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期盼,有对未来的期盼,乃至对所谓三昧之名字的期盼,而不知无染无著正是三昧之正因,无得无失正是三昧之缘,无造无作正是三昧之体,不知之时,强行造作,妄取善恶,妄取好坏境界,乃至妄取轻安,妄取觉受,妄取阴境等种种境界,所以流失于现前法益。
贤护。终不如诸外道若外道弟子。取著富伽罗。及以我见也。
现在在佛法中,虽多诸出家在家修持者,但邪见者炽盛啊,何以故?贪图身计,欲于觉知中证得菩提,而于不知不见、清净一心、不增不减、无对无待之抉择,不敢抉择,于这种无造作法性、真实心中用不得功,虚妄心中数数取舍,结果堕入外道知见。
若是佛弟子,关于苦、空、无常、无我、寂静涅槃、法无自性,实是首要的法则,是抉择的认知,此知见若不安立,非佛弟子啊,虽行的是佛法,念的是佛号,诵的是佛经,拜的是佛像,但心智种子是外道种子,不相应。所以世尊说法印,数数用印契来印于众生心,以令我等出离外道知见、外道种姓,若不如此,我们即使穷劫读佛经,也总不相应,结果常被境转,而不知转境,因为我们没有实践经教之法则,没有依经教来认知自心、印许自心,而是以自心妄执以为经,这样即使穷年穷月地去实践、念诵,亦是遥远之未来因缘,现下利益总不相抵啊。
诸外道知见与佛法知见的确有这样的差异,所以世尊说三法印、四法印,说实相印,我等一定要在这个印契中,真正地印契自己是不是佛弟子,即我们的举心动念是不是无常、无我,是不是寂静涅槃,是不是在法无自性上抉择过?若没有抉择,我们就会认为有善有恶,有是有非,有爱有憎,有凡有圣,这样是欲界凡夫心,也是外道心。但是外道心在我们现在的僧众中、居士中,尤为普遍。这话可能比较重,但我们可以审视自己、对比自己举心动念之刹那,是否符合佛陀的法印?是否清净无染、无挂无碍、无对无待?若是,则佛弟子,若不是,则是外道知见,再一强执,即是外道种姓,虽入佛法智海中,但如同用瓶子封装一点水丢于海中,而不能与大海相融、相契合,所以广大智海中,我们总在以自己的知见强执隔离,不能融入啊。
贤护。菩萨终不作如是见。云何见菩萨见者。如如来见。终不退转。
如来何以见呢?因此说果地觉甚为重要。《圆觉经》中充分阐述了四种知见,即所谓“随顺觉性”,有众生随顺觉性、菩萨随顺觉性、登地菩萨随顺觉性、诸佛如来随顺觉性,在诸佛如来随顺觉性中,即消除对待、泯灭善恶、彰显佛性、具足真实,所谓“令第一天宫咸为净土,持戒犯戒皆为梵行”,何以故如是说呢?在世尊寂灭海中,照了觉知真如之相,非凡夫分别执着所能建立。如果不能认知如来如是知见,我们则不能随顺如来见,多有妄执有情以自己知见去剖析、去同化佛法,结果佛法全被其处理了一遍,全成垃圾了,所谓知见垃圾啊,总不相应。
这是很困难的一个事情,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书籍流传甚广,阅读方便、交流方便、言说方便、思维方便,结果就是教无次第啊,学法学得杂者、乱者,甚多。我过去刚出家习法时,有善知识指点看书,是不允许乱看的,因为比如若看明宋以来的祖师教言,虽然不可思议,但如一壶乳中加了十壶水,若不善分别,取水为乳,则不能自利,不能养育法身慧命,而隋唐以前,诸善知识教言不增减于世尊教言,犹如纯乳,虽有少分水,犹如点净,乳味仍然十足,一读就可消化得掉的。如果一斤乳中加了一百公斤水,以这样的乳来养育生命,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其色,无其味了。如果我们福德犹如鹅王,善取于水中之乳,这样可以取其营养,利益自己的法身慧命,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福德,乳水同用,不得其利啊,所以我们会学了很多东西而不得力,就是因为所学不能养育我们的法身慧命,不能增加诸禅定与智慧。当时善知识这样诃教我时,的确令我受到很大的加持与利益,而现在人看书,想看什么看什么,想学什么学什么,知见一旦先入为主了,动其知见比杀其生命还厉害,这也是个共业之相。
所以,学佛若没有真正的传乘力,也就是说不能除你疑虑、令你心净,而是执着知见,执着于所谓的多闻,那你很难走出这个自我毒害的业相,因为你背的珍宝包袱已经快把自己压跨了,如《蜉蝂传》中善负物的小虫一样。在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近一个月中,我提得最多的就是我们不要背负自己珍宝的包袱,不要背他人过失的包袱,这两个包袱能把人压跨的。所以,“入如来见,终不退转”,若不知如来见是何见,如来印者是,如来觉性者是,如来果地觉者是,解脱知见者是,而整个《贤护经》就在不断地教授我们如来知见,你若不知,何以运用呢?
菩萨见。如辟支佛见。如阿罗汉见。菩萨当应作如斯见。如斯见故。不忆不念。不见不闻。以不忆念及见闻故。灭诸妄想。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
因为不忆不念、不见不闻之因缘,得正思维三昧,即无染著思维。有人拿学问思维,是不相及的,有人拿知见思维,也是不相及的。如圆瑛法师“了了分明,了无所得”这两句念佛口诀,以有所得心念佛,甚累!以无所得心念佛,若强执,亦甚累!所以了了分明,无所得,无所染,清净念佛,无执无着,省力之处念佛,真是感恩戴德!何以故?真正解放了自己的心灵,解放了自己的负重,所有善恶的负重、对待的负重、凡圣的负重,一时解脱,就会真正地感激佛陀世尊。只有我们自己不再负重了、不去苦了,否则我们是无以感激的,不知恩,何以报恩呢?恩尚不可得,怎么能感恩呢?恩在何处啊?就在去除我们无始以来沉重的取舍的包袱、分别的包袱、不正见的包袱,令我等清晰安乐,无所挂碍,无所对待,无所思,无所见,清净一味,真实念佛啊。
《蕅益大师全集》中讲到,有人来问蕅益大师,大师啊,你教理通达,若是华严,若是天台,若是三论,皆以无碍得入,你怎么不讲这些大论、大教?怎么屈居于守护念佛这样的法则呢?蕅益大师说,善知识止。即你不要说了。然后说,你现前一念,若不念于佛,你何念啊?当时我读到这句话,真是痛哭流涕,为什么呢?实是一念,何以作为啊?这一念展现于三千,三千融入一念,这一念何以作为呢?谁来知,谁来晓啊,善知识自知,而迷者昧之,昧失了这一念的广大功用,即三界之延续、三世之延续。我们善思维、观察。
复次贤护。譬如虚空。本无形色。不可观见。无有障碍。无所依止。无有住处。清净无染。亦无垢浊。诸菩萨辈。见一切法。亦复如是。
深切观察,清晰观察,不断观察,真实观察如是结论,以如是破除疑网,如是抉择法义。
所谓于彼有为无为一切法中。无有处障碍。
何以故?有为、无为,名字设立故,必无自性故。我们在名字作业中,何以妄取妄舍呢?何以强执分善分恶呢?何以虚假地取爱憎呢?
乃至亦无处所。以眼清净无障碍故。一切诸法。自然现前。
因为心清净故,眼清净,心眼相应故,所以得见诸佛。心不清净,眼必浊啊。若是我们于善缘、恶缘之时,皆能善于思维,则对方就是善知识,若我们不善思维,寻求于事相,寻求于好音声,如赞许,恶于坏音声,如诽谤,那我们就会被恶言恶语所昧,被善言善语所牵制,这样不得自在,不明自心。所以,被境转者,迷失自心,是名众生;常能转境,安慰世间,是为菩萨,是为觉者。本无差别,只是用者与取著者不同的所见、所用。我们怎么来审视呢?这个地方要认得真啊。当认真者,应认真,不当认真者,比如取著、染著、虚妄思维,则不当真。
彼诸菩萨如是念时。即见诸佛。其所庄严。状如金辇具足威仪。如百千光。炎赫斯照。如秋满月。众星围绕。如转轮王。军众炽盛。如天帝释。四辅中尊。如大梵王。处彼天座。如师子王。威伏众兽。如鲜白鹄。处空而飞。如须弥山王。安住大海。如大雪山。出诸良药。如铁围山。摄持猛风。如彼水界。住持大地。如大风轮。净虚空界。如须弥顶壮丽天宫。
“即见诸佛”,诸佛是什么样子呢?这里拿我们可见可知的世间之物不断来比喻,来引导、加重我们的感知与喜悦、爱乐。
如是贤护。彼诸如来应等正觉。以智德光照明一切三千大千诸佛世界。其事若此。
诸佛如来,其智德光明照耀一切三千大千诸佛世界;凡夫有情,一小世界不能涉足;在四相四果证地之中,须沱桓果圣智者能善知一小世界,阿罗汉可知一大千世界诸庄严相,能在一大千世界中自在取用。此圣功德不是虚设的,在佛法中,圣者非是虚设,若以圣人出世,会现大福德因缘。如上次来我们这儿的祜巴圣者[1],他手中就有龙王送的宝珠,在其证果之时,大地震动,天宫、龙王、护法有爱乐者就会来作如此供养,这个珠子丢了三、四次,但每次都有人以种种因缘把它送回来,为什么?别人持不了这个珠子。这样的圣威德、福德因缘不是假设的,圣者自有威德善巧、福德善巧、禅定善巧、通力善巧、无畏善巧、知遍善巧,因为龙天所守护,龙天所推崇,一切智者、圣者所爱乐,所有令其产生不共的威德、不共的福相。凡者即凡,我们不可以以凡乱圣,圣者即圣,即使遮掩也遮掩不住,圣者之所以圣,非是言说之圣,是威德之圣,真实功德之圣啊。此处不可假设,不可虚妄,不敢忽视,一点妄语也做不得,一点异语也做不得,虚妄者实在是可悲,因为没有这个肩膀,你担不起这个东西的。
此处不妨再举个例子,以怕大家以凡乱圣啊。因为舍利弗尊者发愿为诸佛首座弟子,并各于诸佛前取灭,所以在世尊取灭前,他对世尊说,世尊啊,我当取灭。世尊默许。舍利弗就回到生养自己的村落,即现在的那兰陀市,来到生养他的家中。其母亲还活着,见了就生大疑惑,说,哎呀,何以年老而舍戒还俗呢?我家资产无数,年轻之时不知取用,年老还俗又有何用呢?舍…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品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