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P3

  ..續本文上一頁贊歎、隨喜、爲他廣說都是要得的,但這個功利心是要不得的,驕慢心是要不得的,實際上急于功利都是驕慢、嫉妒折射出來的一些心理狀態罷了,這樣是不能證此叁昧的。

  至此,我們對這個王者的故事看得很清楚了:因聽聞隨喜,然後轉生作王,然後出家,但因隨喜功德而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例說,以令我等來廣泛讀誦、思維、傳播、實踐此法則。

  賢護。以此義故。諸菩薩等。聞是叁昧。誰不隨喜。誰不讀誦。誰不受持。誰不修習。誰不廣說。

  這是來提示我們提示,這樣的利益誰不隨喜呢?誰不讀誦呢?誰不受持?誰不修習?誰不廣說?是智還是愚啊?以此設問來激勵我們正面審觀此法則。

  何以故。賢護。以彼菩薩聞是叁昧。即得成就助道法等。速疾成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賢護。以是因緣。吾今語汝。若人正信淨心。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叁昧。

  世尊把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首要條件放到此叁昧上,何以故呢?若向往此叁昧,能得見無量無邊諸佛;若隨喜此叁昧,能見無量無邊諸佛;若能讀誦,能爲他人說,能親證,亦能見無量無邊十方諸佛,于是能見佛聞法,能速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通過文字的導引,我們可知此法則的猛利與真實是究竟不可思議的。

  菩薩若聞百由旬內。有此甚深叁昧經者。

  現在我們手中都拿著這部經典,不知道大家對它有什麼感觸?是當成無上的珍寶,還是就當成一般的書籍?希望大家學習之後,最好能一人帶一本,最好又能經常讀誦、實踐這個法則,或者至少常思維及與人交流。如此珍寶一樣的法本,難得、難見、難聞啊,若過去世我們已經得見過、運用過,此生就可能是具足善巧的菩薩了,若不然,可能過去世真是沒有遇到過的。

  菩薩即應躬自往詣。聽是經典。

  我們在一個道場學習一個經教,看似很簡單,實際大家背後是要有很成熟的福德因緣才能堅持學下去的。也可能有人說這沒什麼,自己下去也經常讀的,但是不盡然啊,有時候看著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其背後因緣是不簡單的。對此經典的學習,實際是感動天地的,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若不信,我們可以不斷地去讀誦此經典,其利益都是不可思議的,或者與人宣化,或者親自去實踐,都有不可思議的利益與威德,此善根機製真如佛在前面所宣化的一樣,是難以稱量的,是究竟于菩提的。

  聞已。即應讀誦受持。修習思惟。爲他廣說。

  我們一個月的學習時間很快就要圓滿了,諸位善知識應該如何面對這個法則呢?在此祈禱祝福大家能如世尊教言所說,來如實地讀誦、思維、愛樂這個法則,乃至爲他人廣泛宣說,于周邊有緣廣泛回施此速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助道法的機製,當然我們不是搞什麼宣傳,而是如實地宣化此殊勝功德不可思議,令世間有情善根成熟。若諸位菩薩遇到此法則而不傳播、不守護、不愛樂,那實在是可惜啊。

  賢護。且置百由旬內當往聽受。又彼菩薩。若聞二百由旬。叁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內。有是叁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菩薩即應躬往聽受習誦受持。

  這是世尊的要求。百由旬、千由旬,對過去人還是不容易的,現在是地球村了,很方便。

  何以故。賢護。以是菩薩清淨信心。爲求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薩不應起懈怠心。生懶惰心。起散亂心。當更發精進心。發猛利心。應當爲是叁昧。速至千由旬所。乃至但得聞是叁昧。何況讀誦受持思惟解說。

  千由旬有多遠?八萬裏。“坐地日行八萬裏”,即繞地球一圈就是八萬裏,那麼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都應該聽聞,這實是應該的。世尊在此教典中已解釋得十分清晰了,說菩薩摩诃薩要善聞法,因爲此法能速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論是隨喜、或讀誦、思維、修習、爲他人解說,以此善根故,能得見無量諸佛,疾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此法功德不可思議。現在我們這裏有些菩薩從國內很遠的地方來聽聞,能善始善終,實在是難思議的善根啊,不要小視自己的因緣,有時候輕毀自身也是有過患的,但也不要因自己的善根而輕慢。

  何以故。賢護。以是叁昧。能攝一切助道法故。複次賢護。是中若有菩薩。以純淨心。爲求菩提。應當往詣千由旬所。爲聽如是叁昧法時。菩薩應當承事供養彼說法師。一切衆具。悉皆奉上。

  法緣有兩種,一種如散寶供養、主動供養、心智愛樂供養,它會生起猛利的成熟因緣;二是被迫的、應酬性的,這樣就會聞若未聞,見若未見,浪費因緣。有時我們對此不是太清晰,怕是到寶山而空手歸啊,因此還是希望大家對這個法則真正生起尊重、愛樂與守護,其實爲了這個法,舍棄生命也真是值得的。但是現在大家有多少尊重與隨喜心呢?我也不知道,但起碼結一個耳聞的因緣,也是不可思議。

  此處的供養,不是講錢多少,不是講物質多少,但是隨喜,但是隨份。隨喜,就如滴水還海,其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你說:“只要我聽聞了,也不可思議”,而于此法不生隨喜心、求授心、讀誦、廣爲人說,乃至渴望證得此叁昧之心,雖然終歸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作了一個增上緣,但是有因緣熟與不熟的問題了。而此處,世尊實在是鼓勵大家于此法生起勝緣,以純熟其機製,而不是說雖聽聞此法了而若見不見,若聞不聞,乃至說行于他法,或者行于別道。

  “悉皆奉上”,主要是指回到其功德藏中。我們每個人應從自心中來審視:自己對法則的向往有沒有?若沒有這個心念和願望,那就雖有緣而實似無緣,雖已聞而似未聞。如果對此不相信,可能我們自己就有疏忽的東西,幾年以後就會有很清晰的差異,我們看變化就會知道了。這一品徹頭徹尾講的就是隨喜,世尊在此也是來提醒大家,還是希望大家緣這個法,最少隨喜,而心中沒有其他不相應的東西。

  常當隨逐法師而行。或時一年。或複二年。或十二十。或經百年。乃至盡壽。隨逐法師。不得舍離。乃至但求聞是叁昧。何況能得讀誦受持。思惟義理。爲他解釋。如是菩薩隨法師時。當舍自心諸所爲事。常當隨順彼阿阇梨法師意行。謹心承事。不得違教。起尊敬心。及重愛心。除舍一切無愛敬事。

  這實在是假于師以完成自身功德,我們圓滿地守護著自己純淨的發心,實際就是成就了自己的發心,成就了自己的圓滿。往往我們不知道外緣具或不具,自心若具,就可照見外緣所具,所以,正報圓滿,依報何以不圓滿呢?正報不圓滿,依報何以得圓滿呢?實際這是鼓勵我們的發心、純熟我們的發心的一個根本善巧,或說是助緣善巧。

  于法師所。發善知識想。乃至當起如諸佛心。

  這也是教導我們應如何思維。視師如佛,這實在是學佛的一個重要起步,漢地經典中很少有這樣提的,但《般舟經》中提的很肯定,如何得以速成叁昧?就要視師如佛。其實,視師如佛即是自心如佛,如此而已,所謂“心作佛時,心是佛”、“心作圓滿,得見圓滿”啊,因心不自見,心不自知,心無相無所故,那我們心作佛時,心即是佛,這實在是修行方便,助緣方便。

  賢護。彼菩薩于是法師阿阇梨所。能生如是敬愛心已。若當不得讀誦受持思惟廣說。乃至聽聞是叁昧者。終無是事。惟除往昔誹謗如是甚深經典。業時已熟。定墮惡道。業不淨耳。

  若謗此經典,會表現出沒有機會讀誦此經,或不能聽聞接觸此經的業果報應。誹謗這樣的經,實際就是對這樣的法則丟失機會,受惡報是沒有什麼可言說的,我們自己可以審視,就如佛在《觀佛叁昧海經》中告阿難說,末世之中,汝等當教持此念佛叁昧者密護叁業,莫作增上慢,若作增上慢,猶如狂象入于蓮池,壞人善根,入魔眷屬,念佛亦失甘露味[1]。假如我們謗這樣的甚深經典,異果一熟,果報肯定是很苦的。你說世尊把謗經典說得這麼恐怖幹什麼?實際不是,就是一個因果相罷了,大惡者就有大苦報,大善者就有大善報,究竟清淨者自有成就菩提的果報,諸法因緣生罷了。

  複次賢護。假彼菩薩。或欲須離彼法師者。常當知恩。常當念恩。常當報恩。何以故。賢護。以是法師宣講因緣。令斯經典。久住不沒。

  我們都知道,叁藏十二部中最早沒掉的兩部經典,一是《楞嚴經》,一是《般舟經》,何以沒呢?多諸诋毀故。漸漸無人行持了,大家就會诋毀此經典,說經典不真,比如說九十天不睡覺而經行,怎麼可能呢?因爲現在行法人多了,大家慢慢地就會感到沒什麼可能不可能的,只有如法不如法,但在早期,這樣的誹謗還是很多、很猛利的,這時我一般都跟對方說,若是評價個人的過失,我們可以忏悔,個人的不當之處,應該調整,但是對經典、教法,不可輕易毀謗,我們可以不懂、不知它,但最好不要輕易評價它,應先看一看,讀一讀,觀察觀察。

  複次。賢護。若有菩薩爲是叁昧。尚當應往千由旬處。況複隨近城都國邑聚落空處。或山野中。而當不往聽受讀誦思惟義理。爲他廣說也。

  我們現前大衆若是隨順這樣的教言來讀誦,來思維,來爲他人演說,乃至來觀察此法則,實是不可思議的善根與福德因緣。比如我現在坐在這個位置上給大家讀誦,我也絕不敢輕慢自己的因緣,當然也不敢輕慢現前大衆中任何人的因緣。你說有的人就是不願意聽聞、不樂于此法則,應怎麼對待呢?也一樣地尊重,只是此人善根未熟,法緣不具,有點可惜罷了。

  複次。賢護。我今語汝。若有菩薩爲叁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得聞是叁昧。而彼菩薩。雖複不得聞是叁昧。于是法中。念求善根。當發精進。莫即懈惰。汝應當知。如是之人。則爲已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況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修習爲他廣宣。

  世尊說若有菩薩向往此叁昧,千裏而來,雖未能聞得此叁昧教言,亦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