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們能觀察到此經典主要是以觀、念爲主,觀、念、思維阿彌陀佛殊勝功德,來滯心一處,令其心智暢明,得見十方諸佛,見佛聞法,以證無生。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經卷第二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

  觀想念佛是念佛法門中的一類,還有實相念佛、稱名念佛等。對于觀想念佛,此經典寫得尤爲細致;又如觀相念佛,《觀無量壽經》就描述得特別詳盡;《阿彌陀經》是提倡持名念佛;《無量壽經》提倡隨佛願力來念佛。雖然是種種念佛,皆不離念佛名號,《大方等大集經賢經》所提倡的觀想念佛亦爲名號的存念。所以,在淨土一法中,持名念佛是爲入手方便,若觀相,若觀想,若實相,持名念佛是爲方便,乃至隨佛願力得入念佛叁昧,種種修持,皆以念佛爲清淨導引。

  賢護。我時則亦授彼佛記。是人當來必得成佛。號曰德光明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

  授記,在世尊教言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安穩提示,是確切如實之教,有如是因,則有如是果,但顯因果法則,修德所顯。我們念佛成佛,亦是必然,這就是在授記之中。

  賢護。是中叁昧誰當證知。

  如是“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在佛弟子中,有誰證知呢?

  今我弟子摩诃迦葉。帝釋德菩薩。善德天子。及余無量諸菩薩輩。鹹已修得此叁昧者。是爲證。雲何證。所謂空叁昧也。

  “今我弟子摩诃迦葉”,我們日日與摩诃迦葉共伴于此[1],爲什麼在此有學習、實踐般舟叁昧,即“十方諸佛現前”叁昧的因緣呢?莫不來自于叁寶的加持,也來自于尊者的親證。

  “是爲證”,說證者,就是說此叁昧法不虛設于世間,由菩薩、聲聞所守護,也由後來善巧者所愛樂、向往,若沒有先賢所證,沒有在家出家菩薩所守護,則我們無以爲證。

  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饑渴因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複饑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作業刹那刹那即過,亦如夢中,看看經文此處是什麼夢?“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複饑虛”。

  從是寤已。還複饑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

  諸位善知識,在這兩品中世尊不斷來提示我們通過思維、觀念、觀察來實踐此法則。

  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

  一切法亦複如是。

  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在信忍、順忍、無生法忍這“如來叁業”中,若證得無生法忍,了脫一切生死,除一切煩惱,消一切所障,得以方便自在,具足一切法善巧。

  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有諸佛。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

  恭敬修法是一切法則的緣起,一切法的真實功德所在!若離開這個至誠心、恭敬心,一切法變得無有基礎,因爲一切法是假修德而顯,假顯用而顯,假事而顯,順理成章啊。

  心中渴仰。欲見彼佛。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亦複如是,一分虔誠,一分利益;一分虔誠,一分現前功德。這一分,在誰來運用呢?就是現前實踐這個法則者,虔誠者所得所見。我們末世之人,虔誠者不足,自诩者有余,這在我們生命中都是有所觀察的,那應如何辦呢?就來勤修這個至誠的恭敬心。

  故作如是專精思惟。

  如前所說,若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思維、精勤思維、專精思維,如是種種思維,不離于佛,不離于彼國土,不離于彼清淨海衆。如是思維,必得諸佛清淨加持。我們不妨在平時的修法中,在般舟道中可以改變一下,使它莊嚴,象極樂世間的變相圖一樣,設置一些令人愛樂、喜悅的莊嚴圖像,這樣對我們念佛修持的感應和專注力會有不共的加持。取相思維,是爲思維方便與契入方便,不要有泛空之思想,這樣就容易進趣不可思議的利益。

  複應當觀如是色相。亦即作彼虛空之想。

  “如是色相”,即彼佛色相。“虛空之想”,雖有種種妙相,其本質也虛,畢竟無實;雖無實,種種妙相安立世間,利益衆生,安慰衆生,令衆生遠離空泛,是真實利益啊。就如我們飲食本空,但你吃了這一餐,就會得到精神和體力,雖然是無實,衆緣所合,福德所聚,乃至一餐之力,亦複如是。我們在修般舟叁昧之時,所謂“十方諸佛悉皆現前”,雖無有實法可得,但必有彼佛報德所成,攝化十方,令恭敬進趣者得見得用,這是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

  而彼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淨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見如來。亦複如是。

  “而彼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若執以實,人就容易産生困惑與魔難;若執以頑空,人就墮于虛假業、造作業中,猶如冷水泡石頭,不能增長諸善功德,心不生起,多住于幽暗心智,于自于法不能生喜,于他人不能生悲智二法,不得力于世間,不能饒益于有情。

  複次賢護譬如有人。忽從本國至于他方。雖在他方。而常追憶本所生處。曾如是見。亦如是聞。如是憶念。如是了知。久追憶故。于睡夢中。明見自身。在本生處。遊從見聞。如前所更。是人後時。向諸眷屬。具論夢中所見之事。我如是見。我如是聞。我如是營爲。如是獲得。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若從他聞。有佛世尊。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欲見彼佛。正念不亂。應念即見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純金色。亦複如是。

  世尊作諸多比喻,以令我們現前有緣隨著自己可思可觀的現象來透視到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之中,例如我們來到雞足山,假如你從來沒來過,他人根據你所知的因緣作種種比喻,令你來了解雞足山,這是一種被迫的方法,其真正目的是引導你來到雞足山,真正地一目了然,究竟所知。喻說畢竟不實,我等若不親證于“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諸佛如來種種悲心喻說,皆是一種善誘導、善加持、善提攜,如此而已。

  “欲見彼佛。正念不亂。應念即見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純金色。亦複如是”,我們現在依經典教言所記載的文字,聽佛世尊具述西方極樂世界,乃至十方諸佛殊勝妙功德相,令我等歡喜向往,以淨心趣向,得見得聞,真實相應,種種相之差別,若專念于一佛,得見于此佛,故專念于佛,得見諸佛。而見一切佛,莫過于聞法方便,以令心智開解,證于無生忍。真正了達自性,這是見佛之目的,是純正法益之功德。

  複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屍。形色始變。或青或黃。或黑或赤。或時膖脹。或已爛壞。膿血俱流。蟲獸食啖。肉盡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

  “不淨觀”,是我們大家能接觸到的一個實際法則。在漢傳佛教中,作不淨觀者是稀少的。我們以前住山,最初的教育就是要作不淨觀,乃至舍身、舍識二法。不淨觀是舍身、舍識的一個善巧,若不作不淨觀,舍身不得;若不知“識”者無常、“識”者變異,舍識不得。因其變異無常故、無我故,所以就舍身舍得,舍識舍得。一人住于凶險之地,如山澗、寒林,或羅刹鬼之母居住之處,來行一些法則,欲使自己逾越身心之挂礙,得見自性之真實,隨順于無生,這個修持非是理論、言詞所能涉足,這些言詞無外乎是導引方便,激勵成熟你的菩提心智罷了,真正的行法是甚爲重要的!

  不淨觀是一個很實際的操作法則,九種變化,乃至爛潰,乃至骨散壞,種種作業,唯心所現,唯心所作,實無變者,亦無來去。通過如是觀,我們能抉擇于無常、無我、不淨,乃至心智寂靜,一時安樂住,真正得到佛法的勝義之樂,即無造作之樂,遠離自然外道,得清淨之守護。此修法是遠離外道的一個主動進趣,我們知道自性空,常用自性空而觀察于世間一切法則、一切事相,不作舍,不作離,不作取,不作用,但是真實透視本質,自然無礙,若不如是,則多昧于事相,或昧于理相,理事互爲不礙,是爲方便。

  如是賢護。若諸菩薩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叁昧。隨何方所。先念欲見。彼佛世尊。隨所念處。即見如來。何以故。因緣叁昧得見如來。

  “何以故。因緣叁昧得見如來”,緣叁昧力故。前面所講的都是觀想念佛、因地叁昧。觀想是因地叁昧之基礎,有其因才有其果,我們欲得其果,必行其因,是爲方便,若見不見,鹹得威德加持,因果漸次成熟,叁昧自然能得以安立。往往我們忽視于因,多重于果,這樣的話,高者你做不到,低者你又不就,那就會落入所謂的泛空。現在許多菩薩都在實踐般舟叁昧的行法,有的人得到一些相似的利益,但有一點,即相續性不是十分簡單與清晰,若是相續性好,顧不得一些雜緣,比如我們飲食之中,雖食百味,不知百味;穿衣之中,雖知寒熱,但不住于此;雖知他是他非,了知無是非可習可染可知,專注一心,所謂“滯心一處,無事不辦”,欲得叁昧,是爲不難!但我們心智雜用,趣向雜用,因事而昧,事事昧心,事事丟心,事事染著,叁昧不得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離事相而運用于事相,一心維系于佛,維系于善巧的法則,這樣是得以證叁昧的。因此,真正的般舟叁昧行,真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是是非非中無染無著,那麼即使不是叁昧,你已有叁昧之功;不得叁昧,已有叁昧之力。如果我們雖然常行于般舟之法,但對是是非非經常染著,倒見之中,亦是昧心,亦是失心,受苦難之折磨,這樣你的道業就散壞,枉受是非的侵害,所以說“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黑”是黑在什麼呢?在這個娑婆世界,無有不是非處,只要你心中有是非之種相,是非決定會成熟;若無是非之種相,是是非非了無所得,了無所幹,所以無見無用,一心專注于自己所修持…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