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弗的母亲敬于大梵,不爱乐佛法,不知佛法,经常疑虑舍利弗,虽然她在怀舍利弗之时,智慧答辩,善巧第一,无有障碍,但没有学佛,于是在舍利弗取灭之前回到家时,她生了疑惑,以为舍利弗还俗了。母亲就靠在门边,看着自己年老的儿子。这时,大梵来了,放着光明,来顶礼舍利弗足,说赞叹之词。母亲甚为惊怖,说,何以大天来此之处呢?儿呀,你行于何法,此人来以敬仰呢?舍利弗不答。乃至种种龙天来礼敬供养、劝请住世。他母亲甚为疑惑。这时候,舍利弗说,优婆夷啊,见此天尊否?他母亲说,我供养的天尊何以来礼敬汝足呢?舍利弗说,我于甚深法已得以守护,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为后有,三界应供,是三界之师导,三界之福田。他是作决定说的,于是其母亲就作为他所成就的最后一个优婆夷皈于三宝。圣者自有圣功德,圣者自有圣相,即使声闻圣果之初果,知一小天下而得自在力,行走之时自然离地,无有杀生之害,这是决定无疑的。提到这个地方了,惟恐大家得相似的轻安、利益、境界什么的,就错认头脚,给自己找麻烦,所以提示一下。
贤护。彼诸菩萨于正观中。复如斯念。而诸如来有所宣说。我昔听闻。闻已读诵。受持修行。如是念已。从三昧起。如彼定中所闻诸法。思惟其义。为他宣说。贤护。当知是三昧王。为诸菩萨作斯利益。能与如是诸功德聚。所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也。
此三昧王功德光明之相,令我们照了三千大千诸佛世界。有人念“阿弥陀佛”证得念佛三昧,亦会照了觉知无量世界。近代证三昧的记载少一些,历史上有憨山大师证得随意三昧,他在五台山一处住时,尔时降以大雪,大雪将其房子都盖住了,大家本以为他会被冻死的,但雪化之后,看到他在那儿禅坐,都非常震撼。又如憨山大师抄《华严经》,一手抄经,一边与人言说,字不相错、行不相错、语不相错,随意三昧自在。这不是说出来的,是他做得出来,我们你不要认为自己有证无证,拿出来就知道了,这是丝毫虚假都来不得的,否则大妄语的伤害太厉害了。
贤护。是故。若彼善男子善女人。随欲求证无上菩提。当应听闻如是三昧。闻已书写读诵受持。修习思惟。广为他说。令是妙法流布世间。
这段文字还是劝我们闻此法、求此法、思维、书写、读诵、传播这样的法则,求证这样的法则。此部经典处处这样宣化,我们究竟接受多少呢?这真是大家各自的因缘。
我们已经听到安居圆满的脚步声了,还有五天,这一百二十天安居集中学习的生活就要告以一个圆满的段落了。随着这个因缘,我们学习《般舟三昧经》也就要接近于圆满了。本来这么一部经,若按科判来学习,还需要很多时间,因为其文字比较平白,我们就读诵读诵,与大家广泛结一个行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因缘。万事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若没有缘起,法不孤生,世上没有任何一个法能孤生而起,也没有任何一个断灭可得。本无一法可得的法则之中,我们通过对一个经典的依止,对一个法则的依止,在相续的感知中,就能成熟一个生命的相续所依。
在生命所依的整个未来延续中,没有法则的人是迷茫的,而没有一个清晰法则的人,欲主动清晰地用智慧、慈悲来逐渐纯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机会也是不可得的。所以,我们能遇到一个法门、一个法的机制,尤其如《贤护经》这样比较系统、完善地介绍“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不共法则的一个教典,的确是大家的福德。释迦世尊的威德加被是难离的,我们的善根成熟也是不可少的。因为善根的成熟与佛陀世尊的加被,大家得遇此经典,我们不要学过之后就泛泛地将它带过去,若不能去深入实践,真是比较可惜的,只能成为一个遥远因缘的种子。
如果我们遇到这个法则而能真正地去实践它,就如经文给我们提示的一样,出世入世诸法之中,此法为诸菩萨作饶益,欲求无上菩提者,听闻此三昧、读诵、书写、善思维、广为他说此三昧,乃至亲证此三昧者,为世尊所赞叹,为世尊所守护,能令此法留驻世间,令无量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是一切众生本源心智最清晰完善、威德具足、自在力充分成熟的一个表现罢了。我们知道,在法性寂灭海中无一尘可得,无一法实有其质,无量众生在种种业相中于十法界或自由、不自由,或善巧、不善巧,或明或暗,乃至出现了苦乐、凡圣、智愚这样的生命差别。生命的差别是谁来择取的呢?就在于我们当体是如法择取,还是迷失此择取善巧。若掌握了这个择取的善巧,就有法可依从,一生成就不为难事,证三昧亦不为难事,广利世间亦不为难事,只是本位事故,所以,“寻得本位,即得安乐”。若我们寻不得本位,妄自迷失于事相,就会在种种事相之变异无常中,自以为实有而相互侵害,就会丢失清净的大利。
此教典,犹如诸佛出世一样,唯依一大事因缘,即欲令我等断除烦恼、去除习气、走出生死,且自在于生死之中,不染生死,不取涅槃,而广利人天。实际也就是说,生命必然有个依从。我们看到,声闻乘中取有余无余二种涅槃,证得阿罗汉果的善巧者是声闻乘教言中极果所至,而在大乘佛教中,不著生死,不取涅槃,往生阿弥陀佛无生之国,荡尽一切无始以来的生死逼迫,不管是变异死还是分段死,一时荡尽,但于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威德于未来际。此威德不是一个骄慢、一个邪见、一个装腔作势的作为,实在是本自性,是法性之光、法性之威德,人人可以缘它、可以用它,也可以成就它。所谓成就者,是本分事,缘此即用此,抉择于此。我们缘三途之业,一样可以成就三途之生命的延续。我们看到骡马驮东西会生起一念悲悯之心,实际它原本与诸佛了无差别;天人看我们在沉重的烦恼、物质的匮乏、五欲的匮乏中苦苦觅寻,就同我们看到这些牛马是一样的,他们会感到痛苦不堪,会生起一念怜悯之心;那些圣者、智者,看到诸天虽然有八大劫,乃至八万大劫的生命,但于诸生命中现种种相不能自制、不能自明、不能自了,所以亦生一念悲悯之心;那诸佛如来呢?观一切九界有情,若细微之惑,若无名之惑,若见思之惑,无尽无边的这些惑乱之中,若粗重,若细腻,若极细腻,会生起广大悲悯之心,所以尊重爱乐一切世间有情,何以故呢?同体同用故,以此因缘,所以会有广大的善巧施教,教一切九界有情彻底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的人过早地推敲“我成佛以后怎么办”?你不要想这个,慢慢地来!如这部《般舟三昧经》,我们若是能得遇这样的法则、这样的教言,其实能闻这样的法则、闻这样的名字,即是不可思议!若人作不可思议想,此人不可思议;若人轻犯,此人轻犯;若人尊重、守护、传播此法,那尊重、守护、传播必然成就不可思议的利益。所以,何以用心呢?何以抉择呢?只是我们每个人在现缘之中择取罢了,与他人相不相干呢?末世有情浪费自己的时光太多啊,把大量的时间、精力付诸给变异无常的事相,付诸给他人的言说举止,而如实地知自心、如实地用自心、如实地了解这个无增无减、清晰广大、具足一切法的心地的机会少啊!对此,佛悲悯我们,以威神力加被,令我们善根因缘成熟,所以宣化这样不可思议的教典。我们至少已有这样的机制成熟了,所有才能学习、听闻、交流,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莫以自缘为小缘,莫以自缘为骄慢,不可小视自我,也包括小视他人的因缘,当然也不能骄慢。这样我们的心智宁静、平和,就会透视法则、印契法则,如实地守护我们实践的法则,不失为一个真正良好的、清净的缘起。
成佛的路就在脚下,成佛的缘起就在现前一念,成佛的抉择就在于当下。之所以用于当下,是因为识得当下。当下无染,是为真心之无染。如果我们当下缘于佛陀世尊的清净抉择,如前面所讲的六种“五法”,以及一百二十二问的“云何功德”,对此有一个守护、串习,那我们就是在当下已抉择了远离生死逼迫而饶益有情的善巧与清净的缘起。行般舟,只不过是把清净的缘起相续下来,如实地认取、如实地运用,如此而已。这个相续心,在我们无始以来变异的心智中、攀缘的心智中,乃至如幻的假缘中,多不能自制,我们多有强执、染著,所以形成了变异无常的爱乐与追寻。我们去向往那种变异,或者说无记、无明,而这个无记、无明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呢?是无奈、无知、无能,这样你是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因为我们对法则的熏习还是比较生疏啊,世尊数数教诲我等,不断引导我等如是思维、如是观察,用下面这段文字,简明扼要地对前面的长行作了清晰总结,以令我等真正地明了。上课学习之余,我们有时间可以多读诵、谈论、交流《贤护经》,少说些闲话,这样能使法相续,使我们在这些天的学习中有一个纯熟法则的机制,若不然,间间断断的,还是回到业习之中。
诸佛清净离尘垢 功德深广无所依
在世尊的教言中,剥脱了一切众生的攀缘心,或者说令一切众生在这个攀缘心中识到实无法可攀。凡夫攀援心智中,非要执着一个东西、抓住一个东西,没有的话心就会泛空、迷茫,突然不知所措。一旦我们逾越了此处,如过去所说,停心之后自得方便,所谓停心,就是劳虑永断,这时攀缘心就停止了,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相似的法则与清晰。而“诸佛清净离尘垢”,即彻底地离开了所谓的见思惑、尘沙惑与无名惑,知究竟清净。诸菩萨、贤圣是方便清净者,凡夫是未得清净者,为什么说未得呢?因为在尘劳、尘垢中尚未觉悟,尚迷失在这种妄执的尘劳、妄想攀缘的尘劳之中,不能自拔。
“功德深广无所依”,无依无靠智慧力,是一切众生本具之智慧,所谓无造无作、无尘无染、不垢不净,这不是一句常话,实在是以言权来表达智慧的一种…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品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