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導引衆生,得以善巧;若是但自前行,無有眼目,此人在行愚癡法,多見福德而沒有智慧眼目,令其墮落,沈溺世間。諸位善知識,這段文字剝離二種邊見,十分重要。
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彼色明朗。影像自現。
所以,我們現在所有依報之物、之業、之緣,莫不是自心之影射,人人皆離不開這樣的作爲。有時候我們會恥辱他人,以他人的惡緣惡業以爲自身之恥辱,在此處應該自己忏悔轉化,而不應推這個因緣于他于己的,爲什麼?識其本質,即解決此難緣,走出此痛苦。若不如是,我們就會在這個地方說有說無,道長道短,身心痛苦,染著不休啊。今天有個外地居士來,他說了家裏的一個橫難之緣,心智遮蔽,痛苦不堪,就來問有沒有一個方法能把它轉換,我說實無此事啊,但是心中所系,你系在這個事情上了,它就會相互延續,愈延愈久,不能自拔,也就是說,你若是認爲實有此事了,那你就是不能自拔的。我們學習佛法,決定要認識于現緣該如何處置呢?
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住已問義。
這是定功所修,也就是專注心智所成就。
解釋歡喜。即複思惟。
若能見佛,必然思維,因其對你有大的影響與召喚故。我們常念于佛,常念于衆生,如我們見畫像、見周邊之人物來來往往,但我們不知,無有感知與透視力,就如他方佛,此方何以得見呢?
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複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
“我身亦爾”,因爲一法則,事事無疑;一法則,處處可用,而不是說一個真正的法則于此處可用,于彼處就變異,絕不如是。
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複應作。如是思惟。今此叁界。唯是心有。
善知識們,這一段文字可以說是一個“心經品”,如實地讓我們知自心、知心用。一切事情現前,何以用心?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是前面所有文字的一個教法總結。句句可以當口訣來導引自心,來純熟自心。我們可以熟讀這段文字,作同《心經》一樣,當一個事情現前,一個思維現前,一個知見現前的時候,用這幾句話來審視它、洗滌它、觀照它,我們就會有正知見的安立。
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
我們認爲一個人好,看著就親,就感到十分歡喜,而對有些人就是不願意見,心智中有這樣的種子,見到這個人就十分痛苦,這唯是自心之感召,非是他人令我等厭離,非是他人令我痛苦。他怎麼能令你痛苦呢?實際心中有此種子罷了。就如一個古老的故事說,一個樵夫丟了斧子,他就懷疑是鄰居家孩子偷的,怎麼看這孩子都象偷斧子的人,走路的樣子象,說話的音聲象,做事的行爲象,怎麼作爲都沒有離開這個所謂的竊斧者,後來他自己的一垛柴用完了,斧子自然就露出來了,這時候再看鄰居家的孩子,走樣子路不象偷斧子的人了,說話的音聲不是偷斧子的人了,一切作爲也都不是偷斧子的人了。所以說心念一安立,對方的作爲就會相應;心念一轉化,亦會相應。善知識們啊,善思維、觀察!一定切莫錯用于心,于自緣、于他緣、于佛緣。一般我們對人有意見的時候,也就是這個種子一旦生起,怎麼看這個人都不順眼,哪怕他念佛的音聲很美妙,我們聽起來會覺得這個人是巧飾起來的,塗脂抹粉,怪聲怪氣;但如果心生歡喜,對方做了錯事情,我們也感覺到這個人十分可愛,粗樸可愛!
諸位善知識啊,善知自心啊,莫失心于觀事,莫因事而昧于自心,這樣我們就是一個真正的發心者、知心者、明心者、用心者!你能了解自心,所謂“如實知自心,行法無礙”,得自在力故。此心唯有自用,唯有自顯啊,這樣你自己得佛法方便,否則我們若假于外緣,迷于心智,多不自在。現在我們到佛法中、到道場中來實踐,若出家若在家,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宿世及現世因緣的成熟,推及到這個地方了,那我們如何來運用呢?這一段文字,我建議諸位善知識把它抄下來,把它供起來,把它印在自己心中,于生活中如實看待,如實守護,如實相續,那你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不共加持!
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
善哉!諸位善知識,世尊作如實語、誠實語、了義語、抉擇語,陀羅尼語、善巧口訣語,你若用得起啊,實是得方便!切莫錯過這樣甚深教典所給予的加持。
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
“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如果心能見心者,何以爲見呢?所謂染著對待而有出生啊,若無染著對待,絕待心智中,尚在大寂滅光中、安立海中,何以得見呢?故心不見心,而造作心分處處得見,對待故,有所見故。
心有想念。則成生死。
我們見已立、想已立,而實際理地實在是無一塵可染。實際理地,心者是啊。心智一動,大千爲之一震,促生萬法。你不要小視自心、重視事相,那你實在是丟本!我們應在這個心智中,細微深刻地觀察,孜孜不倦,切莫放逸,在事相中,大大地可以放過,事事都可以放松,而在心智中,切莫放松。
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真思想緣起。
諸位善知識啊,對于所見到的東西,我們強執的時候,苦!以斷滅知見,苦!應知諸法生起,正是慈悲智慧運用方便現前,實在是賜予你機遇,智者無染,悲者饒益現緣,何有染著呢?何有自苦他苦之相逼呢?若我們真是學佛者,任何事情現前,皆是你運用悲智之恩德所在,是給你機會啊,什麼機會呢?成就你的機會。
所思既滅。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叁昧。證大菩提。
這是給我們抉擇,讓我們徹還本心,無造無作,必然空淨,安立世間,廣利世間。在這個空淨無染的世界中,你的悲智皆得方便,這時佛法有住世之善巧、住世之基礎。
諸位善知識,這段文字甚爲重要,點我等心眼啊,開我等智慧,莫以經說,實是心說;莫以是他說,實是印心之語啊!中國古話說,若聽善知識一句能令人心開意解的話,就感覺到歡喜,此處佛是不是在經典上把一切印契心智的話語早已說盡?實是處處宣化。莫輕經,莫謗法啊,在我們中國的修持人群中,重視宿緣者多,輕視經法者多啊,這實在是可惜,甚爲可惜!所以,我們在這個甚深教言面前,應生頂戴心、守護心,滋養法身慧命由此而來,由此而促生!
[1]指祜巴溫忠阿羅漢尊者于2006年4月被邀請到雞足山放光寺一事。
[2]閏月:2006年有閏七月,故放光寺夏安居共四個月。
[3]見《無量壽經》
[4]保安寺:即遼甯海城保安寺。
[5]講法時,恒陽庵還是女衆居士道場,講法結束後,2006年9月,有六名住衆剃度,此後恒陽庵才有正式常住出家衆。
[6]如龍樹菩薩所著《十住毗婆沙論》卷一入初地品第二中有:“般舟叁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叁昧為父。大悲為母。復次般舟叁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又有:“般舟叁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
[7]此時爲2003年元月,在遼甯海城保安寺,法師從2002年底開始爲全國各地居士連續護持了五個七日八夜般舟行法。
[8]經文爲:“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衆。聞我名字。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叁忍。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9]恒陽庵爲放光寺下院,在其海拔300米下方,故放光寺僧衆及男衆居士需每日往返于山路上下。
[10]經文爲:“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說,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
[11]經文爲:“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12]見《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天竺叁藏康僧铠譯)卷下:“阿難!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叁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竟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13]如《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分正信品第四中:“斯人如是聞此叁昧。誹謗輕毀。無一信心。謂爲不實。志性頑愚。意無開解。複作是言。如斯經典。非佛所說。乃是世間鈍根比丘。愚癡邪見。自作文章。嚴飾詞句。若處衆中。應如是說。亦如是教。汝諸衆生。當知今此修多羅典。非佛所說。如是癡人。不知親近諸佛世尊。不種善根。不修供養。習近惡友。多作衆惡。當知是人。遠離無上深妙法寶。永失無上最勝法利也。”
[14]見《梵網經》:“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者,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
[15]包括放光寺、盤陀石、塔院、恒陽庵、蓮花寺五個片區建設。
[16]見《淨土十要》中妙葉大師著的“寶王叁昧念佛直指”,其中有所謂十大礙行: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叁、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順適,八、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17]叁德,即恩德、智德、斷德。
[18]見《大般涅槃經》:“如來法身,非是涅槃。若但般若,亦非涅槃。但是解脫,亦非涅槃。我今爲衆生故安住入是叁法,入于涅槃。”見一卷本《佛說般舟叁昧經》。
[19]見《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叁。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亂”。
[20]見《佛說觀無量壽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21]見《無量壽經》:“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叁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
[22]指雞足山爲迦葉尊者道場。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