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大家在公开的场合一起来读诵学习此《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实在是广结一个修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胜缘,不论修持得相应或不相应,这个因缘都是一个十分有意义、十分值得大家去深入实践、深入参与的殊胜机会。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世尊在经典中处处提示我们如何来成就“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如何来习诵这个法则、传播这个法则,乃至为他人解说,以令此法久住于世,令一切有缘有情于佛法得不退转。对于净土一法,乃至念佛法门,若能得遇者,于佛法决定得不退转种姓,此不退转因缘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教化,即所谓诸佛如来果地教言的真实教化。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四随喜故。即当得斯现前三昧。

  前面说诸多法则能证得三昧,此处但说随喜功德;前面常提应远离骄慢、嫉妒,此处但提随喜成就。

  速疾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亲证,且于无上菩提亦得迅速成就。

  何等名为四种随喜也。所谓彼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念。

  世尊如此耐心、细致地来引导我们观察、思维、读诵、实践,乃至说在每个念头上来引导我们,这样的经典实在是很罕见的,也是十分方便的,于一切若凡若圣、若智若愚有情皆作真实功德利益的增上加持。

  如彼过去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应观察之念,即一切菩萨摩诃萨因随喜此三昧故,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教言机制已不单单是引导我们求此三昧、读诵经典、为他人解说,乃至亲证此三昧,而是说随喜此三昧者于无上菩提决定得不退转,得以成就。这实在是远远逾越了我们最初接触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时的简单认知了,比如最初说一百二十二个功德,此处不单是提示此一百二十二个功德是诸佛无量功德之少分又少分,而是直说于无上菩提得以成就。因随喜此三昧故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教化机制实在是很震撼人,很不可思议的!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依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世尊导引我们:欲速得圆满无上菩提之道,则于此三昧应随喜、应修习、应成就,然后具足多闻,以此因缘而得成就无上菩提。

  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随喜功德聚也。

  此宝王三昧实是一切功德藏,是大总持门,若能得见、得证此三昧,或者随喜此三昧,或向往,或为他人解说,乃至读诵,其功德皆是大功德聚,此利益不可思议。

  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如彼当来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次序清晰地来给我们作引导,前一念是随喜过去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彼皆因随喜此三昧故而证得三昧,证三昧故而得多闻,多闻故而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应念的是随喜一切当来之如来世尊,彼亦是在因地随喜此三昧,因三昧故多闻,因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当因随喜得是三昧。归凭三昧。求满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彼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随喜功德聚也。

  “彼无上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次第引导中,我们十分清晰地看到应随喜一切诸佛,若过去,若当来,若现在。

  贤护。是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而今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世界中。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亦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是三昧。具足多闻。由多闻亦应随喜。乃至为欲速成无上菩提故。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随喜功德聚也。

  随喜过去诸如来、当来诸如来,乃至现在诸如来,所有三世一切诸佛世尊皆因随喜此三昧而证得三昧力,因三昧力而多闻、多见,而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随喜实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因为心中热恼,所以互相攀比,因为攀比故,又产生热恼,各生骄慢与不正见、嫉妒及斗争。此处但提随喜一法真实功德,《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中对随喜的功德利益亦多有宣化。

  复次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我今已得仰学三世一切诸如来。本于过去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皆因三昧。具足多闻。皆由多闻而得成佛。今我以此随喜功德。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同生随喜。同获三昧。同具多闻。同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随喜功德聚也。

  此处是愿。许多人修法一生无愿力支撑、无愿力导引,所以修法多在迷茫中相续地转换因缘,而不能真正清晰地在一个法则上一门深入,因为没有这样的力,所以多是半途而废,或说朝三暮四,于道业不能真正相应。

  此处的愿望,即第四随喜功德。若有菩萨摩诃萨如是发愿,于此大功德相实在是甚易得、甚易成就。在前三愿的基础上,此处作了一个彻底的、总结式的随喜,“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同生随喜。同获三昧。同具多闻。同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之愿、大用之愿、大方便之愿!

  世尊在经教中多宣化如此殊胜的愿望、殊胜的法则、殊胜的心地与殊胜的守护及成就。薄地凡夫的心智往往狭隘自私,用自己的身见、法见,或说种种业见,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等不相应的知见,来减损、浪费了自己本来清净完整的生命,若能如此发愿实在是不可思议。

  复次。贤护。而彼菩萨既得成就如是随喜。如是三昧。如是多闻。如是速疾成就菩提。以是功德。悉与众生共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功德。难可称量。我今为汝略开少分。汝宜谛听。善思念之。

  对前面四种功德聚的功德相,世尊要用譬喻令我等得以感知,得以真正地随喜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在菩萨行之因地,因随喜此三昧,而亲证此三昧,而得以多闻,以至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对此大功德相的实质内容作以譬喻,以令我等在可知份中得以感知,于此随喜法则发起决定随顺。

  贤护。譬如有人。定寿百岁。

  我们现在处于减劫之中,人寿已堕到百岁以内,这是人类于旷大劫中最苦的阶段了,但这个时代的人最为骄慢、自大、嫉妒、好斗,何以故?大家的共业不断强化,而带来这种恶性果报。当我们听到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心智就会觉得宽缓,因为那时做事情的时间充分,精力、体力、福德力都是具足的,而现在,人的心智、业缘多有逼迫,苦苦相逼,因生命短暂故,所以多急于功利而不顾手段、不顾法则,结果是受功利之害,一个事情虽做成了,但造无量的业,一个目的虽达到了,但伤害了无量的有情,这样各自强执于自己的功利之心,贻害于众生,扰乱于社会,相互地逼迫,使这个世界更加炽盛于五恶五痛五烧中,这实在是我们堕落在这个时代的人特别应该反省的事情。如果现在不说是人寿八万四千岁,即使五万岁,我们也可以放心地去运用、实践这些法则了,而现在的人寿实在太短了,可是就在这百岁之中,我们能自主的时间有多少呢?我们能闻法、行法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我们真正能智慧明了的时间又有几天呢?这实在是大家应该思维的地方。

  身轻气猛。行骏若飞。是人生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东方尽世界边。如是次第行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旋十方。穷极地际。贤护。于意云何。假使有人聪明出世。善通算术。能计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远长短耶。

  此处世尊作了一个假设,一个人行走飞快,生便能行一世界,先行东方,然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各穷地际,问聪明人能否算计此人所行的道路长短?

  贤护白言。不也。又能称量耶。不也。又能观察耶。不也。亦能思惟耶。不也世尊。贤护。且置初行。即使是人满足百年。速疾往返。遍至十方无量世界。彼明算人。复能知否。贤护报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能知初时所行地界近远。云何能计是人一世。尽力飞行周遍十方。无数世界。道路由旬其数多少。若欲得知。唯独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与彼不退诸大菩萨等。乃能知耳。

  “由旬”是印度的一个计量单位,比较准确的说法大概是山地十五里为一由旬、丘陵地三十或四十里为一由旬、平原地六十里一由旬,也有人直接折算为四十里地一由旬。

  佛告贤护。如是如是。我今语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起信敬心。于彼风行壮人所经世界。盛满珍宝。持用奉献十方诸佛。其所获福。虽曰极多。然尚不如随喜三昧功德少分。

  这是比喻,说明财布施与法随喜之差异。你说这样的话法随喜岂不是太便宜人了吗?不是。若非旷劫以来的善根成熟,我们是没有听闻机会的,不要以为自己的听闻是很简单的事情,这样实际是在自轻。有时候,我们在自慢中会产生自轻的不正确知见,于自己的善根往往不能正信,于自己的恶缘不能正面审视,于自己的过失也不能忏悔,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很不可理喻,若我们能把握得清晰、认得准,这些生死烦恼问题实在是很容易处理。

  何以故。贤护。由彼菩萨摩诃萨。修此三昧。具足如上四大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求多闻成正觉故。贤护。以是因缘。持彼施福。望前随喜所获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亿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贤护。汝今当知。诸菩萨等。随喜回向所得功德。是故我今更为汝说菩萨随喜。功德少分。汝宜谛听也。

  世尊反复用譬喻来给我们说明一个问题,即:布施供养诸佛所获的福德,与随喜三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相比,是不可言及的。

  贤…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