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期盼,有對未來的期盼,乃至對所謂叁昧之名字的期盼,而不知無染無著正是叁昧之正因,無得無失正是叁昧之緣,無造無作正是叁昧之體,不知之時,強行造作,妄取善惡,妄取好壞境界,乃至妄取輕安,妄取覺受,妄取陰境等種種境界,所以流失于現前法益。
賢護。終不如諸外道若外道弟子。取著富伽羅。及以我見也。
現在在佛法中,雖多諸出家在家修持者,但邪見者熾盛啊,何以故?貪圖身計,欲于覺知中證得菩提,而于不知不見、清淨一心、不增不減、無對無待之抉擇,不敢抉擇,于這種無造作法性、真實心中用不得功,虛妄心中數數取舍,結果墮入外道知見。
若是佛弟子,關于苦、空、無常、無我、寂靜涅槃、法無自性,實是首要的法則,是抉擇的認知,此知見若不安立,非佛弟子啊,雖行的是佛法,念的是佛號,誦的是佛經,拜的是佛像,但心智種子是外道種子,不相應。所以世尊說法印,數數用印契來印于衆生心,以令我等出離外道知見、外道種姓,若不如此,我們即使窮劫讀佛經,也總不相應,結果常被境轉,而不知轉境,因爲我們沒有實踐經教之法則,沒有依經教來認知自心、印許自心,而是以自心妄執以爲經,這樣即使窮年窮月地去實踐、念誦,亦是遙遠之未來因緣,現下利益總不相抵啊。
諸外道知見與佛法知見的確有這樣的差異,所以世尊說叁法印、四法印,說實相印,我等一定要在這個印契中,真正地印契自己是不是佛弟子,即我們的舉心動念是不是無常、無我,是不是寂靜涅槃,是不是在法無自性上抉擇過?若沒有抉擇,我們就會認爲有善有惡,有是有非,有愛有憎,有凡有聖,這樣是欲界凡夫心,也是外道心。但是外道心在我們現在的僧衆中、居士中,尤爲普遍。這話可能比較重,但我們可以審視自己、對比自己舉心動念之刹那,是否符合佛陀的法印?是否清淨無染、無挂無礙、無對無待?若是,則佛弟子,若不是,則是外道知見,再一強執,即是外道種姓,雖入佛法智海中,但如同用瓶子封裝一點水丟于海中,而不能與大海相融、相契合,所以廣大智海中,我們總在以自己的知見強執隔離,不能融入啊。
賢護。菩薩終不作如是見。雲何見菩薩見者。如如來見。終不退轉。
如來何以見呢?因此說果地覺甚爲重要。《圓覺經》中充分闡述了四種知見,即所謂“隨順覺性”,有衆生隨順覺性、菩薩隨順覺性、登地菩薩隨順覺性、諸佛如來隨順覺性,在諸佛如來隨順覺性中,即消除對待、泯滅善惡、彰顯佛性、具足真實,所謂“令第一天宮鹹爲淨土,持戒犯戒皆爲梵行”,何以故如是說呢?在世尊寂滅海中,照了覺知真如之相,非凡夫分別執著所能建立。如果不能認知如來如是知見,我們則不能隨順如來見,多有妄執有情以自己知見去剖析、去同化佛法,結果佛法全被其處理了一遍,全成垃圾了,所謂知見垃圾啊,總不相應。
這是很困難的一個事情,因爲我們這個時代書籍流傳甚廣,閱讀方便、交流方便、言說方便、思維方便,結果就是教無次第啊,學法學得雜者、亂者,甚多。我過去剛出家習法時,有善知識指點看書,是不允許亂看的,因爲比如若看明宋以來的祖師教言,雖然不可思議,但如一壺乳中加了十壺水,若不善分別,取水爲乳,則不能自利,不能養育法身慧命,而隋唐以前,諸善知識教言不增減于世尊教言,猶如純乳,雖有少分水,猶如點淨,乳味仍然十足,一讀就可消化得掉的。如果一斤乳中加了一百公斤水,以這樣的乳來養育生命,有什麼意義呢?只有其色,無其味了。如果我們福德猶如鵝王,善取于水中之乳,這樣可以取其營養,利益自己的法身慧命,但如果沒有這樣的福德,乳水同用,不得其利啊,所以我們會學了很多東西而不得力,就是因爲所學不能養育我們的法身慧命,不能增加諸禅定與智慧。當時善知識這樣诃教我時,的確令我受到很大的加持與利益,而現在人看書,想看什麼看什麼,想學什麼學什麼,知見一旦先入爲主了,動其知見比殺其生命還厲害,這也是個共業之相。
所以,學佛若沒有真正的傳乘力,也就是說不能除你疑慮、令你心淨,而是執著知見,執著于所謂的多聞,那你很難走出這個自我毒害的業相,因爲你背的珍寶包袱已經快把自己壓跨了,如《蜉蝂傳》中善負物的小蟲一樣。在和大家一起學習的近一個月中,我提得最多的就是我們不要背負自己珍寶的包袱,不要背他人過失的包袱,這兩個包袱能把人壓跨的。所以,“入如來見,終不退轉”,若不知如來見是何見,如來印者是,如來覺性者是,如來果地覺者是,解脫知見者是,而整個《賢護經》就在不斷地教授我們如來知見,你若不知,何以運用呢?
菩薩見。如辟支佛見。如阿羅漢見。菩薩當應作如斯見。如斯見故。不憶不念。不見不聞。以不憶念及見聞故。滅諸妄想。即得思惟如斯叁昧也。
因爲不憶不念、不見不聞之因緣,得正思維叁昧,即無染著思維。有人拿學問思維,是不相及的,有人拿知見思維,也是不相及的。如圓瑛法師“了了分明,了無所得”這兩句念佛口訣,以有所得心念佛,甚累!以無所得心念佛,若強執,亦甚累!所以了了分明,無所得,無所染,清淨念佛,無執無著,省力之處念佛,真是感恩戴德!何以故?真正解放了自己的心靈,解放了自己的負重,所有善惡的負重、對待的負重、凡聖的負重,一時解脫,就會真正地感激佛陀世尊。只有我們自己不再負重了、不去苦了,否則我們是無以感激的,不知恩,何以報恩呢?恩尚不可得,怎麼能感恩呢?恩在何處啊?就在去除我們無始以來沈重的取舍的包袱、分別的包袱、不正見的包袱,令我等清晰安樂,無所挂礙,無所對待,無所思,無所見,清淨一味,真實念佛啊。
《蕅益大師全集》中講到,有人來問蕅益大師,大師啊,你教理通達,若是華嚴,若是天臺,若是叁論,皆以無礙得入,你怎麼不講這些大論、大教?怎麼屈居于守護念佛這樣的法則呢?蕅益大師說,善知識止。即你不要說了。然後說,你現前一念,若不念于佛,你何念啊?當時我讀到這句話,真是痛哭流涕,爲什麼呢?實是一念,何以作爲啊?這一念展現于叁千,叁千融入一念,這一念何以作爲呢?誰來知,誰來曉啊,善知識自知,而迷者昧之,昧失了這一念的廣大功用,即叁界之延續、叁世之延續。我們善思維、觀察。
複次賢護。譬如虛空。本無形色。不可觀見。無有障礙。無所依止。無有住處。清淨無染。亦無垢濁。諸菩薩輩。見一切法。亦複如是。
深切觀察,清晰觀察,不斷觀察,真實觀察如是結論,以如是破除疑網,如是抉擇法義。
所謂于彼有爲無爲一切法中。無有處障礙。
何以故?有爲、無爲,名字設立故,必無自性故。我們在名字作業中,何以妄取妄舍呢?何以強執分善分惡呢?何以虛假地取愛憎呢?
乃至亦無處所。以眼清淨無障礙故。一切諸法。自然現前。
因爲心清淨故,眼清淨,心眼相應故,所以得見諸佛。心不清淨,眼必濁啊。若是我們于善緣、惡緣之時,皆能善于思維,則對方就是善知識,若我們不善思維,尋求于事相,尋求于好音聲,如贊許,惡于壞音聲,如誹謗,那我們就會被惡言惡語所昧,被善言善語所牽製,這樣不得自在,不明自心。所以,被境轉者,迷失自心,是名衆生;常能轉境,安慰世間,是爲菩薩,是爲覺者。本無差別,只是用者與取著者不同的所見、所用。我們怎麼來審視呢?這個地方要認得真啊。當認真者,應認真,不當認真者,比如取著、染著、虛妄思維,則不當真。
彼諸菩薩如是念時。即見諸佛。其所莊嚴。狀如金辇具足威儀。如百千光。炎赫斯照。如秋滿月。衆星圍繞。如轉輪王。軍衆熾盛。如天帝釋。四輔中尊。如大梵王。處彼天座。如師子王。威伏衆獸。如鮮白鹄。處空而飛。如須彌山王。安住大海。如大雪山。出諸良藥。如鐵圍山。攝持猛風。如彼水界。住持大地。如大風輪。淨虛空界。如須彌頂壯麗天宮。
“即見諸佛”,諸佛是什麼樣子呢?這裏拿我們可見可知的世間之物不斷來比喻,來引導、加重我們的感知與喜悅、愛樂。
如是賢護。彼諸如來應等正覺。以智德光照明一切叁千大千諸佛世界。其事若此。
諸佛如來,其智德光明照耀一切叁千大千諸佛世界;凡夫有情,一小世界不能涉足;在四相四果證地之中,須沱桓果聖智者能善知一小世界,阿羅漢可知一大千世界諸莊嚴相,能在一大千世界中自在取用。此聖功德不是虛設的,在佛法中,聖者非是虛設,若以聖人出世,會現大福德因緣。如上次來我們這兒的祜巴聖者[1],他手中就有龍王送的寶珠,在其證果之時,大地震動,天宮、龍王、護法有愛樂者就會來作如此供養,這個珠子丟了叁、四次,但每次都有人以種種因緣把它送回來,爲什麼?別人持不了這個珠子。這樣的聖威德、福德因緣不是假設的,聖者自有威德善巧、福德善巧、禅定善巧、通力善巧、無畏善巧、知遍善巧,因爲龍天所守護,龍天所推崇,一切智者、聖者所愛樂,所有令其産生不共的威德、不共的福相。凡者即凡,我們不可以以凡亂聖,聖者即聖,即使遮掩也遮掩不住,聖者之所以聖,非是言說之聖,是威德之聖,真實功德之聖啊。此處不可假設,不可虛妄,不敢忽視,一點妄語也做不得,一點異語也做不得,虛妄者實在是可悲,因爲沒有這個肩膀,你擔不起這個東西的。
此處不妨再舉個例子,以怕大家以凡亂聖啊。因爲舍利弗尊者發願爲諸佛首座弟子,並各于諸佛前取滅,所以在世尊取滅前,他對世尊說,世尊啊,我當取滅。世尊默許。舍利弗就回到生養自己的村落,即現在的那蘭陀市,來到生養他的家中。其母親還活著,見了就生大疑惑,說,哎呀,何以年老而舍戒還俗呢?我家資産無數,年輕之時不知取用,年老還俗又有何用呢?舍…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甚深品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