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甚深品第十二▪P6

  ..續本文上一頁機製、生存的外圍因緣與內在健康,因爲我們一旦驕慢,天地就減損我們,我們自身也在消耗自己。

  勇猛精進不可稱  彼求叁昧亦如是

  梵天尊貴的善法成就、精進成就,在衆梵之中是甚爲不可思議的。

  世尊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領千二百五十比丘遊化于諸國,一時到舍衛國,這時他父親見到就掉淚了,說世尊于無上菩提已親證啊,妙相莊嚴,身如赤金,眷屬何以如此龌龊呢?因爲他的千二百五十比丘中,多是外道首領、外道眷屬,雖隨佛已證得阿羅漢果,但無始以來業習蒙蔽的烙印太深了,業相如是,所以多是相貌不好,不是灰黃寡瘦,就是枯槁之相,如嗜火外道,身體都是幹黃幹黃的。這時淨飯王就提出,釋迦族每一家都要出一個最好的男子出家,以令釋迦僧團中具足莊嚴,令世間衆生安樂。爲什麼講這個呢?就是說業報差異太大了,即使證果了,過去無始以來的業還蒙蔽著我們。

  我們人類的機製,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之中,有大善巧,即擇取善巧,但也有大過患,如我們現在人類的壽命太短。兜率天中叁千歲,是我們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怎麼類比呢?我們現在人壽百歲,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中要有多少世生死輪回的苦難呢?多少世受孕、懷胎、出生、成長、死掉這樣不斷地循環呢?痛不痛苦啊?如果現在人壽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那我們坐這兒等彌勒就對了,不用習其他法了。主要是沒有類比,我們人類就容易産生自慢,就不容易知道世尊說的“生死無常”,好象感到這跟自己沒有關系,無常似乎不相幹,但無常常逼于汝啊,那些衰老的人、得癌症的人,他們真是知道什麼是無常了,對世尊說的“今日尚存,明日難保”就感覺到十分清晰了。

  “勇猛精進不可稱”,梵天所證的功德是這樣來的,他有這樣的妙相莊嚴,有這樣的威德,而我們的懈怠是不可稱的。對于我們一天中有多少念頭?而這些念頭中,又有多少是清晰的、智慧的、明了的?有多少個是顛倒的、無奈的?如果我們能做個計算,即使只算出念頭的頭數也都不錯了,否則真是日日空過,後待生悔啊!

  又如醫王處世間  給施病者衆妙藥

  隨順諸佛清淨心  初未曾離本空性

  衆生就是病者,“隨順諸佛清淨心”,這是最好的一味良藥了;隨順果地教,這是最徹底的一味藥了。藥真是有無量味,但有的藥是不能根除病的,在叁種菩提心中,無上菩提心能根除一切衆生之病,聲聞菩提心、緣覺菩提心能少份或多份除衆生的病難。世間四生九有之類、叁界之內,皆是病人,何以病呢?本來無塵染法中妄自塵染,輪回六道,不能自已、不能自製。

  “隨順諸佛清淨心,初未曾離本空性”,雖然我們隨順的是諸佛如來的清淨心,但究其本來說,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清淨心。這實在是稀有之言說啊!諸位善知識,真要善思維、善觀察。若不善思維、觀察,我們就會把這句話一帶而過了。所施之藥,實我本有;所施健康,實在是本具!但若沒有隨順這個過程,我們所說的本具只是泛空與虛妄、驕慢與邪見。

  譬如雪山諸山王  炜烨同于轉輪帝

  亦如寶辇妙莊嚴  彼見諸佛衆相滿

  又猶鹄王絕明白  處空自在無礙遊

  如是諸佛金色身  世尊真子如斯念

  以俗谛各類衆生所見之景來舉例,是欲使我等對諸佛世尊生起決定的信賴與隨順,因而欲見諸佛,只有對“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有這樣一個強烈的、真實的、究竟的、清晰的願望,我們才有親證的機會。

  無垢叁昧淨智燈  能破大冥諸黑暗

  彼除一切衆物想  念諸佛智無礙光

  諸垢消滅無瞋毒  無明清淨妙智人

  若能觀是無自他  彼終無有諸色相

  見色破色,無色中得見諸佛,所以,“不著于色,不壞于色”是行法方便,得見于色,無所留駐,是見佛方便。諸多行般舟者,在著相與畏相二法中受到阻礙,著相的人見相就以爲有所得,後則阻礙;畏懼相,即不敢見相的人,也會有修法障礙。所以,一路走去,兩岸風光隨它去就對了,一定不能染著,也不能壞于色,若壞于色,就懼于色,這樣亦不得見佛,生惡斷見啊。

  無疑惑中淨智生  悉能斷斯諸有見

  大家在習法過程中交流比較多的就是“諸有見“,要麼有頑空,要麼有色,要麼有識,要麼無識,也就是說,斷滅見與常見這二種邊見在腐蝕著諸多有情,而清淨見者稀少,即平等、清淨、無染、無著的知見。此知見,一轉念即是啊,而識心流出對待,傷害我們這個清淨的心智。所謂識心,就是分別識,它建立了無量無邊的法則,而實際都是凡愚之法則。

  亦已滅亡陰界想  聞法除惱得清涼

  “陰界”,色、受、想、行、識,稱爲“五陰”,後來也翻譯成“五蘊”。在玄奘法師之前,舊譯都是“五陰”,如《心經》中的“照見五蘊皆空”,也有翻譯成“照見五陰皆空”的;又如《楞嚴經》中講五十個陰域,實際就是五十蘊域。其翻譯方法有別,內容無別,都是被色、受、想、行、識這五個界所攝,因爲在色界,就必然被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感知事相所攝,或黏著于此,或畏懼于此,或茫然于此,叁法中的或善或惡或無記,都會滯留、製約于此處。

  此“界”者,就是不能逾越之意。我們到機場、火車站、汽車站就會有感覺,經常能看到一個大玻璃門,我們可以透視得過去,但就是走不過去,爲什麼呢?有一個隔,不管是透明或不透明的隔。有的人有善法,比如對一個法有解,但雖有解悟,卻不能逾越此界,即涉足不到其他法則之中。許多人說:“我明白這個道理”,但尚在此界中,無有逾越界之力。就同蒼蠅撞玻璃似的,總是撞不出去,爲什麼呢?不得法之方便,豈不知法就是來給我們開一個出入之門的。所以,很多人因爲法而受隔受阻,因爲解而受阻,因爲無法而受阻,因爲自己業相的執著而受阻……阻在自己的現前因緣之中,不能自拔。

  陰界,可能是我們走般舟的人,或者說念佛人、學佛人都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我們經常觀察就知道,很多人說:“我明白這個道理,但用不上”,就如同說:“我看到外面的東西了,但出不去”,是一樣的,也就是受阻了。這個阻礙在什麼地方?你要解決。若解決不了,“明白這個道理”的解反而成了玻璃,會阻礙你出入自在、廣大交流的方便。

  比丘當知諸佛子  及以清淨比丘尼

  彼優婆塞優婆夷  若能念此得叁昧

  前面所有的提示,還是希望我們親證叁昧、向往叁昧,讀誦此叁昧教典,以有一個清晰的、抉擇的皈依,以及于法則的遵從。

  

  

  [1]即祜巴溫忠阿羅漢尊者,尊者于2006年4月被邀請到雞足山放光寺。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甚深品第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