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P4

  ..续本文上一页得不退转,何以故?因为“念求善根”,以此因缘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后面世尊对比而说,“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此法则”者呢?

  世尊在经典中的这些说法,没有丝毫不如实语,世尊是诚实语者、真实语者、如实语者、不增减语者,若我们不疑虑地如是观察、守护,即是善根成熟者,我们就会在此安稳处得以利益。南传佛教的教言机制中常说:“长老啊,你所有的功德应给赐于我,应属于我有”,那诸佛的功德也应该属于我,你不敢要,那是你个人的事情。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说:“阿弥陀佛,你的功德属于我”,何以故?果地觉为因地心故,果地功德为因地随顺安住故。而你不敢,说这不是骄狂吗?其实这就是滴水还海,滴水还海之时,大海之功德就属于滴水,这没有什么迟疑之处。我们“南无”本身就是说诸佛的功德属于我等,而往往我们对此有排斥心、疑虑心、不相应心,所以诸佛世尊就以种种方便来导引我等拿诸佛的功德以运用,如何运用?心、佛、众生本无差别,差别在于众生边,非在佛边,也非在法边,更非在僧边,不在于成就边,在于迷失边,所以,我们但是觉悟、成就、随顺,即得诸佛大功德利益。若不如是审视、如是观察,我们的我慢、我执尚未除,我见尚未泯。

  贤护。汝今当观彼菩萨辈。闻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闻。亦当具足几大善根。若闻不闻。皆为已住不退转地。

  “至求已”,闻与不闻,皆得利益,这类教言在世尊的授记中是很多的。《善导大师全集》中告诉我们,见与不见,咸是佛恩,冥加显加,咸是佛德,读后人心就会很踏实,无所造作,远离对待,一时皈依。此处亦复如是,若欲闻未闻,皆具大善根,住不退转,而我们已闻此法、向往求证此法、读诵经典、传播此法,亦皆于不退转地得以安住。所以说般舟三昧摄八地事,这是如实说。

  许多人问我学佛、出家发的是什么愿?我基本主导的就一个愿望:愿诸有缘一生不退于菩提。实际就是净土的愿望罢了。世尊在净土经典中的所有授记都是说,得遇这样的法则,一生不退,如《阿弥陀经》中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在诸多经教中实是不可思议的,这真是大恩德的回施,真是大灌顶啊。

  毕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闻已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多人。闻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也。

  我们大家应当如是守护,如是向往此法,读诵受持,思维修习,广为他说,令诸有情得闻得知,得以思维,使此法炽然广流布于世间,令无量有情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有如来  号师子意人中天

  “人中天”,这个称呼在佛教中用得十分广泛,主要是为了顺应世尊出世之时的印度九十六种外道,这是对人中尊贵者的称呼,在中文中也有译成大天、大仙、天中天等。

  彼时有王为众首  亲往诣佛求三昧

  时大智王得闻已  欢喜遍满不可宣

  “欢喜遍满”,是佛教中一个佛法利益的名词,过去说“充盈之至”,描述十分有力、喜悦的状态。佛法中的每个修辞都是一个实际的标志,这里是指获得利益的安乐相与得力之相。

  以手持宝奉散之  供养人尊师子意

  内心思惟发是言  我今归依无上觉

  为诸世间作饶益  唯愿善说三摩提

  我们不断地看到三昧、三摩提、三摩地等名词。“三昧”含有因果二法,而这里但说果德之相,即“三摩提”,是诸三昧的真实成就与运用。

  时王兴建此业已  舍身还生于彼宫

  寻得值遇宝比丘  大德名闻满十方

  过去这些诸大善知识威名远播,实德利世,也就是说有真实的功德广利世间,犹如日轮除诸幽暗。因为这些大善知识的出世能令世间愚痴倒见有情得以安乐,得以走出愚痴与倒见,其名闻是实际不虚的,故说“名满十方”。

  彼闻比丘善说时  心生欢喜无称量

  即以胜妙众宝服  盖彼比丘为菩提

  复与数千众出家  供养承事彼比丘

  经历满于八千岁  为求如是三昧故

  梵德王因听闻般舟三昧教言,在宝比丘所欢喜踊跃,舍弃王位,法服出家,同时也有众多有情随其出家,为了证得这样的三昧,在此供养守护宝比丘。

  彼惟一说不再宣  闻受深妙如大海

  “彼惟一说不再宣”,这是提示我们诸位菩萨:此三昧教言甚深难闻,彼比丘不是因吝法而作这样的示现,实是因为此法难宣,此法难闻!

  尔时心智都无倦  求此如实胜寂禅

  世尊在其他教典中讲到“念佛乃甚深微妙禅”,此处讲“如实胜寂禅”。我们都知道,在佛法中有寂灭之乐的真实功德之守护,如诸阿罗汉“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为后有”,于有余、无余涅槃中取证如实,即证于实际理地,一时得寂灭之乐,也就是寂灭的真实功德,因寂灭取证故,厌倦世间,无意运用悲心。而在此般舟三昧,或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修持的功德内涵中,实是有大悲利世,令得闻众生、有缘众生,乃至读诵、解说、向往、随喜此三昧的众生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此处说“如实胜寂禅”,也就是远胜于声闻乘自利的功德,此是真实语。若不能如是审视观察,我们对般舟一法的甚深广大利益还是很难透视的。在此希望大家能够真实地善自观察、善自对比。

  彼辈如是修行已  值遇诸佛大威雄

  具满六万有八千  其间亦闻此三昧

  因闻此法之因缘,能得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而在这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前,亦闻此法。

  余世供养复承事  六万八千亿世尊

  所闻深妙悉随喜  斯由师子如来故

  乃至得值六万八千亿世尊闻此甚深经教,这皆是因最初在师子意如来世尊所闻此广大甚深教言而生起的功德之延续。而我们现前大众中未来的业迹如何呢?或说功德相如何呢?这实际是间接地授给大家的一个记,所谓“记”,是欲令我等于此法的功德与利益生起决定解、决定随顺。

  彼王如是具修行  终得成佛号坚勇

  教化众生无量数  所在生死皆远尘

  从王出家数千众  亦同得佛名坚勇

  彼王及随同出家的千人皆因此三昧而成得十号具足之佛。

  德声遍满于十方  闻三昧名证大觉

  闻解脱、闻成就、闻功德利益,这在佛法中都有具体的案例与施教,大家通过学习这部经典,对其应是有所认识的。

  何况复能为他说  不染著彼诸世界

  当更广显妙思惟  若斯三昧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  为求菩提诣彼听

  这是劝请有缘者于百由旬,乃至二百、三百、多百由旬内,亦应往诣听闻此般舟三昧,如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讲,设满大千充满火,亦当过闻求此法[2]。何以故?因为这样的法难得难遇故,宁舍生命而欲得闻此法,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因为生命一世可尽,而此法可以多劫饶益世间,乃至令此有情成就菩提,所以其利益不可思议。

  于言教中莫辞倦  闻者功德不可量

  随喜、听闻、读诵、解说、亲证,其利益都是不可思议的,所谓其利益,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在整部经中都如是宣化。

  若至于彼不得闻  尚获若干诸福聚

  若单一听闻,后无相续,此闻随喜功德,以及求闻不闻功德,亦不可思议。

  何况闻已思说者  唯当速求此三昧

  若能闻者,当善思维修持。世尊数数举读诵、思维修持、为他人解说,以及亲证这几类例子,此处举闻功德所得到的利益。

  当念彼具梵德人  亲近承事勿生厌

  “具梵德人”,指具足宣化此教言者、令此教言能广传于世者。

  谁比丘所有此经  即当诣彼修供养

  我们前面读到以贤护菩萨为首的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八大士等,为守护此经教,在世尊前立广大誓愿,于一佛、二佛,乃至尽未来一切佛际,皆宣化此经。为什么前面有四众,而此处单提比丘呢?因为比丘是四众之首,提及比丘,其余三者无不含摄。

  “比丘所”是嘱累说,这是世尊嘱累教言的一个住世机制,也就是传播、修持的一个机制。世尊取灭时,嘱累诸比丘令正法住世,令像法住世,乃至令末法不灭迹于世间,令进趣佛法者、爱乐佛法者有经教可以实践,乃至说有个皈依处,所以喝令比丘来垂机示现。此“喝令”,就是世尊令诸早已成就的大阿罗汉、诸大菩萨,乃至诸佛应机之身,于此世间现种种身,若胜身,若劣身,若凡夫身,若愚痴身,若罪恶身,乃至出家身、菩萨身,来随机宣教,令有缘得闻经教、得以修持、得以成就。

  从这一品的长行及偈颂中我们可以看到,世尊对般舟一法的听闻、向往、随喜者,予以莫大的加持与授记,以令此类有缘有情因听闻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随喜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读诵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思维、观察、正行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令传颂者、亲证者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如是说呢?若世尊不记我等,即没有佛力的正面提携与授记,往往我们对此处就没有广大究竟的思维透视力,可能在某一点、某一面上有一点感知,但不能观察其究竟利益所在,或说其圆满利益所在,或说其真实归向所在。

  我们现前诸位菩萨,在听闻、思维、读诵、为他人解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几类因缘机制中,都是有所涉足的,或者都是有一些相似行持的,所以此处等于是世尊给我们大家作了一个利益的抉择与授记,以使我们真正进趣菩提、圆满未来。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