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P18

  ..續本文上一頁社會,騷擾不甯,爭殺之事,日有所聞,皆因缺乏慈和之心,善良之意,有以致之。佛教以慈悲立教,旨在救護衆生之生命,故對農牧業,亦視爲間接之殺業,但經律中亦只勸已受佛戒者,防止作「屠戶」等十四種「惡律儀業」,以免有犯,並不強製一切人皆如此,故對農牧業並無何等大影響。

  問二:慈悲爲懷之真正意思,該作何解釋?

  答二:佛教把慈悲之淺深程度分作叁層解釋:

  1.對自己親人之苦難,生起同情援救之心的慈悲,冤家則不願同情援救;此種慈悲心,一般人皆有之。

  2.對同教同國人之苦難,生起慈悲同情救濟,非同教非同國人,未必能救援,此種慈悲,一般宗教,一般國族人亦多有之。

  3.視一切衆生皆具佛性,與我同體,衆生之苦難即我之苦難,衆生之快樂即我之快樂,冤親等視,敵我不分;同時雖已救度一切衆生,而不覺有一衆生爲自我所救度,於中不起人我心,不生恩怨想,所謂「施恩不忘報,望報不施恩」,佛教謂之「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今仁者爲救人急難,以百元借與一老伯,後老伯搬至他處,亦不告汝地址,故意避開,汝或以爲善門難開,其實此事亦極平常,只爲汝之同情助人之慈心,尚囿於普通一般人之慈悲心境,故有此善門難開之感覺;如擴至我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心不分別,任運助人,謂之無緣),施恩而不著相,甚而忘其事,助人等於助己,順理成章,便無其他感覺,或有嫌於心矣。故佛教慈悲的真正意思,是行慈而心不著相,亦忘其在行善事,毫無恩怨之觀念。

  問叁:釋迦牟尼長期修養,對他的國家以及全世界有甚 好的影響?又有甚麼缺點?

  答叁:佛陀經過長期之修養,戡破「我空」(主見)與「法空」(人事)所以他的爲人與處事,完全是客觀的,而非主觀的,其對人事的看法與作法,已與普通世人之知見迥異。世界人生一切由傾軋爭鬥而起之禍亂,皆起於人我是非之分別知見,佛陀已空人我是非計較得失之知見,所謂「我性既空,法性亦空」,所以他是普愛世界人類以及一切衆生,不以國家或家庭之愛爲前提;故佛教是世界性的,無地域之觀念,亦無種族之隔離,人種之優劣,膚色之歧視。若弘揚佛教,使世人皆實踐佛教之無我教義,世界即可全面和平安樂矣。此其於世界之利用與影響,豈淺鮮哉!況利他即是利己,全世界若升平和樂,未有其中有一國家會受苦受難之理,自己之國家,自然亦是國泰民安了。此佛理所以大處著眼,大處做得好,做得圓滿,未有小處做不好的。即群體好,個體未有不好的。故若問佛教與國家有何影響,其立意已局於「同國愛」或「同教愛」之範圍,反把佛教廣大無比之慈愛縮小了。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國家,此生存的國家與自己有切身的關系,故在順序上,應以愛國爲先,受世界爲次,佛教雖以普愛世界,普愛衆生爲最高之目標,然在此一大目標未達成之前,亦不忘愛護自己的國家。如佛陀說的「仁王護國」等經,亦多與國家元首提出許多愛國護國的政治意見,並主張推行五戒十善,爲仁王治國之道,非謂不愛國矣。在印度史上載琉璃王征伐釋迦種族,因佛陀之勸谕,感動而退兵,亦即佛陀愛國之熱誠表現了。這便是佛陀與國家,以及世界好的表現。六祖惠能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免角」。佛法不離世法,由世法提煉精華而成爲佛法,其於世間人事之大好影響,研究此偈,可以思過其半矣!(七八年十二月一日)

  

  六十二、答馬大學生二問

  問一:人的生命是怎樣開始的?怎樣來的?

  答一:生命的問題很玄微,一言難盡。佛教對於生命的理解,可作一體兩面的看法。從靜的方面看,生命是永

  ,無始無終,本來如此的,這是人生真實的生命。從動的方面看,人生的生命是有開始的,這是虛妄的生命,也指每人現有的一期生命。這生命的生起,在佛學上用佛所證驗到的「十二緣起」來說明,最初是由於一念不覺,妄動了「無始無明」,開始有煩惱而造「行」業,跟著就有爲生命根本的「阿賴耶識」來投胎,向動的方面發展,接著就有「名色」、「六根」的長養而出世,經過「觸」、「受」、「愛」、「取」、「有」的階段,一期假體的生命,至此完了,而帶著今生已做的「有」的行業,又去開始來生別個假體的生命,就這樣輪回不斷,「從於無始,以至今日」。所以在一期假體的虛妄生命來說,它是有開始,也有終了的。要知生命是怎樣來的,又怎樣去的,根據佛所證驗的「十二因緣」,就是說明了人生的生命是因緣而起的,因緣遇合即生即來,因緣別離即滅即去。即由於自己所做的主因,遇到其他的助緣,生命就虛妄有生,等到因緣散離,生命就虛妄有滅。這是生命在衆生迷昧沈淪中,有起伏輪回之相;若是今世聽經聞法,從聞思修,修戒定慧,從迷向悟,由覺悟光明的道路,走到佛陀的果地,那麼就會舍離虛妄假體的妄動的生命,而回歸到真如不動的生命,又靜止於真實的無始無終的生命的本體。因此觀知,在現象妄動的有相生命,是有始有終的,而在本體不動的絕無形相的理性生命,是無始無終的,既無開頭,亦無告終。普通人都以爲生命是有開始的,亦有終了的,那不過是虛妄人生的妄念分別吧了,其實真如的生命,是本來如此,無始無終的。

  問二:生命既然是無始無終的,那有些宗教說生命是從梵天王産生的;有些宗教說我們的生命及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那又是如何說法呢?

  答二:人生對於一切事物的産生,各有不同的看法,宗教亦是如此;但是只要道理講得通,就會使人信仰,如果理有不通透,那就有問題,不易引啓理智的信仰。如果說生命(也包括一切事物)是天神生、或上帝創造的未嘗不可,但有好多問題難以解決:

  A、上帝能生人類萬物,那上帝又是誰造的?如果上帝另有神造的,那麼倒數上去,上面一路生下來,還有許多神在那邊,到底那個是最早造的?如果上帝無人造的,自然而來的,那麼現在一切人類萬物,多可自然而來,何必等待上帝來創造?

  B、世間的萬物生起,都是一因生一果,如種豆只能生豆,種瓜只能生瓜,決不能一因生多果。如一粒瓜種可以生,亦可以生一切萬物,即是一因多果,與世間法相違,不合邏輯。所以上帝一因能生我們的生命與萬物的多果,這個道理世間不共許的。

  C、上帝是博愛的,他創造人類萬物,應該是創造好世界、好人、好事,與人有利,豈不更好?何必又創造惡世、惡人、惡事,使許多好人受苦?又創造火獄,把不信者打下去,博愛何在?

  D、若說上帝創造人類,准其意志自由,故不理他將來如何發展。這樣,其向好的發展,不在言下,若向惡的發展,搞得世界爭鬥凶殺,影響評多人不自由,受苦受難,上帝究竟知道不知道?知道,則惡人搞亂社會秩序,使好人受苦,上帝爲何不預加禁製,放縱其作惡,加害於人,則博愛何在?若事前不知,又如何說上帝是「全知」的?又若知而無能力控製,任他胡作妄爲,如何又稱上帝爲「全能」?E、世界上的人類,有貧富不均,智愚不等,媸妍不一,善惡各別,如果是上帝創造的,則上帝之心極不平等,即對信奉他恭維他的人,把他創造爲富、爲智、爲妍、爲善的,使之享樂?與他不對、或反對他的人,就創造他的爲貪、爲愚、爲媸、爲惡的,使他受罪?… …這些問題很多,都難以解決的!若換以佛教教義的因緣與因果來解釋,則人生的一切好壞,各有前因後果,各從自己的業力所造成,一切苦樂,自作自受,不關主宰或天神的事,即天神自己的苦樂好壞,亦包括在他自己所造的因果之中。這樣,甚麼難以解決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不成問題了。

  

  

  六十叁、答新金山梁君四則

  問一:寺院打鍾有甚麼意義?

  答一:梵語楗椎,華譯爲鍾。寺院裏遇到集體修行,以打鍾爲號令,用以召集大衆。鍾與鼓,都叫做楗椎,即是法器。打鍾與打鼓,意義相近。增一阿含經雲:「阿難即升堂,手執楗椎,並作是說:我今擊此如來信鼓,諸有如來弟子衆者,盡富普集。爾時複說此偈:降伏魔怨力,除結無有余,露地擊楗椎,比丘聞當集!諸有聞法者,度流生死海,聞此妙響音,盡當雲集此。」

  問二:有「百八鍾聲」,那是甚麼意義?

  答二:大叢林中早晚打大鍾,都打一百

  八下,提醒我們身有百八煩惱,要修百八法門,斷除百八煩惱(名數可查佛學辭典)。故打鍾要念一首偈雲:「聞鍾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衆生」。又暮鼓晨鍾,都寓有警惕之意。如群談采余一書說:鍾聲晨昏扣一百八聲者,一歲之義也;蓋一年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正得此數」。此乃世俗之談,非佛法正義。正義鍾爲警鍾,警不空過時光,精進爲道,道始可成。杜甫詩雲:「欲曙聞晨鍾,令人發深省」!這正是懸鍾打鍾的意義。

  問叁: 鳴鍾有何功德否?

  答叁:鳴鍾除上面講的那些用意外,還具有很大的功德。律部行事抄曰:「若打鍾時,一切惡報諸苦,並得停止」。付法藏傳卷五雲:「昔月支國 檀廚呢吒王,與安息國王戰而勝,殺九億人,死爲大海千頭魚,劍輪繞身而斫頭,隨斫隨生,痛苦不堪」!時遇羅漢僧維那,王白曰:「我聞鍾聲時,痛苦少息,願爲我長打鍾」!後世寺院中每多擊鍾,其義本此。

  問四:聽說中國的九華山,有鍾名「地藏鍾」,那又是甚麼意義?

  答四:九華山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大士應化的道場;而地藏菩薩又是「幽冥教主」,發願專超度地獄中的罪苦衆生,所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九華山設一地藏鍾,是爲幫助地藏解救地獄衆生的苦難。所以他們在打鍾時,還要背念一首偈,念一次,打一下。偈雲:「願此鍾聲遍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衆生成正 覺」。這樣,所謂「大願地藏王」的意義,都好似隨著鍾聲中表達出來,遍播於處處了。

  六十四、答無用居士二則

  問一:請問甚麼是世間善與出世問善?

  答一:世間善,是有爲有漏的善法,如佛說的五戒十善人天有漏的因果善法。出世間善,如佛說的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善法。有相修,即是世間有爲有漏的善法;無相修,即成了出世無爲無漏的善法。

  問二:惡有世間惡,可有出世惡?

  答二:出世本無惡,但如出世叁乘共修的四谛十二因緣,是出世善法;而界外的無明未破,變易生死未斷,即成了「出世之惡」。又如天臺宗說「性具」,衆生性具善惡,決定不變,雖佛無修惡,而性惡不斷,故能再來煩惱界來度生,如果他不具性惡,如何能倒駕慈航,再來衆生的煩惱惡界中度生呢?這樣看來,不是還有「出世之惡」嗎?

  

  六十五、答許雲樵教授一函

  雲樵教授講席:

   承詢黎醫生與本忠方丈所談佛學詩句:「增減相因劫數常,預懸佛眼看滄桑;驚心八萬余年後,人小真如一尺長」。其意義略解如下:

   佛經謂人生有生、老、病、死四階段,世界有成、住、壞、空四中劫。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人壽十歲算起,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謂之增劫;再由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謂之減劫。如此一增一減,謂之小劫。積二十個小劫謂之中劫,積四個中劫,謂之大劫。故劫數之增減是陳陳相因,常在變化,唯佛之慧眼才能觀察清楚。而在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減至十歲時,人壽平均,大約不到十歲,那時的人就很矮小,故說「人小(到)真如一尺(之)長」了。(其時衆生罪業重,世界多災,其容色、身量、壽命等皆退步。)

   焚語劫波,華言「時分」。劫波是最長之時間,最短的時間,謂之刹那。祖庭事範雲:「日月歲數謂之時,成住壤空謂之劫」,減劫亦謂之業劫,善業增則壽命亦增;惡業多則壽命亦減。減至十歲,人之罪業深,福報薄,痛苦多,人心漸漸覺悟,善業轉增,再增至八萬四千歲,而泰極又否,壽命便減。吾人今日所處之世界,正是減劫,人壽平均已減至卅歲左右,到減至平均十歲時,人類業重,刀兵、水火、饑馑、瘟疫之災俱起,戰爭等痛苦,更有甚於今日。其詳情可查「佛學實用辭典」劫字條,及見俱舍論與大智度論。上面解釋劫之意義,多采智論所說,與俱舍論大同小異。他不一一,即頌著安!

  不慧竺摩合十

  六十六、附許教授來函

  竺摩法師道席:久仰佛教泰鬥,無緣拜谒,不勝雅慕。客歲爲胡博淵先生編次遺著,蒙惠賜印費二百元,至感!今弟又爲已故名醫黎伯概先生編次其詩文集,內有與極樂寺本忠方丈談佛學詩雲:「增減相因劫數常,預懸佛眼看滄桑,驚心八萬余年後,人小真如一尺長」。弟因淺陋,不知此說出何內典?謹修函奉懇指教,則不勝銘感之至!匆此 即頌法安!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