛妄業緣感受這具由色受想行識五陰所成的身體,就蓋覆或障蘊了我們的真性,未能成佛。蘊是積聚義,色有色的一聚類,乃至識有識的一衆類,由於這許多五蘊諸法積聚成我們的妄身,使我們迷昧沈淪,其中也含有覆蔽真性的意思。

  問二:什麼是「五陰熾盛苦」?

  答二:八苦之一。五陰所成的身體,各部份都有毛病,好似熱火熾然煎逼,其苦甚盛。這是總的苦,其他生等七苦是別別不同的苦。

  問叁:人應該理智重於感情,尤其是學佛的人;你說對嗎?但事實剛好相反,大多數人都是情感重於理智。要想理智重於感情的話,應該用甚麼方法呢?

  答叁:這是對的,人應該理智重於情感,尤其是我們學佛的人爲求解脫,更需要理智勝於情感;不然,爲情感所縛,就難以解脫。所以古德亦有說:「無情還比有情好!」但做了解脫的佛菩薩,也並非死板板,毫無感情,所謂「不俗成仙骨,多情乃佛心」;只不過佛菩薩的情感,是清淨無染的,沒有私欲的成份,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已把愛情化作慈悲了。所以我們要想理智重於情感,唯一好的方法,要從修戒修定入手,擴展智慧,才能克服感情用事。

  

  五十四、答心芳仁者叁則

  問一:佛教的創導者是佛陀,那在佛陀還沒有降世及地球還沒有人類時,有沒有佛教及佛法的存在呢?

  答一:佛陀未出,地球還沒有人類之時,有理法而無教法。真如之理,佛之出世與不出世,常m

  在,不落時間,今古常新;而能說此理法之言教,必須有佛出世,才有言教的建立。佛陀對此理法只是發現,不是發明。過去諸佛已證,現在諸佛今證,未來諸佛當證,皆證此理法。所謂證,也即是覺悟發現的意思。

  問二:以我個人所知,凡出家者都不理會世間之事(尤指政治),那爲何越南的出家僧,卻自己跟自己的同伴互相爭權位呢?而且爲何還有分成硬和軟的二派呢?

  答二:政治的政是衆人之事,治是管理。管理衆人的國事,自然由國家的領導者來處理;可是供獻好的政治方法給國家,宗教徒亦是可以的。故佛陀在經中亦有說古代印度的「輪王政治」的治國良法。因此,出家佛徒亦可議政(貢獻治國的良法,去除腐敗的政治),而不幹治;即不妨貢獻好的政論,有益於社會,而不必作官。至於越南的僧人爭權分派,不是爭國家的政權,而是過去的爲政者專權,苛待佛教,而引起越僧的反抗組織,爲佛教犧牲,奮身不顧,初期獲得勝利,人人贊賞;後來因這個國家在政治上失去重心,舉棋不定,內部變化得太複雜,弄得護衛佛教的僧衆,亦緊張起來,恐反佛者得勢當權,佛教再遭摧殘,故激烈者主張前進,溫和者主張妥協,意見不同,就無形中形成軟硬二派。但是他們的诤論,是在保護佛教上所見不同而诤論,相信並非想做大官,在政冶上作權力鬥爭。

  問叁:如說人到世間是來受苦,爲何又要出世呢?世間之事都是因果報應所成,假如有人不信任何宗教,亦不做傷天害理之事,也不種善根,以後他的結果如何呢?

  答叁:人到世間來受苦,是因他自己前世造了妄業,自然今世要來妄受苦報,你想不出世,不來受苦是不可能的;除非未造惡業,唯造善業,那麼不生天也成佛,自然不會再來出世作人了。不信宗教的人,不做惡,也不種善,如果他過去作的善業未盡,他的結果來生還是做人;如果善根已完,過去世多生以前的惡業果熟,來世可能亦要墮落受報。其中的道理,仍脫不了業力因果的關系。

  

  五十五、答柳心存君叁則

  問一:我們佛教常講「叁世」,究竟拿什麼來證明確有「前世」呢?

  答一:叁世是從時間上來說,有現在世,有未來世,亦必知道有過去世;不過,凡人在迷,一轉生,什麼都忘記了。不但凡夫迷而善忘,佛經中說:就是有過工夫的羅漢和菩薩,有時轉生度世,自己也會迷昧了前世的事情,所謂羅漢有入胎之迷,菩薩有隔陰(隔一個「中陰身」,即另轉一世)之昧。要證明有前世,一要從因果事實來證明,二要從修道有經驗的人來證明。前者,你有見過冤鬼附身索命報仇的事嗎?冤鬼能說出前世被害的種種情形,使你不能不相信。這種事情不但從曆代因果靈驗的史書中可見很多記載,就是從現在社會裏,亦時有發現,報章所刊,並非虛構。後者,是修道的人得到道眼,便可看到自己或他人前世的事情;及死此生彼,往來不息的輪回情形。還有一種有工夫的修道行者從他「發願再來」的事實中,方可證明有前世的事。如現在西藏的喇嘛中有一種名叫「呼圖克圖」的高僧,發願世世轉生,永掌其職位,俗稱「活佛」。如今達賴喇嘛,班禅喇嘛,皆已轉生了十多世。在他出世四五歲被訪問時,他能說出前世種種事實無誤,大家才承認他,由他承襲過去政教首領的職位。

  問二:人是怎樣去投胎的?是誰帶引他去投胎的?

  答二:人是自己去投胎的,並非有什麼神帶他去投胎的。佛學上說明我們人的生命,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的八識在活動。人死之時,前面七個識的作用均停息,唯有爲生命本體的阿賴耶識的活動,永無停止,死此生彼,做主人翁。我們生的時候,他見父母交合,和他有緣分,便來投入胎;死的時候,他最後才走。普通人不明白個中真相底細,呼爲「靈魂」;佛教叫做「業識」。所以你問誰帶他去投胎?是誰也無權帶他去投胎,是他自己做的業力(業識)帶他去投胎,如果他生前做的是惡業,這惡業力量就帶他去投入地獄、餓鬼、畜生的叁惡道;做的是善業,就由這善業力帶他去投入天、人、阿修羅的叁善道。如果做的是更好的淨業,就帶到出世的聲聞、菩薩和佛道中去。

  問叁:尊著「普賢十願講話」中說稱贊佛菩薩可以得到功德;佛菩薩是不需要人去稱贊他的,爲甚麼人去稱贊後會得到功德呢?佛是懷著極大的慈悲心的,爲什麼當人謗佛會得到處罰呢?如果說這處罰是護法金剛的所爲,爲甚麼佛不去阻止他呢?同書65頁裏,當謗佛的那位乞丐正要被五百商客的牛車踐死時。佛爲什麼不來救他呢?

  答叁:佛菩薩誣譽等視,自然不要人去贊歎他。贊歎是行者表達自己的誠意。意誠而口贊身敬,叁業清淨,善法生長,自然有利益,亦有功德了。佛有極大慈悲心是不錯的;但謗佛自己招致罪業,不是得到佛的處罰!佛以慈悲爲懷,冤親平等,誣譽一視,維摩經所謂「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自與其他宗教專權禍福於人的神不同,信他贊他,則賜福得救;他謗他,則罰他墮苦。因佛教是注重自力因果的宗教,自己做善自己得福,自己造惡自己得罪,不關佛的賞賜或處罰;如果佛可以專權以私人的好惡爲賞罰的標准,那麼佛就近於一個貪婪的神,或貪官汙吏一樣,沒有甚麼值得人崇拜的價值了。同時按照因果原理,造業做惡的人,自應受到惡報,佛也救他不了,救他不得;如果救他使他不受惡報,那佛就自己做事與因果律相違,也自己把因果律推翻了;除非佛是站在因果律以外的人,才可以操縱因果律,控製賞罰的特權,改變了一個做惡應該受苦者的命運。其實呢,佛也受因果律支配的,所以他也無權改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原理。因此,他對於護法金剛的處罰惡人,動機亦出於慈悲心去調伏,非以嗔怒心去毒害,與普通人的惡意鬥爭不同。這點,亦應要分別清楚。

  

  

  五十六、答承志學友五問

  接來信,如讀拙著佛學問答,對佛學發生興趣,可謂與佛有緣,過去的菩提種子,現在開始發芽了!

  所問各題,略答如下:

  一、家中供奉佛像,遇有喪事,不相妨礙,不必將佛像移開,或加以障蔽,需知佛陀是無相的,有像是方便設立予人禮敬,增加福慧的。你說:「在華人風俗裏,有傳說佛陀不能見死人及棺木」;這只是「傳說」吧了,佛經裏並無這種記載,而且這種傳說,其意義全與佛教的教義柑反。佛教的教義是叫人設像誦經爲死人封棺、超度,以及臨終爲死人助念,都是需要懸…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