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法則,不證叁昧,那才真是奇談怪論,而若我們心智散雜,染著事相,欲得叁昧,那才真正是妄想!
就觀大家今年以來行般舟的狀態來看,雜用心者多,染著心者多,丟失本位法則者多,即丟失了自己的發心!你來幹什麼?你要做什麼?出家者,在家者,我們舍家棄欲,離開親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離開自己所應該享受的人生五欲,來做什麼?就是爲了來成熟不可思議的所謂“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樣一個善根,來見佛聞法,以除生死輪回,以廣利于世間有情,真正地令世間有情得到真正之樂,所謂佛法之勝義之樂、神通之樂、種種內發輕安之樂、廣大慈悲教化之樂,乃至無盡的樂趣,是真實不虛的。世俗之樂,畢竟是無常,隨時散壞,多依他而生起,不得自在,而諸佛法之樂,但從自心如來藏性中流出,從自心莊嚴處流出,是無染著流出,所以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廣利世間啊,做廣大布施而無畏。我們在世俗之中所享受的一些勤勞、勤苦,雖然得相似之樂,隨機散壞啊,無常苦空時常伴隨,你認與不認,都是這樣的。所以,諸位善知識,我們既然來到這個道場之中了,就以道業爲重!常實踐于法則,深入實踐,是自身福德因緣,也是自身善根之成熟。
得見彼佛有叁因緣。何者爲叁。一者緣此叁昧。二者彼佛加持。叁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叁因緣故。即得明見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複如是。
“一者緣此叁昧”,如何緣此叁昧呢?如理如法地思維,如理如法地稱念,如理如法地去恭敬修持、禮敬贊歎、供養守護!“二者彼佛加持”,阿彌陀佛有廣大誓願故,攝化一切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故,誓願力不可思議,無所障礙故!“叁者自善根熟”,自善根熟成熟在此叁種因緣中,最爲重要,佛力加持是根本,但此最重要者,是操作、實踐于法則,即我們自身的操作,不要賴于佛,我們可常隨佛學,但勿賴于佛,勿墮于佛,若墮于賴佛因緣,你不得利益!
複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醜。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淨水。或取水精。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好醜。顯現分明。
賢護。于意雲何。彼所見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是爲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爲在內耶。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
如是內外之問、本有本無之說,實是戲論,但若不如是設問,我們心智無依,不能真正歸結到“萬法唯心”這個抉擇上來,若是本有,那不得唯心;若是本無,亦不得唯心;若是在內、在外,亦不得唯心之法,也就是衆緣合和,成熟顯現,離因緣之法不能暢明。
世尊。惟彼油水精鏡。諸物清明。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
“其形在前”者,因緣所生法則。因緣所生法破衆生有無邊見、斷常邊見,此見不破,凡夫心難以出離,正見難以安立。但是一切凡夫有情皆在這個對待的二元邊見中徘徊心智,即說有,說無,說本有,說本無,說來,說去,說內,說外,如此皆是執爲實有之心,或是實無之心、內外之心,枉受邪見之逼迫!我們觀察自己的談話,以及所接觸的事物,基本上運用的都是這個思維,也就是或者是內,或者是外,比如自己的事情、他人的事情,或者是有,或者是無,若有了,就實執此有,若無了,就是斷滅之相,所以,常見與有見、斷見伴隨著我等,即所謂“邊見伴隨”,如此正見不能立啊。我們都知道佛法教言中的一實境界與唯識境界,人人都這樣講,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個知見能否運用出來呢?若是運用出來,于現前事相一切無礙,因爲一切事相你了無染著故,何以故?唯有心生,唯有心是,非內生,非外生,非自生,非他生。
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余處來。
我們要細細地觀察,若不如是觀察,邊見難除啊。我經常聽大家談某某人、某某事、某某道場、某某因緣,說著說著就滑到事相中,以爲實有,不能自拔。若能自拔,當下解決,無有挂礙,于他于自決定得利!因爲你已經把事相解決于現下了,非是因他緣而得解決,何以故?唯心顯現故,唯自緣所顯現,非是他緣。一般我們多沈浸于有之執著,現在行法者、修法者多,正見者稀少;行法者多,執事者多,真正的正見傳播者更爲稀少。正見抉擇者極爲難得,爲世間眼目故。我們都知道“六度”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種種法則,人人在行,但具智慧眼目者,稀少!若是具眼目,雖無手足,可以導引衆生,得以善巧;若是但自前行,無有眼目,此人在行愚癡法,多見福德而沒有智慧眼目,令其墮落,沈溺世間。諸位善知識,這段文字剝離二種邊見,十分重要。
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彼色明朗。影像自現。
所以,我們現在所有依報之物、之業、之緣,莫不是自心之影射,人人皆離不開這樣的作爲。有時候我們會恥辱他人,以他人的惡緣惡業以爲自身之恥辱,在此處應該自己忏悔轉化,而不應推這個因緣于他于己的,爲什麼?識其本質,即解決此難緣,走出此痛苦。若不如是,我們就會在這個地方說有說無,道長道短,身心痛苦,染著不休啊。今天有個外地居士來,他說了家裏的一個橫難之緣,心智遮蔽,痛苦不堪,就來問有沒有一個方法能把它轉換,我說實無此事啊,但是心中所系,你系在這個事情上了,它就會相互延續,愈延愈久,不能自拔,也就是說,你若是認爲實有此事了,那你就是不能自拔的。我們學習佛法,決定要認識于現緣該如何處置呢?
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住已問義。
這是定功所修,也就是專注心智所成就。
解釋歡喜。即複思惟。
若能見佛,必然思維,因其對你有大的影響與召喚故。我們常念于佛,常念于衆生,如我們見畫像、見周邊之人物來來往往,但我們不知,無有感知與透視力,就如他方佛,此方何以得見呢?
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複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
“我身亦爾”,因爲一法則,事事無疑;一法則,處處可用,而不是說一個真正的法則于此處可用,于彼處就變異,絕不如是。
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複應作。如是思惟。今此叁界。唯是心有。
善知識們,這一段文字可以說是一個“心經品”,如實地讓我們知自心、知心用。一切事情現前,何以用心?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是前面所有文字的一個教法總結。句句可以當口訣來導引自心,來純熟自心。我們可以熟讀這段文字,作同《心經》一樣,當一個事情現前,一個思維現前,一個知見現前的時候,用這幾句話來審視它、洗滌它、觀照它,我們就會有正知見的安立。
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
我們認爲一個人好,看著就親,就感到十分歡喜,而對有些人就是不願意見,心智中有這樣的種子,見到這個人就十分痛苦,這唯是自心之感召,非是他人令我等厭離,非是他人令我痛苦。他怎麼能令你痛苦呢?實際心中有此種子罷了。就如一個古老的故事說,一個樵夫丟了斧子,他就懷疑是鄰居家孩子偷的,怎麼看這孩子都象偷斧子的人,走路的樣子象,說話的音聲象,做事的行爲象,怎麼作爲都沒有離開這個所謂的竊斧者,後來他自己的一垛柴用完了,斧子自然就露出來了,這時候再看鄰居家的孩子,走樣子路不象偷斧子的人了,說話的音聲不是偷斧子的人了,一切作爲也都不是偷斧子的人了。所以說心念一安立,對方的作爲就會相應;心念一轉化,亦會相應。善知識們啊,善思維、觀察!一定切莫錯用于心,于自緣、于他緣、于佛緣。一般我們對人有意見的時候,也就是這個種子一旦生起,怎麼看這個人都不順眼,哪怕他念佛的音聲很美妙,我們聽起來會覺得這個人是巧飾起來的,塗脂抹粉,怪聲怪氣;但如果心生歡喜,對方做了錯事情,我們也感覺到這個人十分可愛,粗樸可愛!
諸位善知識啊,善知自心啊,莫失心于觀事,莫因事而昧于自心,這樣我們就是一個真正的發心者、知心者、明心者、用心者!你能了解自心,所謂“如實知自心,行法無礙”,得自在力故。此心唯有自用,唯有自顯啊,這樣你自己得佛法方便,否則我們若假于外緣,迷于心智,多不自在。現在我們到佛法中、到道場中來實踐,若出家若在家,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宿世及現世因緣的成熟,推及到這個地方了,那我們如何來運用呢?這一段文字,我建議諸位善知識把它抄下來,把它供起來,把它印在自己心中,于生活中如實看待,如實守護,如實相續,那你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不共加持!
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
善哉!諸位善知識,世尊作如實語、誠實語、了義語、抉擇語,陀羅尼語、善巧口訣語,你若用得起啊,實是得方便!切莫錯過這樣甚深教典所給予的加持。
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
“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如果心能見心者,何以爲見呢?所謂染著對待而有出生啊,若無染著對待,絕待心智中,尚在大寂滅光中、安立海中,何以得見呢?故心不見心,而造作心分處處得見,對待故,有所見故。
心有想念。則成生死。
我們見已立、想已立,而實際理地實在是無一塵可染。實際理地,心者是啊。心智一動,大千爲之一震,促生萬法。你不要小視自心、重視事相,那你實在是丟本!我們應在這個心智中,細微深刻地觀察,孜孜不倦,切莫放逸,在事相中,大大地可以放過,事事都可以放松,而在心智中,切莫放松。
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真思想緣起。
諸位善知識啊,對于所見到的東西,我們強執的時候,苦!以斷滅知見,苦!應知諸法生起,正是慈悲智慧運用方便現前,實在是賜予你機遇,智者無染,悲者饒益現緣,何有染著呢?何有自苦他苦之相逼呢?若我們真是學佛者,任何事情現前,皆是你運用悲智之恩德所在,是給你機會啊,什麼機會呢?成就你的機會。
所思既滅。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叁昧。證大菩提。
這是給我們抉擇,讓我們徹還本心,無造無作,必然空淨,安立世間,廣利世間。在這個空淨無染的世界中,你的悲智皆得方便,這時佛法有住世之善巧、住世之基礎。
諸位善知識,這段文字甚爲重要,點我等心眼啊,開我等智慧,莫以經說,實是心說;莫以是他說,實是印心之語啊!中國古話說,若聽善知識一句能令人心開意解的話,就感覺到歡喜,此處佛是不是在經典上把一切印契心智的話語早已說盡?實是處處宣化。莫輕經,莫謗法啊,在我們中國的修持人群中,重視宿緣者多,輕視經法者多啊,這實在是可惜,甚爲可惜!所以,我們在這個甚深教言面前,應生頂戴心、守護心,滋養法身慧命由此而來,由此而促生!
[1]指雞足山爲迦葉尊者道場。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