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甚深品第十二▪P4

  ..續本文上一頁利弗的母親敬于大梵,不愛樂佛法,不知佛法,經常疑慮舍利弗,雖然她在懷舍利弗之時,智慧答辯,善巧第一,無有障礙,但沒有學佛,于是在舍利弗取滅之前回到家時,她生了疑惑,以爲舍利弗還俗了。母親就靠在門邊,看著自己年老的兒子。這時,大梵來了,放著光明,來頂禮舍利弗足,說贊歎之詞。母親甚爲驚怖,說,何以大天來此之處呢?兒呀,你行于何法,此人來以敬仰呢?舍利弗不答。乃至種種龍天來禮敬供養、勸請住世。他母親甚爲疑惑。這時候,舍利弗說,優婆夷啊,見此天尊否?他母親說,我供養的天尊何以來禮敬汝足呢?舍利弗說,我于甚深法已得以守護,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爲後有,叁界應供,是叁界之師導,叁界之福田。他是作決定說的,于是其母親就作爲他所成就的最後一個優婆夷皈于叁寶。聖者自有聖功德,聖者自有聖相,即使聲聞聖果之初果,知一小天下而得自在力,行走之時自然離地,無有殺生之害,這是決定無疑的。提到這個地方了,惟恐大家得相似的輕安、利益、境界什麼的,就錯認頭腳,給自己找麻煩,所以提示一下。

  賢護。彼諸菩薩于正觀中。複如斯念。而諸如來有所宣說。我昔聽聞。聞已讀誦。受持修行。如是念已。從叁昧起。如彼定中所聞諸法。思惟其義。爲他宣說。賢護。當知是叁昧王。爲諸菩薩作斯利益。能與如是諸功德聚。所謂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也。

  此叁昧王功德光明之相,令我們照了叁千大千諸佛世界。有人念“阿彌陀佛”證得念佛叁昧,亦會照了覺知無量世界。近代證叁昧的記載少一些,曆史上有憨山大師證得隨意叁昧,他在五臺山一處住時,爾時降以大雪,大雪將其房子都蓋住了,大家本以爲他會被凍死的,但雪化之後,看到他在那兒禅坐,都非常震撼。又如憨山大師抄《華嚴經》,一手抄經,一邊與人言說,字不相錯、行不相錯、語不相錯,隨意叁昧自在。這不是說出來的,是他做得出來,我們你不要認爲自己有證無證,拿出來就知道了,這是絲毫虛假都來不得的,否則大妄語的傷害太厲害了。

  賢護。是故。若彼善男子善女人。隨欲求證無上菩提。當應聽聞如是叁昧。聞已書寫讀誦受持。修習思惟。廣爲他說。令是妙法流布世間。

  這段文字還是勸我們聞此法、求此法、思維、書寫、讀誦、傳播這樣的法則,求證這樣的法則。此部經典處處這樣宣化,我們究竟接受多少呢?這真是大家各自的因緣。

  我們已經聽到安居圓滿的腳步聲了,還有五天,這一百二十天安居集中學習的生活就要告以一個圓滿的段落了。隨著這個因緣,我們學習《般舟叁昧經》也就要接近于圓滿了。本來這麼一部經,若按科判來學習,還需要很多時間,因爲其文字比較平白,我們就讀誦讀誦,與大家廣泛結一個行持”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因緣。萬事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若沒有緣起,法不孤生,世上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孤生而起,也沒有任何一個斷滅可得。本無一法可得的法則之中,我們通過對一個經典的依止,對一個法則的依止,在相續的感知中,就能成熟一個生命的相續所依。

  在生命所依的整個未來延續中,沒有法則的人是迷茫的,而沒有一個清晰法則的人,欲主動清晰地用智慧、慈悲來逐漸純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機會也是不可得的。所以,我們能遇到一個法門、一個法的機製,尤其如《賢護經》這樣比較系統、完善地介紹“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不共法則的一個教典,的確是大家的福德。釋迦世尊的威德加被是難離的,我們的善根成熟也是不可少的。因爲善根的成熟與佛陀世尊的加被,大家得遇此經典,我們不要學過之後就泛泛地將它帶過去,若不能去深入實踐,真是比較可惜的,只能成爲一個遙遠因緣的種子。

  如果我們遇到這個法則而能真正地去實踐它,就如經文給我們提示的一樣,出世入世諸法之中,此法爲諸菩薩作饒益,欲求無上菩提者,聽聞此叁昧、讀誦、書寫、善思維、廣爲他說此叁昧,乃至親證此叁昧者,爲世尊所贊歎,爲世尊所守護,能令此法留駐世間,令無量衆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是一切衆生本源心智最清晰完善、威德具足、自在力充分成熟的一個表現罷了。我們知道,在法性寂滅海中無一塵可得,無一法實有其質,無量衆生在種種業相中于十法界或自由、不自由,或善巧、不善巧,或明或暗,乃至出現了苦樂、凡聖、智愚這樣的生命差別。生命的差別是誰來擇取的呢?就在于我們當體是如法擇取,還是迷失此擇取善巧。若掌握了這個擇取的善巧,就有法可依從,一生成就不爲難事,證叁昧亦不爲難事,廣利世間亦不爲難事,只是本位事故,所以,“尋得本位,即得安樂”。若我們尋不得本位,妄自迷失于事相,就會在種種事相之變異無常中,自以爲實有而相互侵害,就會丟失清淨的大利。

  此教典,猶如諸佛出世一樣,唯依一大事因緣,即欲令我等斷除煩惱、去除習氣、走出生死,且自在于生死之中,不染生死,不取涅槃,而廣利人天。實際也就是說,生命必然有個依從。我們看到,聲聞乘中取有余無余二種涅槃,證得阿羅漢果的善巧者是聲聞乘教言中極果所至,而在大乘佛教中,不著生死,不取涅槃,往生阿彌陀佛無生之國,蕩盡一切無始以來的生死逼迫,不管是變異死還是分段死,一時蕩盡,但于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威德于未來際。此威德不是一個驕慢、一個邪見、一個裝腔作勢的作爲,實在是本自性,是法性之光、法性之威德,人人可以緣它、可以用它,也可以成就它。所謂成就者,是本分事,緣此即用此,抉擇于此。我們緣叁途之業,一樣可以成就叁途之生命的延續。我們看到騾馬馱東西會生起一念悲憫之心,實際它原本與諸佛了無差別;天人看我們在沈重的煩惱、物質的匮乏、五欲的匮乏中苦苦覓尋,就同我們看到這些牛馬是一樣的,他們會感到痛苦不堪,會生起一念憐憫之心;那些聖者、智者,看到諸天雖然有八大劫,乃至八萬大劫的生命,但于諸生命中現種種相不能自製、不能自明、不能自了,所以亦生一念悲憫之心;那諸佛如來呢?觀一切九界有情,若細微之惑,若無名之惑,若見思之惑,無盡無邊的這些惑亂之中,若粗重,若細膩,若極細膩,會生起廣大悲憫之心,所以尊重愛樂一切世間有情,何以故呢?同體同用故,以此因緣,所以會有廣大的善巧施教,教一切九界有情徹底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有的人過早地推敲“我成佛以後怎麼辦”?你不要想這個,慢慢地來!如這部《般舟叁昧經》,我們若是能得遇這樣的法則、這樣的教言,其實能聞這樣的法則、聞這樣的名字,即是不可思議!若人作不可思議想,此人不可思議;若人輕犯,此人輕犯;若人尊重、守護、傳播此法,那尊重、守護、傳播必然成就不可思議的利益。所以,何以用心呢?何以抉擇呢?只是我們每個人在現緣之中擇取罷了,與他人相不相幹呢?末世有情浪費自己的時光太多啊,把大量的時間、精力付諸給變異無常的事相,付諸給他人的言說舉止,而如實地知自心、如實地用自心、如實地了解這個無增無減、清晰廣大、具足一切法的心地的機會少啊!對此,佛悲憫我們,以威神力加被,令我們善根因緣成熟,所以宣化這樣不可思議的教典。我們至少已有這樣的機製成熟了,所有才能學習、聽聞、交流,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莫以自緣爲小緣,莫以自緣爲驕慢,不可小視自我,也包括小視他人的因緣,當然也不能驕慢。這樣我們的心智甯靜、平和,就會透視法則、印契法則,如實地守護我們實踐的法則,不失爲一個真正良好的、清淨的緣起。

  成佛的路就在腳下,成佛的緣起就在現前一念,成佛的抉擇就在于當下。之所以用于當下,是因爲識得當下。當下無染,是爲真心之無染。如果我們當下緣于佛陀世尊的清淨抉擇,如前面所講的六種“五法”,以及一百二十二問的“雲何功德”,對此有一個守護、串習,那我們就是在當下已抉擇了遠離生死逼迫而饒益有情的善巧與清淨的緣起。行般舟,只不過是把清淨的緣起相續下來,如實地認取、如實地運用,如此而已。這個相續心,在我們無始以來變異的心智中、攀緣的心智中,乃至如幻的假緣中,多不能自製,我們多有強執、染著,所以形成了變異無常的愛樂與追尋。我們去向往那種變異,或者說無記、無明,而這個無記、無明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呢?是無奈、無知、無能,這樣你是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的。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因爲我們對法則的熏習還是比較生疏啊,世尊數數教誨我等,不斷引導我等如是思維、如是觀察,用下面這段文字,簡明扼要地對前面的長行作了清晰總結,以令我等真正地明了。上課學習之余,我們有時間可以多讀誦、談論、交流《賢護經》,少說些閑話,這樣能使法相續,使我們在這些天的學習中有一個純熟法則的機製,若不然,間間斷斷的,還是回到業習之中。

  諸佛清淨離塵垢  功德深廣無所依

  在世尊的教言中,剝脫了一切衆生的攀緣心,或者說令一切衆生在這個攀緣心中識到實無法可攀。凡夫攀援心智中,非要執著一個東西、抓住一個東西,沒有的話心就會泛空、迷茫,突然不知所措。一旦我們逾越了此處,如過去所說,停心之後自得方便,所謂停心,就是勞慮永斷,這時攀緣心就停止了,我們就會得到一個相似的法則與清晰。而“諸佛清淨離塵垢”,即徹底地離開了所謂的見思惑、塵沙惑與無名惑,知究竟清淨。諸菩薩、賢聖是方便清淨者,凡夫是未得清淨者,爲什麼說未得呢?因爲在塵勞、塵垢中尚未覺悟,尚迷失在這種妄執的塵勞、妄想攀緣的塵勞之中,不能自拔。

  “功德深廣無所依”,無依無靠智慧力,是一切衆生本具之智慧,所謂無造無作、無塵無染、不垢不淨,這不是一句常話,實在是以言權來表達智慧的一種…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甚深品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