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
“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个译法是顺应我们中国人语言结构的,过去也有译成“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某某佛世尊”,这是倒装句式。
贤护。时此世界阎浮提中。人民炽盛。多饶财宝。丰乐安稳。甚可爱乐。贤护。尔时此阎浮提。其地宏广。具足一万八千由旬。其间城都聚落。乃有一万八千。一切皆以七宝所成。其城纵广十二由旬。于诸城内城外。皆有九十亿民家。
“一切皆以七宝所成”,佛教中常常提及七宝,用七宝组成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心智很难去思维,没有这个概念啊,我们现在最好的城市都离不开水泥、钢筋、砖石瓦块之类,不论再怎么打磨,也还是砖石之类。
“九十亿民家”,在印度,对“亿”有百万说、千万说,也有万万说,此处作何说?不得而知。
贤护。尔时大城名曰贤作。城中居民。有六十亿。彼城即是师子意如来现生处也。贤护。尔时师子意如来。初会说法。有九十亿人证阿罗汉果。过七日已。于第二会。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第二会。第三会中。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三会已。复有九十亿人。咸从他方而来大集。悉是清净诸菩萨众。自后彼佛。恒有无量阿僧祇诸声闻众。贤护。尔时人民行十善业。如彼未来弥勒佛世。
弥勒世尊于释迦牟尼佛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到我们这个阎浮提,实现八相成道,彼时人寿八万四千岁,自然行于十善。我们现在说五戒、十善,大家多有畏惧,许多人说:“哎呀,五戒我持不了,就持一戒吧”,有的说能持两条、三条,那就是一份、少份优婆塞、优婆夷,即使满份持五戒的愿望都没有,更不要说行持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机制,大家如实地审观。
教诸众生。具足成就十种业行。尔时人寿八万四千。如弥勒时。人寿无异。
因为弥勒世尊离我们现在最近。现在,释迦佛已取灭两千多岁,弥勒世尊要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能降世,我们生在二世尊之间,前后佛际皆不得见,而只能受于释迦佛世尊之遗教,依遗教而行持。
贤护。时彼大城有转轮王。名曰胜游。如法治世。具足七宝。所谓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长者宝。主兵宝。是为七宝。
轮王出世多于七宝水生,即降世之时就有七宝,此七种功德自然在其周边显现,这是轮王之相,如我们知道的善财童子,他一出生,家里所有的空房自然七宝涌满。因善缘炽盛故,所以七宝水生;若恶报成熟,自己的家庭就会衰败。
满足千子。
这也是轮王特定之相。我们人类中有十子就非常稀少,百子几乎没有,而轮王因威德故,千子具足。如阿弥陀佛为轮王之时,亦具足千子,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类都在其千子之内,其中观音、势至是其第一、二子。阿弥陀佛以轮王身发愿而后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有因地大势力,其千子亦因地发愿,后来成为千佛或菩萨之类。千子虽皆发愿,但皆是舍离娑婆五浊世界,所以梵志释迦牟尼就发五百大愿来摄化千佛所摒舍之世界,故释迦佛一旦于浊世应世,诸佛或诸大菩萨就各离自己的净土来助释迦佛弘化之作业,作为其眷属来随顺、广传此教化。
因为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甚为浑浊,为诸佛所摒弃,就象我们舍弃垃圾一样,诸佛也舍弃而不回顾此世界了,释迦佛就如垃圾回收站的站长一样来回收我们这个业缘,为什么他可以化腐朽为珍宝?立五百重誓故,回入此被摒弃之娑婆。我们读读《悲华经》就知道了,但往往我们不自知啊,自诩,自慢,于极苦之中以苦为乐,以苦还作增上慢守护,相互侵害,这是十分让人惭愧、遗憾的事情。
身相端严。成就威雄。降伏怨敌。彼王所统。尽世界边。不用刀兵。亦无威迫。无所税敛。众具自然。
轮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时,一切自然所成;银轮王时,部队一建立起来就行了;铜轮王率兵于天下周游之时,即得征服天下;而铁轮王时,是要苦战的。
时胜游王。诣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所。顶礼尊足。然后退坐。尔时师子意如来。知胜游王渴仰心已。即为广宣现前三昧。
“现前三昧”,即我们所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此是简称。
时彼王既闻如是三昧。深自庆幸。发随喜心。
我们在这一个月的学习时间里,不知大家对闻说此三昧生起过庆幸心智没有?实是应该庆幸的。
以一把宝奉散佛上。
奉上是比较古老的一种供养方式,有两种奉上,一是手对手地让对方触到、接受,再一就是撒掉即是,以此作为对此法、此因缘的供养,这是不求回馈的供养,也不告知对方,只是供养就行了,这样很容易助随喜,所谓随喜,就是不求于回馈,如此善根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这个时代中,这种随喜型的奉佛供养就比较少了,大家一般说的都是:张某某、陈某某奉献多少钞票,有什么意愿,比如家里有病人想治愈,或想发财,或想建公司等等,要佛菩萨圣者加持。我们能否如法地供养呢?这里经典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但现在人对此提示的认知往往不够,何以故呢?有实践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或者说不求回馈的心智往往已经没有了,于是我们拿出来什么,就需要有回馈的东西。这对凡夫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只能结一个缘,这个缘不会广大,不会深刻,不是胜缘,你若结一个清净的、无索取的因缘,那是胜缘,能迅速得以功德与利益。你说那不是更贪吗?不是,而是其功德相如是,真实利益在于此。
彼王缘此随喜善根。命终之后。还生阎浮。为彼王子。名曰梵德。复绍王位。如法治化。彼佛灭后。于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宝。聪明精进。常为四众。宣扬广说如是经典。
“如是经典”,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般舟三昧经》这样的教典。
贤护。尔时彼梵德王。于比丘所闻三昧已。
因前世于佛前刹那间的散宝供养、随喜因缘,此处转生为梵德王,还闻得此三昧。
得深净信。起随喜心。持上妙衣。价直百千。覆比丘上。
前处是供养世尊,此处是覆妙衣供养比丘。覆衣供养在南传相对比较普遍,而我们汉地人对衣钵供养的概念不是太清晰。印度的衣价甚高,有的衣价值连城,这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说一件衣价值连城,多是感觉不可思议,从古到今似乎很少听闻到这样的说法,虽有金缕衣、银缕衣,但说价值连城还是很难思议的,而在印度,一件衣价值连城是经常会出现的,可能是民俗因缘。
贤护。又梵德王。从比丘所闻三昧已。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爱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是时亦有百千人众。成就信心。即随彼王。法服出家。亦为如是三昧经故。
梵德王因闻三昧功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爱乐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须发,披服袈裟,乃至亦有百千众如是随顺彼王法服出家,皆是为此三昧经故。
时彼梵德比丘。与彼百千诸比丘众。经八千岁。供养承事。彼宝比丘。无有疲倦。终不能得如是三昧。
这段文字的含义很清晰,梵德比丘因过去世供养佛得闻并随喜此法,后转生为王子,又在宝比丘所闻此教典,于是发无上心,舍家出家,八千岁承事宝比丘无有懈倦,但终不能得如是三昧,“得”者,是亲证之意。
惟除一闻。
也就是说只能听闻这一三昧,而没有实践、成就的机制。
闻已随喜。具以四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初随喜。如是广行。然后梵德比丘。及百千众。缘此善根。
“缘此善根”,即随喜善根,只能闻此教言,未有行,未有证,但多生随喜回向于无上菩提。
寻得值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
虽未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因随喜故,而得此福德因缘。
凡所生处。常得为众。颁宣广说如是三昧。
依随喜善根成熟故,得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乃至处处之中为众师导,宣化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功德。
彼王比丘。因彼善根。复更值遇六万八千亿数诸佛。如是次第种诸善根。得此三昧。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现在对法则稍有涉足就急于功利,这是要不得的。由于在此法的求授、实践,读诵、为他人解说中,乃至证得此三昧中,功德是一如的,乃至随喜守护,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向往三昧的实践,对此三昧法则应行,应随喜,但是不可急于功利,不可急逼自己,有时急会产生违缘、不相应,而随喜是十分重要的。
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寻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证三昧而得多闻,因多闻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的文字中多提到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则能多闻,何以故?能见十方诸佛故,能见佛闻法故,所以证此三昧必然多闻,多闻必然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诚实言。
号曰坚固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彼百千诸比丘众。得此三昧。亦能成就助道法故。皆已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曰坚勇如来。应供。等正觉。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德比丘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其出家的千比丘亦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依此成就因缘,“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唤醒更多有情住于无上菩提法则之中。
贤护。彼但耳闻。尚获如是。何况菩萨闻受三昧。读诵忆持。为他广说。复勤思行而不得也。
“勤思行”,而不是急于功利。在行法过程中,勤行、…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