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社会,骚扰不宁,争杀之事,日有所闻,皆因缺乏慈和之心,善良之意,有以致之。佛教以慈悲立教,旨在救护众生之生命,故对农牧业,亦视为间接之杀业,但经律中亦只劝已受佛戒者,防止作「屠户」等十四种「恶律仪业」,以免有犯,并不强制一切人皆如此,故对农牧业并无何等大影响。
问二:慈悲为怀之真正意思,该作何解释?
答二:佛教把慈悲之浅深程度分作三层解释:
1.对自己亲人之苦难,生起同情援救之心的慈悲,冤家则不愿同情援救;此种慈悲心,一般人皆有之。
2.对同教同国人之苦难,生起慈悲同情救济,非同教非同国人,未必能救援,此种慈悲,一般宗教,一般国族人亦多有之。
3.视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与我同体,众生之苦难即我之苦难,众生之快乐即我之快乐,冤亲等视,敌我不分;同时虽已救度一切众生,而不觉有一众生为自我所救度,於中不起人我心,不生恩怨想,所谓「施恩不忘报,望报不施恩」,佛教谓之「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今仁者为救人急难,以百元借与一老伯,後老伯搬至他处,亦不告汝地址,故意避开,汝或以为善门难开,其实此事亦极平常,只为汝之同情助人之慈心,尚囿於普通一般人之慈悲心境,故有此善门难开之感觉;如扩至我佛「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心不分别,任运助人,谓之无缘),施恩而不著相,甚而忘其事,助人等於助己,顺理成章,便无其他感觉,或有嫌於心矣。故佛教慈悲的真正意思,是行慈而心不著相,亦忘其在行善事,毫无恩怨之观念。
问三:释迦牟尼长期修养,对他的国家以及全世界有甚 好的影响?又有甚么缺点?
答三:佛陀经过长期之修养,戡破「我空」(主见)与「法空」(人事)所以他的为人与处事,完全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其对人事的看法与作法,已与普通世人之知见迥异。世界人生一切由倾轧争斗而起之祸乱,皆起於人我是非之分别知见,佛陀已空人我是非计较得失之知见,所谓「我性既空,法性亦空」,所以他是普爱世界人类以及一切众生,不以国家或家庭之爱为前提;故佛教是世界性的,无地域之观念,亦无种族之隔离,人种之优劣,肤色之歧视。若弘扬佛教,使世人皆实践佛教之无我教义,世界即可全面和平安乐矣。此其於世界之利用与影响,岂浅鲜哉!况利他即是利己,全世界若升平和乐,未有其中有一国家会受苦受难之理,自己之国家,自然亦是国泰民安了。此佛理所以大处著眼,大处做得好,做得圆满,未有小处做不好的。即群体好,个体未有不好的。故若问佛教与国家有何影响,其立意已局於「同国爱」或「同教爱」之范围,反把佛教广大无比之慈爱缩小了。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国家,此生存的国家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故在顺序上,应以爱国为先,受世界为次,佛教虽以普爱世界,普爱众生为最高之目标,然在此一大目标未达成之前,亦不忘爱护自己的国家。如佛陀说的「仁王护国」等经,亦多与国家元首提出许多爱国护国的政治意见,并主张推行五戒十善,为仁王治国之道,非谓不爱国矣。在印度史上载琉璃王征伐释迦种族,因佛陀之劝谕,感动而退兵,亦即佛陀爱国之热诚表现了。这便是佛陀与国家,以及世界好的表现。六祖惠能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免角」。佛法不离世法,由世法提炼精华而成为佛法,其於世间人事之大好影响,研究此偈,可以思过其半矣!(七八年十二月一日)
六十二、答马大学生二问
问一:人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怎样来的?
答一:生命的问题很玄微,一言难尽。佛教对於生命的理解,可作一体两面的看法。从静的方面看,生命是永
,无始无终,本来如此的,这是人生真实的生命。从动的方面看,人生的生命是有开始的,这是虚妄的生命,也指每人现有的一期生命。这生命的生起,在佛学上用佛所证验到的「十二缘起」来说明,最初是由於一念不觉,妄动了「无始无明」,开始有烦恼而造「行」业,跟著就有为生命根本的「阿赖耶识」来投胎,向动的方面发展,接著就有「名色」、「六根」的长养而出世,经过「触」、「受」、「爱」、「取」、「有」的阶段,一期假体的生命,至此完了,而带著今生已做的「有」的行业,又去开始来生别个假体的生命,就这样轮回不断,「从於无始,以至今日」。所以在一期假体的虚妄生命来说,它是有开始,也有终了的。要知生命是怎样来的,又怎样去的,根据佛所证验的「十二因缘」,就是说明了人生的生命是因缘而起的,因缘遇合即生即来,因缘别离即灭即去。即由於自己所做的主因,遇到其他的助缘,生命就虚妄有生,等到因缘散离,生命就虚妄有灭。这是生命在众生迷昧沉沦中,有起伏轮回之相;若是今世听经闻法,从闻思修,修戒定慧,从迷向悟,由觉悟光明的道路,走到佛陀的果地,那么就会舍离虚妄假体的妄动的生命,而回归到真如不动的生命,又静止於真实的无始无终的生命的本体。因此观知,在现象妄动的有相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而在本体不动的绝无形相的理性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既无开头,亦无告终。普通人都以为生命是有开始的,亦有终了的,那不过是虚妄人生的妄念分别吧了,其实真如的生命,是本来如此,无始无终的。
问二:生命既然是无始无终的,那有些宗教说生命是从梵天王产生的;有些宗教说我们的生命及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那又是如何说法呢?
答二:人生对於一切事物的产生,各有不同的看法,宗教亦是如此;但是只要道理讲得通,就会使人信仰,如果理有不通透,那就有问题,不易引启理智的信仰。如果说生命(也包括一切事物)是天神生、或上帝创造的未尝不可,但有好多问题难以解决:
A、上帝能生人类万物,那上帝又是谁造的?如果上帝另有神造的,那么倒数上去,上面一路生下来,还有许多神在那边,到底那个是最早造的?如果上帝无人造的,自然而来的,那么现在一切人类万物,多可自然而来,何必等待上帝来创造?
B、世间的万物生起,都是一因生一果,如种豆只能生豆,种瓜只能生瓜,决不能一因生多果。如一粒瓜种可以生,亦可以生一切万物,即是一因多果,与世间法相违,不合逻辑。所以上帝一因能生我们的生命与万物的多果,这个道理世间不共许的。
C、上帝是博爱的,他创造人类万物,应该是创造好世界、好人、好事,与人有利,岂不更好?何必又创造恶世、恶人、恶事,使许多好人受苦?又创造火狱,把不信者打下去,博爱何在?
D、若说上帝创造人类,准其意志自由,故不理他将来如何发展。这样,其向好的发展,不在言下,若向恶的发展,搞得世界争斗凶杀,影响评多人不自由,受苦受难,上帝究竟知道不知道?知道,则恶人搞乱社会秩序,使好人受苦,上帝为何不预加禁制,放纵其作恶,加害於人,则博爱何在?若事前不知,又如何说上帝是「全知」的?又若知而无能力控制,任他胡作妄为,如何又称上帝为「全能」?E、世界上的人类,有贫富不均,智愚不等,媸妍不一,善恶各别,如果是上帝创造的,则上帝之心极不平等,即对信奉他恭维他的人,把他创造为富、为智、为妍、为善的,使之享乐?与他不对、或反对他的人,就创造他的为贪、为愚、为媸、为恶的,使他受罪?… …这些问题很多,都难以解决的!若换以佛教教义的因缘与因果来解释,则人生的一切好坏,各有前因後果,各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一切苦乐,自作自受,不关主宰或天神的事,即天神自己的苦乐好坏,亦包括在他自己所造的因果之中。这样,甚么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不成问题了。
六十三、答新金山梁君四则
问一:寺院打钟有甚么意义?
答一:梵语楗椎,华译为钟。寺院里遇到集体修行,以打钟为号令,用以召集大众。钟与鼓,都叫做楗椎,即是法器。打钟与打鼓,意义相近。增一阿含经云:「阿难即升堂,手执楗椎,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富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怨力,除结无有余,露地击楗椎,比丘闻当集!诸有闻法者,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问二:有「百八钟声」,那是甚么意义?
答二:大丛林中早晚打大钟,都打一百
八下,提醒我们身有百八烦恼,要修百八法门,断除百八烦恼(名数可查佛学辞典)。故打钟要念一首偈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又暮鼓晨钟,都寓有警惕之意。如群谈采余一书说:钟声晨昏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义也;盖一年十二月,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此乃世俗之谈,非佛法正义。正义钟为警钟,警不空过时光,精进为道,道始可成。杜甫诗云:「欲曙闻晨钟,令人发深省」!这正是悬钟打钟的意义。
问三: 鸣钟有何功德否?
答三:鸣钟除上面讲的那些用意外,还具有很大的功德。律部行事抄曰:「若打钟时,一切恶报诸苦,并得停止」。付法藏传卷五云:「昔月支国 檀厨呢吒王,与安息国王战而胜,杀九亿人,死为大海千头鱼,剑轮绕身而斫头,随斫随生,痛苦不堪」!时遇罗汉僧维那,王白曰:「我闻钟声时,痛苦少息,愿为我长打钟」!後世寺院中每多击钟,其义本此。
问四:听说中国的九华山,有钟名「地藏钟」,那又是甚么意义?
答四: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大士应化的道场;而地藏菩萨又是「幽冥教主」,发愿专超度地狱中的罪苦众生,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九华山设一地藏钟,是为帮助地藏解救地狱众生的苦难。所以他们在打钟时,还要背念一首偈,念一次,打一下。偈云:「愿此钟声遍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 觉」。这样,所谓「大愿地藏王」的意义,都好似随著钟声中表达出来,遍播於处处了。
六十四、答无用居士二则
问一:请问甚么是世间善与出世问善?
答一:世间善,是有为有漏的善法,如佛说的五戒十善人天有漏的因果善法。出世间善,如佛说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善法。有相修,即是世间有为有漏的善法;无相修,即成了出世无为无漏的善法。
问二:恶有世间恶,可有出世恶?
答二:出世本无恶,但如出世三乘共修的四谛十二因缘,是出世善法;而界外的无明未破,变易生死未断,即成了「出世之恶」。又如天台宗说「性具」,众生性具善恶,决定不变,虽佛无修恶,而性恶不断,故能再来烦恼界来度生,如果他不具性恶,如何能倒驾慈航,再来众生的烦恼恶界中度生呢?这样看来,不是还有「出世之恶」吗?
六十五、答许云樵教授一函
云樵教授讲席:
承询黎医生与本忠方丈所谈佛学诗句:「增减相因劫数常,预悬佛眼看沧桑;惊心八万余年後,人小真如一尺长」。其意义略解如下:
佛经谓人生有生、老、病、死四阶段,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中劫。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人寿十岁算起,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谓之增劫;再由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谓之减劫。如此一增一减,谓之小劫。积二十个小劫谓之中劫,积四个中劫,谓之大劫。故劫数之增减是陈陈相因,常在变化,唯佛之慧眼才能观察清楚。而在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时,人寿平均,大约不到十岁,那时的人就很矮小,故说「人小(到)真如一尺(之)长」了。(其时众生罪业重,世界多灾,其容色、身量、寿命等皆退步。)
焚语劫波,华言「时分」。劫波是最长之时间,最短的时间,谓之刹那。祖庭事范云:「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壤空谓之劫」,减劫亦谓之业劫,善业增则寿命亦增;恶业多则寿命亦减。减至十岁,人之罪业深,福报薄,痛苦多,人心渐渐觉悟,善业转增,再增至八万四千岁,而泰极又否,寿命便减。吾人今日所处之世界,正是减劫,人寿平均已减至卅岁左右,到减至平均十岁时,人类业重,刀兵、水火、饥馑、瘟疫之灾俱起,战争等痛苦,更有甚於今日。其详情可查「佛学实用辞典」劫字条,及见俱舍论与大智度论。上面解释劫之意义,多采智论所说,与俱舍论大同小异。他不一一,即颂著安!
不慧竺摩合十
六十六、附许教授来函
竺摩法师道席:久仰佛教泰斗,无缘拜谒,不胜雅慕。客岁为胡博渊先生编次遗著,蒙惠赐印费二百元,至感!今弟又为已故名医黎伯概先生编次其诗文集,内有与极乐寺本忠方丈谈佛学诗云:「增减相因劫数常,预悬佛眼看沧桑,惊心八万余年後,人小真如一尺长」。弟因浅陋,不知此说出何内典?谨修函奉恳指教,则不胜铭感之至!匆此 即颂法安!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