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惟品之余▪P2

  ..续本文上一页之法则,不证三昧,那才真是奇谈怪论,而若我们心智散杂,染著事相,欲得三昧,那才真正是妄想!

  就观大家今年以来行般舟的状态来看,杂用心者多,染著心者多,丢失本位法则者多,即丢失了自己的发心!你来干什么?你要做什么?出家者,在家者,我们舍家弃欲,离开亲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开自己所应该享受的人生五欲,来做什么?就是为了来成熟不可思议的所谓“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样一个善根,来见佛闻法,以除生死轮回,以广利于世间有情,真正地令世间有情得到真正之乐,所谓佛法之胜义之乐、神通之乐、种种内发轻安之乐、广大慈悲教化之乐,乃至无尽的乐趣,是真实不虚的。世俗之乐,毕竟是无常,随时散坏,多依他而生起,不得自在,而诸佛法之乐,但从自心如来藏性中流出,从自心庄严处流出,是无染著流出,所以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利世间啊,做广大布施而无畏。我们在世俗之中所享受的一些勤劳、勤苦,虽然得相似之乐,随机散坏啊,无常苦空时常伴随,你认与不认,都是这样的。所以,诸位善知识,我们既然来到这个道场之中了,就以道业为重!常实践于法则,深入实践,是自身福德因缘,也是自身善根之成熟。

  得见彼佛有三因缘。何者为三。一者缘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缘故。即得明见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

  “一者缘此三昧”,如何缘此三昧呢?如理如法地思维,如理如法地称念,如理如法地去恭敬修持、礼敬赞叹、供养守护!“二者彼佛加持”,阿弥陀佛有广大誓愿故,摄化一切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誓愿力不可思议,无所障碍故!“三者自善根熟”,自善根熟成熟在此三种因缘中,最为重要,佛力加持是根本,但此最重要者,是操作、实践于法则,即我们自身的操作,不要赖于佛,我们可常随佛学,但勿赖于佛,勿堕于佛,若堕于赖佛因缘,你不得利益!

  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好丑。显现分明。

  贤护。于意云何。彼所见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为先有耶。贤护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答言不也。曰。是为在内耶。答言不也。曰。是岂在外耶。答言不也。

  如是内外之问、本有本无之说,实是戏论,但若不如是设问,我们心智无依,不能真正归结到“万法唯心”这个抉择上来,若是本有,那不得唯心;若是本无,亦不得唯心;若是在内、在外,亦不得唯心之法,也就是众缘合和,成熟显现,离因缘之法不能畅明。

  世尊。惟彼油水精镜。诸物清明。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

  “其形在前”者,因缘所生法则。因缘所生法破众生有无边见、断常边见,此见不破,凡夫心难以出离,正见难以安立。但是一切凡夫有情皆在这个对待的二元边见中徘徊心智,即说有,说无,说本有,说本无,说来,说去,说内,说外,如此皆是执为实有之心,或是实无之心、内外之心,枉受邪见之逼迫!我们观察自己的谈话,以及所接触的事物,基本上运用的都是这个思维,也就是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比如自己的事情、他人的事情,或者是有,或者是无,若有了,就实执此有,若无了,就是断灭之相,所以,常见与有见、断见伴随着我等,即所谓“边见伴随”,如此正见不能立啊。我们都知道佛法教言中的一实境界与唯识境界,人人都这样讲,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个知见能否运用出来呢?若是运用出来,于现前事相一切无碍,因为一切事相你了无染著故,何以故?唯有心生,唯有心是,非内生,非外生,非自生,非他生。

  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

  我们要细细地观察,若不如是观察,边见难除啊。我经常听大家谈某某人、某某事、某某道场、某某因缘,说着说着就滑到事相中,以为实有,不能自拔。若能自拔,当下解决,无有挂碍,于他于自决定得利!因为你已经把事相解决于现下了,非是因他缘而得解决,何以故?唯心显现故,唯自缘所显现,非是他缘。一般我们多沉浸于有之执着,现在行法者、修法者多,正见者稀少;行法者多,执事者多,真正的正见传播者更为稀少。正见抉择者极为难得,为世间眼目故。我们都知道“六度”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种种法则,人人在行,但具智慧眼目者,稀少!若是具眼目,虽无手足,可以导引众生,得以善巧;若是但自前行,无有眼目,此人在行愚痴法,多见福德而没有智慧眼目,令其堕落,沉溺世间。诸位善知识,这段文字剥离二种边见,十分重要。

  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时彼贤护。如是答已。佛言。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彼色明朗。影像自现。

  所以,我们现在所有依报之物、之业、之缘,莫不是自心之影射,人人皆离不开这样的作为。有时候我们会耻辱他人,以他人的恶缘恶业以为自身之耻辱,在此处应该自己忏悔转化,而不应推这个因缘于他于己的,为什么?识其本质,即解决此难缘,走出此痛苦。若不如是,我们就会在这个地方说有说无,道长道短,身心痛苦,染著不休啊。今天有个外地居士来,他说了家里的一个横难之缘,心智遮蔽,痛苦不堪,就来问有没有一个方法能把它转换,我说实无此事啊,但是心中所系,你系在这个事情上了,它就会相互延续,愈延愈久,不能自拔,也就是说,你若是认为实有此事了,那你就是不能自拔的。我们学习佛法,决定要认识于现缘该如何处置呢?

  不用多功。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见已即住。住已问义。

  这是定功所修,也就是专注心智所成就。

  解释欢喜。即复思惟。

  若能见佛,必然思维,因其对你有大的影响与召唤故。我们常念于佛,常念于众生,如我们见画像、见周边之人物来来往往,但我们不知,无有感知与透视力,就如他方佛,此方何以得见呢?

  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

  “我身亦尔”,因为一法则,事事无疑;一法则,处处可用,而不是说一个真正的法则于此处可用,于彼处就变异,绝不如是。

  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

  善知识们,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个“心经品”,如实地让我们知自心、知心用。一切事情现前,何以用心?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是前面所有文字的一个教法总结。句句可以当口诀来导引自心,来纯熟自心。我们可以熟读这段文字,作同《心经》一样,当一个事情现前,一个思维现前,一个知见现前的时候,用这几句话来审视它、洗涤它、观照它,我们就会有正知见的安立。

  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

  我们认为一个人好,看着就亲,就感到十分欢喜,而对有些人就是不愿意见,心智中有这样的种子,见到这个人就十分痛苦,这唯是自心之感召,非是他人令我等厌离,非是他人令我痛苦。他怎么能令你痛苦呢?实际心中有此种子罢了。就如一个古老的故事说,一个樵夫丢了斧子,他就怀疑是邻居家孩子偷的,怎么看这孩子都象偷斧子的人,走路的样子象,说话的音声象,做事的行为象,怎么作为都没有离开这个所谓的窃斧者,后来他自己的一垛柴用完了,斧子自然就露出来了,这时候再看邻居家的孩子,走样子路不象偷斧子的人了,说话的音声不是偷斧子的人了,一切作为也都不是偷斧子的人了。所以说心念一安立,对方的作为就会相应;心念一转化,亦会相应。善知识们啊,善思维、观察!一定切莫错用于心,于自缘、于他缘、于佛缘。一般我们对人有意见的时候,也就是这个种子一旦生起,怎么看这个人都不顺眼,哪怕他念佛的音声很美妙,我们听起来会觉得这个人是巧饰起来的,涂脂抹粉,怪声怪气;但如果心生欢喜,对方做了错事情,我们也感觉到这个人十分可爱,粗朴可爱!

  诸位善知识啊,善知自心啊,莫失心于观事,莫因事而昧于自心,这样我们就是一个真正的发心者、知心者、明心者、用心者!你能了解自心,所谓“如实知自心,行法无碍”,得自在力故。此心唯有自用,唯有自显啊,这样你自己得佛法方便,否则我们若假于外缘,迷于心智,多不自在。现在我们到佛法中、到道场中来实践,若出家若在家,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宿世及现世因缘的成熟,推及到这个地方了,那我们如何来运用呢?这一段文字,我建议诸位善知识把它抄下来,把它供起来,把它印在自己心中,于生活中如实看待,如实守护,如实相续,那你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不共加持!

  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

  善哉!诸位善知识,世尊作如实语、诚实语、了义语、抉择语,陀罗尼语、善巧口诀语,你若用得起啊,实是得方便!切莫错过这样甚深教典所给予的加持。

  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

  “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如果心能见心者,何以为见呢?所谓染著对待而有出生啊,若无染著对待,绝待心智中,尚在大寂灭光中、安立海中,何以得见呢?故心不见心,而造作心分处处得见,对待故,有所见故。

  心有想念。则成生死。

  我们见已立、想已立,而实际理地实在是无一尘可染。实际理地,心者是啊。心智一动,大千为之一震,促生万法。你不要小视自心、重视事相,那你实在是丢本!我们应在这个心智中,细微深刻地观察,孜孜不倦,切莫放逸,在事相中,大大地可以放过,事事都可以放松,而在心智中,切莫放松。

  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法不真思想缘起。

  诸位善知识啊,对于所见到的东西,我们强执的时候,苦!以断灭知见,苦!应知诸法生起,正是慈悲智慧运用方便现前,实在是赐予你机遇,智者无染,悲者饶益现缘,何有染著呢?何有自苦他苦之相逼呢?若我们真是学佛者,任何事情现前,皆是你运用悲智之恩德所在,是给你机会啊,什么机会呢?成就你的机会。

  所思既灭。能想亦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这是给我们抉择,让我们彻还本心,无造无作,必然空净,安立世间,广利世间。在这个空净无染的世界中,你的悲智皆得方便,这时佛法有住世之善巧、住世之基础。

  诸位善知识,这段文字甚为重要,点我等心眼啊,开我等智慧,莫以经说,实是心说;莫以是他说,实是印心之语啊!中国古话说,若听善知识一句能令人心开意解的话,就感觉到欢喜,此处佛是不是在经典上把一切印契心智的话语早已说尽?实是处处宣化。莫轻经,莫谤法啊,在我们中国的修持人群中,重视宿缘者多,轻视经法者多啊,这实在是可惜,甚为可惜!所以,我们在这个甚深教言面前,应生顶戴心、守护心,滋养法身慧命由此而来,由此而促生!

  

  

  [1]指鸡足山为迦叶尊者道场。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惟品之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