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護。我念往昔過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師子意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于世。
“師子意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個譯法是順應我們中國人語言結構的,過去也有譯成“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某某佛世尊”,這是倒裝句式。
賢護。時此世界閻浮提中。人民熾盛。多饒財寶。豐樂安穩。甚可愛樂。賢護。爾時此閻浮提。其地宏廣。具足一萬八千由旬。其間城都聚落。乃有一萬八千。一切皆以七寶所成。其城縱廣十二由旬。于諸城內城外。皆有九十億民家。
“一切皆以七寶所成”,佛教中常常提及七寶,用七寶組成的城市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的心智很難去思維,沒有這個概念啊,我們現在最好的城市都離不開水泥、鋼筋、磚石瓦塊之類,不論再怎麼打磨,也還是磚石之類。
“九十億民家”,在印度,對“億”有百萬說、千萬說,也有萬萬說,此處作何說?不得而知。
賢護。爾時大城名曰賢作。城中居民。有六十億。彼城即是師子意如來現生處也。賢護。爾時師子意如來。初會說法。有九十億人證阿羅漢果。過七日已。于第二會。複有九十億人得阿羅漢果。過第二會。第叁會中。複有九十億人得阿羅漢果。過叁會已。複有九十億人。鹹從他方而來大集。悉是清淨諸菩薩衆。自後彼佛。恒有無量阿僧祇諸聲聞衆。賢護。爾時人民行十善業。如彼未來彌勒佛世。
彌勒世尊于釋迦牟尼佛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下生到我們這個閻浮提,實現八相成道,彼時人壽八萬四千歲,自然行于十善。我們現在說五戒、十善,大家多有畏懼,許多人說:“哎呀,五戒我持不了,就持一戒吧”,有的說能持兩條、叁條,那就是一份、少份優婆塞、優婆夷,即使滿份持五戒的願望都沒有,更不要說行持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機製,大家如實地審觀。
教諸衆生。具足成就十種業行。爾時人壽八萬四千。如彌勒時。人壽無異。
因爲彌勒世尊離我們現在最近。現在,釋迦佛已取滅兩千多歲,彌勒世尊要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能降世,我們生在二世尊之間,前後佛際皆不得見,而只能受于釋迦佛世尊之遺教,依遺教而行持。
賢護。時彼大城有轉輪王。名曰勝遊。如法治世。具足七寶。所謂金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長者寶。主兵寶。是爲七寶。
輪王出世多于七寶水生,即降世之時就有七寶,此七種功德自然在其周邊顯現,這是輪王之相,如我們知道的善財童子,他一出生,家裏所有的空房自然七寶湧滿。因善緣熾盛故,所以七寶水生;若惡報成熟,自己的家庭就會衰敗。
滿足千子。
這也是輪王特定之相。我們人類中有十子就非常稀少,百子幾乎沒有,而輪王因威德故,千子具足。如阿彌陀佛爲輪王之時,亦具足千子,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之類都在其千子之內,其中觀音、勢至是其第一、二子。阿彌陀佛以輪王身發願而後成佛,所以阿彌陀佛有因地大勢力,其千子亦因地發願,後來成爲千佛或菩薩之類。千子雖皆發願,但皆是舍離娑婆五濁世界,所以梵志釋迦牟尼就發五百大願來攝化千佛所摒舍之世界,故釋迦佛一旦于濁世應世,諸佛或諸大菩薩就各離自己的淨土來助釋迦佛弘化之作業,作爲其眷屬來隨順、廣傳此教化。
因爲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甚爲渾濁,爲諸佛所摒棄,就象我們舍棄垃圾一樣,諸佛也舍棄而不回顧此世界了,釋迦佛就如垃圾回收站的站長一樣來回收我們這個業緣,爲什麼他可以化腐朽爲珍寶?立五百重誓故,回入此被摒棄之娑婆。我們讀讀《悲華經》就知道了,但往往我們不自知啊,自诩,自慢,于極苦之中以苦爲樂,以苦還作增上慢守護,相互侵害,這是十分讓人慚愧、遺憾的事情。
身相端嚴。成就威雄。降伏怨敵。彼王所統。盡世界邊。不用刀兵。亦無威迫。無所稅斂。衆具自然。
輪王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時,一切自然所成;銀輪王時,部隊一建立起來就行了;銅輪王率兵于天下周遊之時,即得征服天下;而鐵輪王時,是要苦戰的。
時勝遊王。詣師子意如來應供等正覺所。頂禮尊足。然後退坐。爾時師子意如來。知勝遊王渴仰心已。即爲廣宣現前叁昧。
“現前叁昧”,即我們所說“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此是簡稱。
時彼王既聞如是叁昧。深自慶幸。發隨喜心。
我們在這一個月的學習時間裏,不知大家對聞說此叁昧生起過慶幸心智沒有?實是應該慶幸的。
以一把寶奉散佛上。
奉上是比較古老的一種供養方式,有兩種奉上,一是手對手地讓對方觸到、接受,再一就是撒掉即是,以此作爲對此法、此因緣的供養,這是不求回饋的供養,也不告知對方,只是供養就行了,這樣很容易助隨喜,所謂隨喜,就是不求于回饋,如此善根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這個時代中,這種隨喜型的奉佛供養就比較少了,大家一般說的都是:張某某、陳某某奉獻多少鈔票,有什麼意願,比如家裏有病人想治愈,或想發財,或想建公司等等,要佛菩薩聖者加持。我們能否如法地供養呢?這裏經典給我們作了一個提示。但現在人對此提示的認知往往不夠,何以故呢?有實踐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或者說不求回饋的心智往往已經沒有了,于是我們拿出來什麼,就需要有回饋的東西。這對凡夫來說是有意義的,但只能結一個緣,這個緣不會廣大,不會深刻,不是勝緣,你若結一個清淨的、無索取的因緣,那是勝緣,能迅速得以功德與利益。你說那不是更貪嗎?不是,而是其功德相如是,真實利益在于此。
彼王緣此隨喜善根。命終之後。還生閻浮。爲彼王子。名曰梵德。複紹王位。如法治化。彼佛滅後。于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寶。聰明精進。常爲四衆。宣揚廣說如是經典。
“如是經典”,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般舟叁昧經》這樣的教典。
賢護。爾時彼梵德王。于比丘所聞叁昧已。
因前世于佛前刹那間的散寶供養、隨喜因緣,此處轉生爲梵德王,還聞得此叁昧。
得深淨信。起隨喜心。持上妙衣。價直百千。覆比丘上。
前處是供養世尊,此處是覆妙衣供養比丘。覆衣供養在南傳相對比較普遍,而我們漢地人對衣缽供養的概念不是太清晰。印度的衣價甚高,有的衣價值連城,這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如果說一件衣價值連城,多是感覺不可思議,從古到今似乎很少聽聞到這樣的說法,雖有金縷衣、銀縷衣,但說價值連城還是很難思議的,而在印度,一件衣價值連城是經常會出現的,可能是民俗因緣。
賢護。又梵德王。從比丘所聞叁昧已。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愛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須發。披服袈裟。是時亦有百千人衆。成就信心。即隨彼王。法服出家。亦爲如是叁昧經故。
梵德王因聞叁昧功德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愛樂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須發,披服袈裟,乃至亦有百千衆如是隨順彼王法服出家,皆是爲此叁昧經故。
時彼梵德比丘。與彼百千諸比丘衆。經八千歲。供養承事。彼寶比丘。無有疲倦。終不能得如是叁昧。
這段文字的含義很清晰,梵德比丘因過去世供養佛得聞並隨喜此法,後轉生爲王子,又在寶比丘所聞此教典,于是發無上心,舍家出家,八千歲承事寶比丘無有懈倦,但終不能得如是叁昧,“得”者,是親證之意。
惟除一聞。
也就是說只能聽聞這一叁昧,而沒有實踐、成就的機製。
聞已隨喜。具以四種隨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初隨喜。如是廣行。然後梵德比丘。及百千衆。緣此善根。
“緣此善根”,即隨喜善根,只能聞此教言,未有行,未有證,但多生隨喜回向于無上菩提。
尋得值遇六萬八千諸佛世尊。
雖未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因隨喜故,而得此福德因緣。
凡所生處。常得爲衆。頒宣廣說如是叁昧。
依隨喜善根成熟故,得遇六萬八千諸佛世尊,乃至處處之中爲衆師導,宣化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功德。
彼王比丘。因彼善根。複更值遇六萬八千億數諸佛。如是次第種諸善根。得此叁昧。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現在對法則稍有涉足就急于功利,這是要不得的。由于在此法的求授、實踐,讀誦、爲他人解說中,乃至證得此叁昧中,功德是一如的,乃至隨喜守護,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向往叁昧的實踐,對此叁昧法則應行,應隨喜,但是不可急于功利,不可急逼自己,有時急會産生違緣、不相應,而隨喜是十分重要的。
具足圓滿助菩提法已。尋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因證叁昧而得多聞,因多聞故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前面的文字中多提到親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則能多聞,何以故?能見十方諸佛故,能見佛聞法故,所以證此叁昧必然多聞,多聞必然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能疾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誠實言。
號曰堅固精進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彼百千諸比丘衆。得此叁昧。亦能成就助道法故。皆已成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名曰堅勇如來。應供。等正覺。複令無量百千衆生。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梵德比丘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隨其出家的千比丘亦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依此成就因緣,“複令無量百千衆生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喚醒更多有情住于無上菩提法則之中。
賢護。彼但耳聞。尚獲如是。何況菩薩聞受叁昧。讀誦憶持。爲他廣說。複勤思行而不得也。
“勤思行”,而不是急于功利。在行法過程中,勤行、…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