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不退轉,何以故?因爲“念求善根”,以此因緣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後面世尊對比而說,“何況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修習、爲他廣宣此法則”者呢?
世尊在經典中的這些說法,沒有絲毫不如實語,世尊是誠實語者、真實語者、如實語者、不增減語者,若我們不疑慮地如是觀察、守護,即是善根成熟者,我們就會在此安穩處得以利益。南傳佛教的教言機製中常說:“長老啊,你所有的功德應給賜于我,應屬于我有”,那諸佛的功德也應該屬于我,你不敢要,那是你個人的事情。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說:“阿彌陀佛,你的功德屬于我”,何以故?果地覺爲因地心故,果地功德爲因地隨順安住故。而你不敢,說這不是驕狂嗎?其實這就是滴水還海,滴水還海之時,大海之功德就屬于滴水,這沒有什麼遲疑之處。我們“南無”本身就是說諸佛的功德屬于我等,而往往我們對此有排斥心、疑慮心、不相應心,所以諸佛世尊就以種種方便來導引我等拿諸佛的功德以運用,如何運用?心、佛、衆生本無差別,差別在于衆生邊,非在佛邊,也非在法邊,更非在僧邊,不在于成就邊,在于迷失邊,所以,我們但是覺悟、成就、隨順,即得諸佛大功德利益。若不如是審視、如是觀察,我們的我慢、我執尚未除,我見尚未泯。
賢護。汝今當觀彼菩薩輩。聞此叁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爾許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聞。亦當具足幾大善根。若聞不聞。皆爲已住不退轉地。
“至求已”,聞與不聞,皆得利益,這類教言在世尊的授記中是很多的。《善導大師全集》中告訴我們,見與不見,鹹是佛恩,冥加顯加,鹹是佛德,讀後人心就會很踏實,無所造作,遠離對待,一時皈依。此處亦複如是,若欲聞未聞,皆具大善根,住不退轉,而我們已聞此法、向往求證此法、讀誦經典、傳播此法,亦皆于不退轉地得以安住。所以說般舟叁昧攝八地事,這是如實說。
許多人問我學佛、出家發的是什麼願?我基本主導的就一個願望:願諸有緣一生不退于菩提。實際就是淨土的願望罷了。世尊在淨土經典中的所有授記都是說,得遇這樣的法則,一生不退,如《阿彌陀經》中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在諸多經教中實是不可思議的,這真是大恩德的回施,真是大灌頂啊。
畢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況聞已讀誦受持。思惟修習廣爲他說。亦令多人。聞已誦持。修習思惟。熾然流布也。
我們大家應當如是守護,如是向往此法,讀誦受持,思維修習,廣爲他說,令諸有情得聞得知,得以思維,使此法熾然廣流布于世間,令無量有情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我念過去有如來 號師子意人中天
“人中天”,這個稱呼在佛教中用得十分廣泛,主要是爲了順應世尊出世之時的印度九十六種外道,這是對人中尊貴者的稱呼,在中文中也有譯成大天、大仙、天中天等。
彼時有王爲衆首 親往詣佛求叁昧
時大智王得聞已 歡喜遍滿不可宣
“歡喜遍滿”,是佛教中一個佛法利益的名詞,過去說“充盈之至”,描述十分有力、喜悅的狀態。佛法中的每個修辭都是一個實際的標志,這裏是指獲得利益的安樂相與得力之相。
以手持寶奉散之 供養人尊師子意
內心思惟發是言 我今歸依無上覺
爲諸世間作饒益 唯願善說叁摩提
我們不斷地看到叁昧、叁摩提、叁摩地等名詞。“叁昧”含有因果二法,而這裏但說果德之相,即“叁摩提”,是諸叁昧的真實成就與運用。
時王興建此業已 舍身還生于彼宮
尋得值遇寶比丘 大德名聞滿十方
過去這些諸大善知識威名遠播,實德利世,也就是說有真實的功德廣利世間,猶如日輪除諸幽暗。因爲這些大善知識的出世能令世間愚癡倒見有情得以安樂,得以走出愚癡與倒見,其名聞是實際不虛的,故說“名滿十方”。
彼聞比丘善說時 心生歡喜無稱量
即以勝妙衆寶服 蓋彼比丘爲菩提
複與數千衆出家 供養承事彼比丘
經曆滿于八千歲 爲求如是叁昧故
梵德王因聽聞般舟叁昧教言,在寶比丘所歡喜踴躍,舍棄王位,法服出家,同時也有衆多有情隨其出家,爲了證得這樣的叁昧,在此供養守護寶比丘。
彼惟一說不再宣 聞受深妙如大海
“彼惟一說不再宣”,這是提示我們諸位菩薩:此叁昧教言甚深難聞,彼比丘不是因吝法而作這樣的示現,實是因爲此法難宣,此法難聞!
爾時心智都無倦 求此如實勝寂禅
世尊在其他教典中講到“念佛乃甚深微妙禅”,此處講“如實勝寂禅”。我們都知道,在佛法中有寂滅之樂的真實功德之守護,如諸阿羅漢“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爲後有”,于有余、無余涅槃中取證如實,即證于實際理地,一時得寂滅之樂,也就是寂滅的真實功德,因寂滅取證故,厭倦世間,無意運用悲心。而在此般舟叁昧,或說“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修持的功德內涵中,實是有大悲利世,令得聞衆生、有緣衆生,乃至讀誦、解說、向往、隨喜此叁昧的衆生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即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此處說“如實勝寂禅”,也就是遠勝于聲聞乘自利的功德,此是真實語。若不能如是審視觀察,我們對般舟一法的甚深廣大利益還是很難透視的。在此希望大家能夠真實地善自觀察、善自對比。
彼輩如是修行已 值遇諸佛大威雄
具滿六萬有八千 其間亦聞此叁昧
因聞此法之因緣,能得遇六萬八千諸佛世尊,而在這六萬八千諸佛世尊前,亦聞此法。
余世供養複承事 六萬八千億世尊
所聞深妙悉隨喜 斯由師子如來故
乃至得值六萬八千億世尊聞此甚深經教,這皆是因最初在師子意如來世尊所聞此廣大甚深教言而生起的功德之延續。而我們現前大衆中未來的業迹如何呢?或說功德相如何呢?這實際是間接地授給大家的一個記,所謂“記”,是欲令我等于此法的功德與利益生起決定解、決定隨順。
彼王如是具修行 終得成佛號堅勇
教化衆生無量數 所在生死皆遠塵
從王出家數千衆 亦同得佛名堅勇
彼王及隨同出家的千人皆因此叁昧而成得十號具足之佛。
德聲遍滿于十方 聞叁昧名證大覺
聞解脫、聞成就、聞功德利益,這在佛法中都有具體的案例與施教,大家通過學習這部經典,對其應是有所認識的。
何況複能爲他說 不染著彼諸世界
當更廣顯妙思惟 若斯叁昧諸佛演
若知叁昧百由旬 爲求菩提詣彼聽
這是勸請有緣者于百由旬,乃至二百、叁百、多百由旬內,亦應往詣聽聞此般舟叁昧,如世尊在《無量壽經》中講,設滿大千充滿火,亦當過聞求此法[2]。何以故?因爲這樣的法難得難遇故,甯舍生命而欲得聞此法,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因爲生命一世可盡,而此法可以多劫饒益世間,乃至令此有情成就菩提,所以其利益不可思議。
于言教中莫辭倦 聞者功德不可量
隨喜、聽聞、讀誦、解說、親證,其利益都是不可思議的,所謂其利益,就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尊在整部經中都如是宣化。
若至于彼不得聞 尚獲若幹諸福聚
若單一聽聞,後無相續,此聞隨喜功德,以及求聞不聞功德,亦不可思議。
何況聞已思說者 唯當速求此叁昧
若能聞者,當善思維修持。世尊數數舉讀誦、思維修持、爲他人解說,以及親證這幾類例子,此處舉聞功德所得到的利益。
當念彼具梵德人 親近承事勿生厭
“具梵德人”,指具足宣化此教言者、令此教言能廣傳于世者。
誰比丘所有此經 即當詣彼修供養
我們前面讀到以賢護菩薩爲首的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八大士等,爲守護此經教,在世尊前立廣大誓願,于一佛、二佛,乃至盡未來一切佛際,皆宣化此經。爲什麼前面有四衆,而此處單提比丘呢?因爲比丘是四衆之首,提及比丘,其余叁者無不含攝。
“比丘所”是囑累說,這是世尊囑累教言的一個住世機製,也就是傳播、修持的一個機製。世尊取滅時,囑累諸比丘令正法住世,令像法住世,乃至令末法不滅迹于世間,令進趣佛法者、愛樂佛法者有經教可以實踐,乃至說有個皈依處,所以喝令比丘來垂機示現。此“喝令”,就是世尊令諸早已成就的大阿羅漢、諸大菩薩,乃至諸佛應機之身,于此世間現種種身,若勝身,若劣身,若凡夫身,若愚癡身,若罪惡身,乃至出家身、菩薩身,來隨機宣教,令有緣得聞經教、得以修持、得以成就。
從這一品的長行及偈頌中我們可以看到,世尊對般舟一法的聽聞、向往、隨喜者,予以莫大的加持與授記,以令此類有緣有情因聽聞而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隨喜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讀誦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思維、觀察、正行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令傳頌者、親證者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什麼如是說呢?若世尊不記我等,即沒有佛力的正面提攜與授記,往往我們對此處就沒有廣大究竟的思維透視力,可能在某一點、某一面上有一點感知,但不能觀察其究竟利益所在,或說其圓滿利益所在,或說其真實歸向所在。
我們現前諸位菩薩,在聽聞、思維、讀誦、爲他人解說“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這幾類因緣機製中,都是有所涉足的,或者都是有一些相似行持的,所以此處等于是世尊給我們大家作了一個利益的抉擇與授記,以使我們真正進趣菩提、圓滿未來。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