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P3

  ..续本文上一页赞叹、随喜、为他广说都是要得的,但这个功利心是要不得的,骄慢心是要不得的,实际上急于功利都是骄慢、嫉妒折射出来的一些心理状态罢了,这样是不能证此三昧的。

  至此,我们对这个王者的故事看得很清楚了:因听闻随喜,然后转生作王,然后出家,但因随喜功德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例说,以令我等来广泛读诵、思维、传播、实践此法则。

  贤护。以此义故。诸菩萨等。闻是三昧。谁不随喜。谁不读诵。谁不受持。谁不修习。谁不广说。

  这是来提示我们提示,这样的利益谁不随喜呢?谁不读诵呢?谁不受持?谁不修习?谁不广说?是智还是愚啊?以此设问来激励我们正面审观此法则。

  何以故。贤护。以彼菩萨闻是三昧。即得成就助道法等。速疾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若人正信净心。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三昧。

  世尊把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首要条件放到此三昧上,何以故呢?若向往此三昧,能得见无量无边诸佛;若随喜此三昧,能见无量无边诸佛;若能读诵,能为他人说,能亲证,亦能见无量无边十方诸佛,于是能见佛闻法,能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通过文字的导引,我们可知此法则的猛利与真实是究竟不可思议的。

  菩萨若闻百由旬内。有此甚深三昧经者。

  现在我们手中都拿着这部经典,不知道大家对它有什么感触?是当成无上的珍宝,还是就当成一般的书籍?希望大家学习之后,最好能一人带一本,最好又能经常读诵、实践这个法则,或者至少常思维及与人交流。如此珍宝一样的法本,难得、难见、难闻啊,若过去世我们已经得见过、运用过,此生就可能是具足善巧的菩萨了,若不然,可能过去世真是没有遇到过的。

  菩萨即应躬自往诣。听是经典。

  我们在一个道场学习一个经教,看似很简单,实际大家背后是要有很成熟的福德因缘才能坚持学下去的。也可能有人说这没什么,自己下去也经常读的,但是不尽然啊,有时候看着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其背后因缘是不简单的。对此经典的学习,实际是感动天地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若不信,我们可以不断地去读诵此经典,其利益都是不可思议的,或者与人宣化,或者亲自去实践,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与威德,此善根机制真如佛在前面所宣化的一样,是难以称量的,是究竟于菩提的。

  闻已。即应读诵受持。修习思惟。为他广说。

  我们一个月的学习时间很快就要圆满了,诸位善知识应该如何面对这个法则呢?在此祈祷祝福大家能如世尊教言所说,来如实地读诵、思维、爱乐这个法则,乃至为他人广泛宣说,于周边有缘广泛回施此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助道法的机制,当然我们不是搞什么宣传,而是如实地宣化此殊胜功德不可思议,令世间有情善根成熟。若诸位菩萨遇到此法则而不传播、不守护、不爱乐,那实在是可惜啊。

  贤护。且置百由旬内当往听受。又彼菩萨。若闻二百由旬。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内。有是三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菩萨即应躬往听受习诵受持。

  这是世尊的要求。百由旬、千由旬,对过去人还是不容易的,现在是地球村了,很方便。

  何以故。贤护。以是菩萨清净信心。为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萨不应起懈怠心。生懒惰心。起散乱心。当更发精进心。发猛利心。应当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乃至但得闻是三昧。何况读诵受持思惟解说。

  千由旬有多远?八万里。“坐地日行八万里”,即绕地球一圈就是八万里,那么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应该听闻,这实是应该的。世尊在此教典中已解释得十分清晰了,说菩萨摩诃萨要善闻法,因为此法能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论是随喜、或读诵、思维、修习、为他人解说,以此善根故,能得见无量诸佛,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此法功德不可思议。现在我们这里有些菩萨从国内很远的地方来听闻,能善始善终,实在是难思议的善根啊,不要小视自己的因缘,有时候轻毁自身也是有过患的,但也不要因自己的善根而轻慢。

  何以故。贤护。以是三昧。能摄一切助道法故。复次贤护。是中若有菩萨。以纯净心。为求菩提。应当往诣千由旬所。为听如是三昧法时。菩萨应当承事供养彼说法师。一切众具。悉皆奉上。

  法缘有两种,一种如散宝供养、主动供养、心智爱乐供养,它会生起猛利的成熟因缘;二是被迫的、应酬性的,这样就会闻若未闻,见若未见,浪费因缘。有时我们对此不是太清晰,怕是到宝山而空手归啊,因此还是希望大家对这个法则真正生起尊重、爱乐与守护,其实为了这个法,舍弃生命也真是值得的。但是现在大家有多少尊重与随喜心呢?我也不知道,但起码结一个耳闻的因缘,也是不可思议。

  此处的供养,不是讲钱多少,不是讲物质多少,但是随喜,但是随份。随喜,就如滴水还海,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说:“只要我听闻了,也不可思议”,而于此法不生随喜心、求授心、读诵、广为人说,乃至渴望证得此三昧之心,虽然终归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了一个增上缘,但是有因缘熟与不熟的问题了。而此处,世尊实在是鼓励大家于此法生起胜缘,以纯熟其机制,而不是说虽听闻此法了而若见不见,若闻不闻,乃至说行于他法,或者行于别道。

  “悉皆奉上”,主要是指回到其功德藏中。我们每个人应从自心中来审视:自己对法则的向往有没有?若没有这个心念和愿望,那就虽有缘而实似无缘,虽已闻而似未闻。如果对此不相信,可能我们自己就有疏忽的东西,几年以后就会有很清晰的差异,我们看变化就会知道了。这一品彻头彻尾讲的就是随喜,世尊在此也是来提醒大家,还是希望大家缘这个法,最少随喜,而心中没有其他不相应的东西。

  常当随逐法师而行。或时一年。或复二年。或十二十。或经百年。乃至尽寿。随逐法师。不得舍离。乃至但求闻是三昧。何况能得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解释。如是菩萨随法师时。当舍自心诸所为事。常当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谨心承事。不得违教。起尊敬心。及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事。

  这实在是假于师以完成自身功德,我们圆满地守护着自己纯净的发心,实际就是成就了自己的发心,成就了自己的圆满。往往我们不知道外缘具或不具,自心若具,就可照见外缘所具,所以,正报圆满,依报何以不圆满呢?正报不圆满,依报何以得圆满呢?实际这是鼓励我们的发心、纯熟我们的发心的一个根本善巧,或说是助缘善巧。

  于法师所。发善知识想。乃至当起如诸佛心。

  这也是教导我们应如何思维。视师如佛,这实在是学佛的一个重要起步,汉地经典中很少有这样提的,但《般舟经》中提的很肯定,如何得以速成三昧?就要视师如佛。其实,视师如佛即是自心如佛,如此而已,所谓“心作佛时,心是佛”、“心作圆满,得见圆满”啊,因心不自见,心不自知,心无相无所故,那我们心作佛时,心即是佛,这实在是修行方便,助缘方便。

  贤护。彼菩萨于是法师阿阇梨所。能生如是敬爱心已。若当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乃至听闻是三昧者。终无是事。惟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业时已熟。定堕恶道。业不净耳。

  若谤此经典,会表现出没有机会读诵此经,或不能听闻接触此经的业果报应。诽谤这样的经,实际就是对这样的法则丢失机会,受恶报是没有什么可言说的,我们自己可以审视,就如佛在《观佛三昧海经》中告阿难说,末世之中,汝等当教持此念佛三昧者密护三业,莫作增上慢,若作增上慢,犹如狂象入于莲池,坏人善根,入魔眷属,念佛亦失甘露味[1]。假如我们谤这样的甚深经典,异果一熟,果报肯定是很苦的。你说世尊把谤经典说得这么恐怖干什么?实际不是,就是一个因果相罢了,大恶者就有大苦报,大善者就有大善报,究竟清净者自有成就菩提的果报,诸法因缘生罢了。

  复次贤护。假彼菩萨。或欲须离彼法师者。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何以故。贤护。以是法师宣讲因缘。令斯经典。久住不没。

  我们都知道,三藏十二部中最早没掉的两部经典,一是《楞严经》,一是《般舟经》,何以没呢?多诸诋毁故。渐渐无人行持了,大家就会诋毁此经典,说经典不真,比如说九十天不睡觉而经行,怎么可能呢?因为现在行法人多了,大家慢慢地就会感到没什么可能不可能的,只有如法不如法,但在早期,这样的诽谤还是很多、很猛利的,这时我一般都跟对方说,若是评价个人的过失,我们可以忏悔,个人的不当之处,应该调整,但是对经典、教法,不可轻易毁谤,我们可以不懂、不知它,但最好不要轻易评价它,应先看一看,读一读,观察观察。

  复次。贤护。若有菩萨为是三昧。尚当应往千由旬处。况复随近城都国邑聚落空处。或山野中。而当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也。

  我们现前大众若是随顺这样的教言来读诵,来思维,来为他人演说,乃至来观察此法则,实是不可思议的善根与福德因缘。比如我现在坐在这个位置上给大家读诵,我也绝不敢轻慢自己的因缘,当然也不敢轻慢现前大众中任何人的因缘。你说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听闻、不乐于此法则,应怎么对待呢?也一样地尊重,只是此人善根未熟,法缘不具,有点可惜罢了。

  复次。贤护。我今语汝。若有菩萨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得闻是三昧。而彼菩萨。虽复不得闻是三昧。于是法中。念求善根。当发精进。莫即懈惰。汝应当知。如是之人。则为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

  世尊说若有菩萨向往此三昧,千里而来,虽未能闻得此三昧教言,亦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