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公開的場合一起來讀誦學習此《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實在是廣結一個修持“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勝緣,不論修持得相應或不相應,這個因緣都是一個十分有意義、十分值得大家去深入實踐、深入參與的殊勝機會。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
世尊在經典中處處提示我們如何來成就“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如何來習誦這個法則、傳播這個法則,乃至爲他人解說,以令此法久住于世,令一切有緣有情于佛法得不退轉。對于淨土一法,乃至念佛法門,若能得遇者,于佛法決定得不退轉種姓,此不退轉因緣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教化,即所謂諸佛如來果地教言的真實教化。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四隨喜故。即當得斯現前叁昧。
前面說諸多法則能證得叁昧,此處但說隨喜功德;前面常提應遠離驕慢、嫉妒,此處但提隨喜成就。
速疾成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不但于“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親證,且于無上菩提亦得迅速成就。
何等名爲四種隨喜也。所謂彼菩薩摩诃薩應作如是念。
世尊如此耐心、細致地來引導我們觀察、思維、讀誦、實踐,乃至說在每個念頭上來引導我們,這樣的經典實在是很罕見的,也是十分方便的,于一切若凡若聖、若智若愚有情皆作真實功德利益的增上加持。
如彼過去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各于往昔行菩薩時。皆因隨喜。得是叁昧。因叁昧故。具足多聞。由多聞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是應觀察之念,即一切菩薩摩诃薩因隨喜此叁昧故,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教言機製已不單單是引導我們求此叁昧、讀誦經典、爲他人解說,乃至親證此叁昧,而是說隨喜此叁昧者于無上菩提決定得不退轉,得以成就。這實在是遠遠逾越了我們最初接觸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時的簡單認知了,比如最初說一百二十二個功德,此處不單是提示此一百二十二個功德是諸佛無量功德之少分又少分,而是直說于無上菩提得以成就。因隨喜此叁昧故而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樣的教化機製實在是很震撼人,很不可思議的!
如我今日。亦應如是。依因隨喜。得是叁昧。因叁昧故。具足多聞。由多聞故。速得成就無上菩提。
世尊導引我們:欲速得圓滿無上菩提之道,則于此叁昧應隨喜、應修習、應成就,然後具足多聞,以此因緣而得成就無上菩提。
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第一隨喜功德聚也。
此寶王叁昧實是一切功德藏,是大總持門,若能得見、得證此叁昧,或者隨喜此叁昧,或向往,或爲他人解說,乃至讀誦,其功德皆是大功德聚,此利益不可思議。
賢護。彼菩薩摩诃薩。複應如是念。如彼當來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行菩薩時。皆因隨喜得是叁昧。因此叁昧故。具足多聞。由多聞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世尊次序清晰地來給我們作引導,前一念是隨喜過去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彼皆因隨喜此叁昧故而證得叁昧,證叁昧故而得多聞,多聞故而速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處應念的是隨喜一切當來之如來世尊,彼亦是在因地隨喜此叁昧,因叁昧故多聞,因多聞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我今日。亦應如是。當因隨喜得是叁昧。歸憑叁昧。求滿多聞。由多聞故。速疾成彼無上菩提。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第二隨喜功德聚也。
“彼無上菩提”,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這個次第引導中,我們十分清晰地看到應隨喜一切諸佛,若過去,若當來,若現在。
賢護。是菩薩摩诃薩。複應如是念。而今現在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世界中。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各于往昔行菩薩時。亦因隨喜得是叁昧。因是叁昧。具足多聞。由多聞亦應隨喜。乃至爲欲速成無上菩提故。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第叁隨喜功德聚也。
隨喜過去諸如來、當來諸如來,乃至現在諸如來,所有叁世一切諸佛世尊皆因隨喜此叁昧而證得叁昧力,因叁昧力而多聞、多見,而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處隨喜實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因爲心中熱惱,所以互相攀比,因爲攀比故,又産生熱惱,各生驕慢與不正見、嫉妒及鬥爭。此處但提隨喜一法真實功德,《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中對隨喜的功德利益亦多有宣化。
複次賢護。彼菩薩摩诃薩。複應如是念。我今已得仰學叁世一切諸如來。本于過去行菩薩時。皆因隨喜得是叁昧。皆因叁昧。具足多聞。皆由多聞而得成佛。今我以此隨喜功德。願與一切衆生共之。同生隨喜。同獲叁昧。同具多聞。同悉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第四隨喜功德聚也。
此處是願。許多人修法一生無願力支撐、無願力導引,所以修法多在迷茫中相續地轉換因緣,而不能真正清晰地在一個法則上一門深入,因爲沒有這樣的力,所以多是半途而廢,或說朝叁暮四,于道業不能真正相應。
此處的願望,即第四隨喜功德。若有菩薩摩诃薩如是發願,于此大功德相實在是甚易得、甚易成就。在前叁願的基礎上,此處作了一個徹底的、總結式的隨喜,“願與一切衆生共之。同生隨喜。同獲叁昧。同具多聞。同悉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大智慧之願、大用之願、大方便之願!
世尊在經教中多宣化如此殊勝的願望、殊勝的法則、殊勝的心地與殊勝的守護及成就。薄地凡夫的心智往往狹隘自私,用自己的身見、法見,或說種種業見,即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等等不相應的知見,來減損、浪費了自己本來清淨完整的生命,若能如此發願實在是不可思議。
複次。賢護。而彼菩薩既得成就如是隨喜。如是叁昧。如是多聞。如是速疾成就菩提。以是功德。悉與衆生共同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功德。難可稱量。我今爲汝略開少分。汝宜谛聽。善思念之。
對前面四種功德聚的功德相,世尊要用譬喻令我等得以感知,得以真正地隨喜過、現、未來一切諸佛在菩薩行之因地,因隨喜此叁昧,而親證此叁昧,而得以多聞,以至親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尊對此大功德相的實質內容作以譬喻,以令我等在可知份中得以感知,于此隨喜法則發起決定隨順。
賢護。譬如有人。定壽百歲。
我們現在處于減劫之中,人壽已墮到百歲以內,這是人類于曠大劫中最苦的階段了,但這個時代的人最爲驕慢、自大、嫉妒、好鬥,何以故?大家的共業不斷強化,而帶來這種惡性果報。當我們聽到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心智就會覺得寬緩,因爲那時做事情的時間充分,精力、體力、福德力都是具足的,而現在,人的心智、業緣多有逼迫,苦苦相逼,因生命短暫故,所以多急于功利而不顧手段、不顧法則,結果是受功利之害,一個事情雖做成了,但造無量的業,一個目的雖達到了,但傷害了無量的有情,這樣各自強執于自己的功利之心,贻害于衆生,擾亂于社會,相互地逼迫,使這個世界更加熾盛于五惡五痛五燒中,這實在是我們墮落在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應該反省的事情。如果現在不說是人壽八萬四千歲,即使五萬歲,我們也可以放心地去運用、實踐這些法則了,而現在的人壽實在太短了,可是就在這百歲之中,我們能自主的時間有多少呢?我們能聞法、行法的時間又有多少呢?我們真正能智慧明了的時間又有幾天呢?這實在是大家應該思維的地方。
身輕氣猛。行駿若飛。是人生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東方盡世界邊。如是次第行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旋十方。窮極地際。賢護。于意雲何。假使有人聰明出世。善通算術。能計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遠長短耶。
此處世尊作了一個假設,一個人行走飛快,生便能行一世界,先行東方,然後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各窮地際,問聰明人能否算計此人所行的道路長短?
賢護白言。不也。又能稱量耶。不也。又能觀察耶。不也。亦能思惟耶。不也世尊。賢護。且置初行。即使是人滿足百年。速疾往返。遍至十方無量世界。彼明算人。複能知否。賢護報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能知初時所行地界近遠。雲何能計是人一世。盡力飛行周遍十方。無數世界。道路由旬其數多少。若欲得知。唯獨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與彼不退諸大菩薩等。乃能知耳。
“由旬”是印度的一個計量單位,比較准確的說法大概是山地十五裏爲一由旬、丘陵地叁十或四十裏爲一由旬、平原地六十裏一由旬,也有人直接折算爲四十裏地一由旬。
佛告賢護。如是如是。我今語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起信敬心。于彼風行壯人所經世界。盛滿珍寶。持用奉獻十方諸佛。其所獲福。雖曰極多。然尚不如隨喜叁昧功德少分。
這是比喻,說明財布施與法隨喜之差異。你說這樣的話法隨喜豈不是太便宜人了嗎?不是。若非曠劫以來的善根成熟,我們是沒有聽聞機會的,不要以爲自己的聽聞是很簡單的事情,這樣實際是在自輕。有時候,我們在自慢中會産生自輕的不正確知見,于自己的善根往往不能正信,于自己的惡緣不能正面審視,于自己的過失也不能忏悔,人有時候就是這樣很不可理喻,若我們能把握得清晰、認得准,這些生死煩惱問題實在是很容易處理。
何以故。賢護。由彼菩薩摩诃薩。修此叁昧。具足如上四大隨喜。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求多聞成正覺故。賢護。以是因緣。持彼施福。望前隨喜所獲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億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賢護。汝今當知。諸菩薩等。隨喜回向所得功德。是故我今更爲汝說菩薩隨喜。功德少分。汝宜谛聽也。
世尊反複用譬喻來給我們說明一個問題,即:布施供養諸佛所獲的福德,與隨喜叁昧、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功德相比,是不可言及的。
賢…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