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便,若对固执无明有情来说,也是无奈之说,若对智者来说,言到为止,即知语言背后实在是清净、无染、无著。
钟鼓铿锵众妙音 万种咸备修供养
布散诸种超世香 精异花鬘上宝盖
然灯供养众塔庙 所为求此三摩提
以歌舞、妙音、赞美,乃至备种种物、种种鲜花等供养,实在是为求此三摩提,即所谓”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成就。三昧是一个因相名与果相名具足的名字,三摩提是一个果相名,三昧的成就是为三摩提,例如我们说四相四果,在相位中,不名为果,何以故?趋向之意。若是到果位了,就是安住之意。安住实无所安住,是为其真实果德内涵。
我们学习一个法则,若是愿望、目的不清晰,就会半路折腰,或于违缘而折腰,或于顺缘而折腰。若顺缘者,染著于因缘之中,也会走岔道;若逆缘者,因目的、愿望不清晰,而一定会退堕。若是目的、愿望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我们学佛、生命、生活的延续之中是一路无有障碍,比如常时间在异地工作的人,一想到要回家了,真是归心似箭啊,一闭上眼睛就看到家人,同样,作为出家人、学佛人,应该在自己的目的地,所谓法则的成就处,真要有归心似箭的明确的认识,要有无所能障碍的渴望,若不如是,半路杀出拦路虎的因缘实在太多了。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人对愿望与誓愿的守护不清晰,所以多不能持之以恒于一法一事,结果使因缘不能成熟,半路折腰者多,善始善终者极为稀少。在这个世间,不论是做世俗事还是学佛,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能善始善终的人,都会对世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能令世间得到一些具体的启发的。
此处说的种种供养,不论是花蔓的供养、诸物的供养、念诵妙音的供养,都是为了这个三摩提,也就是“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三昧的亲证。若发如是誓愿、如是心,那么其他一切障碍不为障碍。若发心清楚,障碍不名为障碍。若发心不清楚,似是而非,障碍一出,就为障碍,而顺缘一出,也形成障碍,结果逆顺二缘中多诸障碍。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要从此处去中甸旅游,你的目的十分清晰,你的思维从一发心就十分明确,因此到了大理,你不会滞在大理,也可能会顺缘看一看、走一走,到了漓江,你也不会滞在漓江,何以故呢?你的目的地在中甸,这一路风光不是不见、不闻,你见得了,也闻得了,但是不影响你的目的地。有的人在目的不是十分清晰的情况下,可能到大理后就说,算了吧,可能中甸也就这个样子罢了;或者感觉车行真劳顿,就想,算了吧,这么辛苦就不去了;也可能到了漓江后说,差不多了吧,也不过如此……这样一来,到中甸这个事情就永远都做不到了!为什么呢?发心不清晰,不抉择,不明了,不透彻,所以被路上的境相,即逆或顺、舒适或不舒适二法所埋没了。
那我们现在准备这么多的资粮,是为了什么呢?“所为求此三摩提”,如果这是我的愿望,那好,一路上的风光,若好,若坏,若顺,若逆,我们就直直地观去了,何以故?不妨观,不妨知。在不妨的情况下直去目的,如此之人是真正的世间威德者、智慧者,若一事如是、二事如是、事事如是,此人得自在力,即无有障碍,有如入无障碍之境的自在力。释迦佛于《华严经》中讲“菩萨清凉月,常行毕竟空”,照了觉知世间,而没有阻碍,心智无碍故,其目的清晰,但为照了世间,令众生得清凉、光明与喜悦。作为一个学佛者,我们的愿望、“为求”究竟是什么呢?若不清晰,做起事情来就会象墙头草一样,东风一来西面倒,西风一来东面倒,不得不倒,这样就很不得方便了。
佛法甚深难可见 开示世谛令人知
诸佛如来广大微妙甚深境界,非一切凡圣所测知,所以佛说种种世俗喻,以令世俗凡愚有情,乃至凡圣有情,有方便契入、感知的参照,即“开示世谛令人知”。此参照,非为真实,是为相似说,世尊若不说种种喻、种种法、种种相似说来令我们感知与趣向,我们无有接触的机会,何以故?比如,我们想了解鱼是怎么思维的,但作为一个人,我们千年万年、千劫万劫也是思维不透的,可以用一些比喻来说鱼在水里如何生存、如何感知,但都是相似说,如果真想体会,我们只能作一条鱼,才能彻彻底底地体验到鱼的生命感知。同样,诸佛如来广大微妙甚深境界,乃至广大智慧之善巧、广利世间之威德,凡夫有情、智者有情、圣者有情,穷说穷讲穷其思维,数数思维、尽未来际思维、大家集中起皆来思维,亦不可知少份,这是抉择的,何以故?不一个层面,不能相应。我们在凡情之中,心尚未停,造作蒙蔽,无法了知停心有情之功德,一世界、二世界、无穷世界的不停心众生集在一起,也不能知道一个停心菩萨的心,而无量无边的有情皆证得十行十住十回向菩萨位,也不能知道一个初地菩萨的心智、境界、妙用、威德、福慧,没法知道,不相识故,尽管我们可以这样说、那样说,但其实质内涵不如是啊,所以,你到了漓江,切莫推导中甸也差不多吧,到大理了,也不要推导漓江,不一样的。对风景我们可以这样观察,而对道业的差别来说,也决定是这样的。
彼如自性初不迁 汝当随顺智无碍
犹日月天初出时 帝释佐天三十二
众具庄严实周普 求彼三昧亦复然
帝释天有三十二个眷属各摄一方,在《华严经》中有对一小世界的描述,包括须弥山、日月二轮、忉立天宫、香水海等等,大家可以读一读。
不知我们现前有情中,有几个能了解忉立天的状态?一般来说,有禅定者若能去到色界天宫、欲界天宫,再回到人类,多不堪忍受,所以过去说一些有禅定者“坐脱”了,就是说他不要这个色身了,有的是在禅坐时,感觉这个色身沉重,其神识就遗失了,所谓遗失,即贪图那些景色去了。因为欲界天的景色,我们人类穷极言说、穷极财富都不能比拟,很多人以为自己生活在繁华的都市,或者优越的环境中,但这与天都是没法相比的,其福德差异难以言喻,善巧差异难以言喻。
现在人的心智涣散,于三昧多无有成就,所以于他界有情不得方便,于他界世界善巧更不得方便,所以多昧于现境之中,烦恼炽盛,追随着自己的业习,流转于有限的生命机制中,此分段死完了就结束,可能造一些新业,就再去完成一个分段死,很难进趣其他世界,很难感知其他生命的意识状态。
一般若人接触到下劣众生,还比较容易感知一些,比如许多东北人都供鬼神,人类很容易体会到这些鬼神的卑劣。我举个例子,大家不要为怪。这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事情,有一个居士找我,他很困惑,说,哎呀,师父,我遇到一个事情太灵了!某某居士在某个地方设了个堂子,供养鬼神,太灵了,所有你知道的,不论前三十年、后三十年,什么家、什么人,他都知道,实在是太灵了!我想可能是狐狸附体之类的,就让他讲一讲那个堂子的设置是什么,然后问这个人在平时的生活环境中是不是喜欢在地下掏点什么东西?这个居士说,对了,他的房子不要设门,也没有窗,就在墙下面掏个洞,人进出必须从下面拱过去,而开始大家给他建了一个门,但建了之后,他就把这个门钉死了,不从门出入。这就是习惯啊。人为什么相对容易接收卑劣生命的感知性呢?因为卑劣的东西比你粗糙,你的福德比它大,所有稍微放松一点就可以介入,就如同一个高处的东西往下落,比起把一个低处的东西往上举会轻松很多一样。
这类事情,在东北很多地方都很普遍,人去祈祷,拿自己珍贵的人类生命去供养它们,那它们太高兴了!就象天人来供养我们一样,我们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感知呢?如果有一个天人顾念你,就象我们照顾小猫小狗是一样的。我们晚上打开手电一照,小狗就会感觉到好大一个光柱啊,这是什么光啊,不可思议!对它来说,肯定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给它拿好吃的东西、好睡的东西,因为我们具足得很,所有随便就能给它各种设置,它怎么都想不到自己的福报是从哪儿来的,但人可以给它制造出来。有时候,天来照顾我们,如光相、妙香、调柔的心智与殊妙的感知、广大的善缘、轻松的心智,都会现前的,但是往往你想象不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增上善巧。就如一个十分有威德的人去照顾一个贫瘠人,这个贫瘠人很自然地会得到解放,能满足自己的现前所需。同样,如果我们去供养卑劣的生命,与其在一起就十分容易相应,就如你若要象猫狗一样地生活,持猫戒、狗戒,很容易就滑进去了。
我们在印度教的一个圣地,看到几个裸体外道涂大灰。大灰在一些修持中,被称作是六波罗蜜修持之一的布施,就是用烧死人的灰涂自己的身体,以削减自己色身的细微相,因为涂过之后,人的身体就象马皮、牛皮一样十分粗糙,这是修持什么呢?就象动物一样的状态、感知。这一类的修法反而容易,因为它不假其他任何东西。在藏传佛教的有些修法中,称此为第一布施,即舍弃自己的一切取用,就用大灰来遮羞、御寒、御虫。我们现在需要服装,世尊在服装的如理审观中就讲,为了使人类有尊严、抵御虫害、抵御风雨、抵御寒冷,乃至抵御炎热,服装都是起作用的,而这里就用大灰解决问题了。
如同天加持一样,如果是三昧力来加持我们,我们也要有心地的种子,即相应的福德。“求彼三昧亦复然”,前面讲种种供养,这里举天的例子,目的还是求此三昧。
譬如梵天处梵众 威仪寂静功德圆
梵天王在一切善法众中最为尊胜,威德庄严,具足妙相,若帝释在其面前,就显得甚为丑陋了。但我们人类若与帝释比,也没法比,即使身一毫相,我们都没法跟他比。你说人就这么羸劣吗?如果拿蚂蚁跟人类比,蚂蚁也没法跟我们比,这是类比而说。为什么现在人类的生命在不断下跌的状态呢?实在是因为我们的骄慢。人类的自我优越感越来越强,而正是这个慢心在逐渐地减损我们生存的肌体、生存的…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品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