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挂佛像的。
二、「人死後經過神父誦經,然後埋葬,這差不多成爲各種宗教的共同儀式,自然佛教也是有的;那 你以爲「佛陀不能見死人」,比他教的「教主也是慈悲」,而佛陀好像不夠慈悲,那是由於你誤聽傳說而來的,須知佛陀的慈悲,是怨親平等,貴賤均沾,死生一如的,那有顧忌死而不見的道理。
叁、皈依佛教,想買一尊教主的小佛像,那是隨處都可以買到的,尤其是在槟城,有很多售賣各種佛像的店檔,暹廟及我住的講堂,都有得請。我處也有紙像贈送的,但只限來堂請去,因人手不足,未設郵購部。
四、「在七月稱爲中元節,民間有設壇奉大士爺,爲何大士爺頭頂上要有一小尊正法明如來呢?這是有何來曆呢?」你所謂「大士爺」,大概就指觀音菩薩吧,菩薩與爺不同,不可再誤稱!此菩薩已斷煩惱,了生死,得大解脫,且具悲智之心的自利利他者,方稱菩薩;而爺是世間一般鬼神的稱呼,不可用來稱觀音菩薩。「正法明如來」是觀音菩薩過去已成佛的佛號,現在是爲度生,現爲菩薩,而其冠上有此小佛像,正是象徵此菩薩是古佛
過去正法明如來
再來的,不是凡夫的肉身菩薩。
五、你說:「在中元節,民間風俗看得非常重要,殺雞宰鴨,用五牲來孝敬那些無主孤魂;但我佛教在這七月中有何重要點否?」在這裏,你又未弄清楚,身爲佛教徒,仍未明道教與佛教的作法:「中元節」是道教的稱呼,道教以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佛教則以七月十五爲「盂蘭節」,出典在目連爲救母,遵佛陀咐囑,在這天廣設素齋,供佛及僧,誦經禮念,仗此功德,超薦其母離苦得樂,後世遂沿爲盂蘭勝會,提倡倫理,推廣孝道。這與道教的中元節,殺雞宰鴨,耗財害命,討好鬼神,妄求魍魉,以徼福祿,完全異趣。
五十七、答澳洲廖社長六問
問一:佛性平等,人人可以成佛,此佛之言說也;既是清淨本然,應無男女之別?只因佛像是象徵,向以男性爲主;且小乘無叁身之說,而大乘既有菩薩女像,如觀音大士,何無女佛?此添足戲論之由來,未蔔然否?
答一:佛性平等,本來清淨,理固有然;但事有差別,則男女之相,亦不可不辨!佛像是崇拜之對象,同以男相爲主,故女性成佛,皆已轉爲男相。小乘無叁身之說,故成佛皆爲羅漢之比丘相,並無女相;大乘有叁身之說,故有古佛現示菩薩爲女身,俗稱「觀音佛祖」,此或「女佛」添足戲論之由來,誠如所言;然中國北方五臺山等處,所塑觀音,皆爲男相。即古來畫家所畫之觀音,在「曆代觀音寶相」上下兩大冊中,亦有很多皆畫男相。故知大士爲度女性,示現女相,並非女佛。
問二:人人皆有佛性,則神識與佛性是二而一,一而二,是迷悟之分耶?神識離開肉身,即無男女之分,隨業力所牽而生,然否?
答二:佛性本然,原無迷悟可言;然悟之惑盡情空,證聖成佛,迷之無明妄動,則爲神識。原一不動之佛性,成爲分別之神識,所謂「真妄同源」,一而二,二而一,誠然如此;但既爲神識,則已與佛性截然不同,不可合而爲一。至神識離開肉身即無男女之分,隨業所牽而轉生,此義可作二解釋:一、此神識,大乘佛教即指爲吾人生命輪回根本之第八阿賴耶識。吾人投胎,它最先入胎,死時它最後離開肉身。奘公八識規矩頌謂「去後來先作主翁」,即指此第八神識;但爲小乘佛教所不承認,因佛在小乘經只說六識,隱含七八二識。其原因如解深密經所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吾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古德謂:「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亦指錯認此神識爲真性。二、在此神識本身說,它是「無覆無記性」,無有善惡,亦無形相,可說無男女之分;但此神識亦即大乘所說之「中陰身」,人死後飛舞空中,高可尺許,肉眼不見,而天眼見之,不能說無形相,而隨其自身之貪愛所牽之業力,女者見父性喜愛而入胎,男者見母性喜愛而入胎,則不能說無男女之分。
問叁:欲界尚有情欲,無色界已無男女相,修四禅末滿五十一位,仍屬分段生死,若說神識無男女,何以生在欲界,仍有情欲?
答叁:上節已說及神識
阿賴耶識之本身爲無覆記性,可無男女之分;但既爲貪愛所染,業力所牽,輪迥流轉,成爲現行之神識,便不能說無男女之欲愛種子,故仍可由於欲愛之結習,生於欲界。
問四:橫超叁界往生淨土,即胎於蓮花,方合九品蓮花爲父母;但在未達到花開見佛悟無生,應有男女之分,然否?
答四:構超淨土,或帶業往生,既是蓮花托體,應無男女之相;若有男女之相,應有男女之欲,便會再受輪回,往來叁界內受生死;今既橫超叁界,照淨土教義,雖帶業往生至下下品,亦不會退轉娑婆,再受生死,可見西方淨土,已無男女之分。彌陀經謂:「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 跋致」,不再退墮,便可證明。
問五:論文中說明「女人應轉變一世爲男,然後可成佛」,大乘無此說,然否?
答五:其論文如有說明「女人應轉變一世爲男,然後成佛」,此則足以自破自說,而反證成「大乘之女性不能成爲女佛」之理論矣。大乘經中佛記女子成佛,有轉變男相,然後成佛的很多,但不限轉變一世,或一世,多世不定。如大雲經卷四末與天女增長爲輪王,受持五戒,修習六波羅密,佛記其在未來經無量劫,當得作佛,亦其一例。或如釋迦文佛前身爲護明菩薩,最後一世轉爲悉達多太子之男相而成佛,亦是一例。
問六:大雲經之女人可以成菩薩,法華經女人應修五波羅密,亦可成佛,疑似譯錯原經之意?
答六:學佛不論男女,發菩提心修行,皆可成佛,想無有錯,唯法華經之「女人應修五波羅密」成佛,想系「六波經密」之誤譯?以六度無智度爲導,五度如盲,則唯修五度之事相,不契叁輪體空之理性,則雖欲想成佛,恐佛亦難成矣。
五十八、答林心鵬居士一則
問:在怡見到「性命法訣明指」一書,所講全是道功,而其師卻爲金山寺了然、了空禅師,並有師生授天命法訣相片。此事頗爲不解,懇爲解答!是否禅門中也有修道功的外道?其爲伍柳派。柳華陽據說也曾出家爲僧,是否?
答:生在佛門,挂名佛徒,而講道功,乃佛法中之旁門外道。此輩多屬江湖術士,窮途落拓,歸入佛門,不爲禅功,只好暗中賣其故技
道功,即你所謂「禅門中有修道功的外道」。柳華陽爲僧,也有可能,但亦不足爲奇,彼等或自知道法不得究竟,只好偶寄禅門中以混其禅道不分之生活,不足爲法!
五十九、答香港李居士一則
問:念佛用的數珠來源是怎樣的?
答:從前佛在靈山說法,有一國家將被鄰國侵淩,又流行瘟疫症,外患內憂,人民苦惱,去請教佛陀解救,佛陀就將木患樹的樹子一百顆,串成一個環型,教國王從第一顆撥起,每撥一顆,念佛一聲,周而複始,一直念到二十萬遍,身心不亂,自然安樂。若再繼續念到一百萬遍,則人人俱有的百八煩惱,亦可斷除,災障消滅。就把數珠交給國王。國王回宮,照樣造了千串念珠,分給六親眷屬及人民,自己及人民都持念珠虔誠念佛,至誠所至,功不可思,強鄰不來壓境,瘟疫也不再流行。數珠,就是這樣流行下來。
六十、答砂勞越潘君居士六問
問一:一個人沒有佛學的基礎,是否能出家?
答一:都要有佛學的基礎才來出家,恐怕在許多來出家的人中是沒有幾個的。要知有佛學的基礎出家自然更好,但沒有佛學的基礎來出家慢慢研究佛學亦是可以的。
問二:一個人出家是否命中注定的?
答二:佛教是信因果論,不是命運論者,說甚 都命中注定。有些人有宿緣,宿植善根,今生機緣到了,就來出家;但有些人前世未種善根,未結善緣今生忽結善緣來出家的,亦是有的,並不一定是命運注定的。
問叁:如何念佛,才得一心不亂?
答叁:我們平時妄想多,所以不能一心不亂,現在要靠一句佛號,念茲在茲如貓捕鼠,全副精神灌注,毫不放松,就會把老鼠捉住。念佛的人亦要如此,執持名號,毫不放松,都攝六根,念不馳散,念到心境清明,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就可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問四:女兒家可否在一年叁百六十天都念佛誦經嗎?
答四:看你能否做到?做得到,亦是可以的,做不到,就不必如此呆板的作法。念佛念經,並非一定要死坐死念,懂得念佛道理的人,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都可以念佛,觀佛的。就是在身體手腳工作忙碌時,十字街頭行走時,亦都可以念佛的。因念佛有開口高聲念的,亦有閉口默念的,楞嚴經:「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即開口念,憶佛即觀想念、默念。至於誦經,能背誦得出來,則隨時靜坐,便可誦經。背誦不出的,還是在家裏念,或帶著小本經在車船裏念誦,亦都可以的,但並不是叫你不工作,不吃飯,一年叁百六十天都在死板的念,須知佛是活潑的,不是死板的,所以我們念佛也不好太拘執,如用繩索綁死自己!須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不離心,心不離佛,念佛念到一心清淨,與佛心相應,那時時都可見佛,處處都可見佛。
問五:一個人出家後,能否真正斷掉煩惱?
答五:出家不修持,不能斷煩惱;在家能修持,亦可斷煩惱。
問六:請照我的八時,替我查一生的運程如何?
答六:我不是算命先生,即把你一生的命運查出來,對你亦無大用處。因照佛法講,命運沒有固定不變的,好心好命,連壞的可以變好,心地不好,命運好的可以變壞,有如是因,招如是果,你還是信因果才靠得住呀!
六十一、答星洲鄭清玉居士叁則
問一:吃素,除對健康、對生靈好生之德以外,對社會、對一切畜牧業,又有何影響?
答一:吃素除對衛生健康及對有生命之動物表揚好生之德外,對於社會亦有極好的影響。因吃素的人,戒殺護生,心多慈和善良,對社會之影響力甚大!今日之…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