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36

  ..续本文上一页以导引众生,得以善巧;若是但自前行,无有眼目,此人在行愚痴法,多见福德而没有智慧眼目,令其堕落,沉溺世间。诸位善知识,这段文字剥离二种边见,十分重要。

  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时彼贤护。如是答已。佛言。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彼色明朗。影像自现。

  所以,我们现在所有依报之物、之业、之缘,莫不是自心之影射,人人皆离不开这样的作为。有时候我们会耻辱他人,以他人的恶缘恶业以为自身之耻辱,在此处应该自己忏悔转化,而不应推这个因缘于他于己的,为什么?识其本质,即解决此难缘,走出此痛苦。若不如是,我们就会在这个地方说有说无,道长道短,身心痛苦,染著不休啊。今天有个外地居士来,他说了家里的一个横难之缘,心智遮蔽,痛苦不堪,就来问有没有一个方法能把它转换,我说实无此事啊,但是心中所系,你系在这个事情上了,它就会相互延续,愈延愈久,不能自拔,也就是说,你若是认为实有此事了,那你就是不能自拔的。我们学习佛法,决定要认识于现缘该如何处置呢?

  不用多功。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见已即住。住已问义。

  这是定功所修,也就是专注心智所成就。

  解释欢喜。即复思惟。

  若能见佛,必然思维,因其对你有大的影响与召唤故。我们常念于佛,常念于众生,如我们见画像、见周边之人物来来往往,但我们不知,无有感知与透视力,就如他方佛,此方何以得见呢?

  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

  “我身亦尔”,因为一法则,事事无疑;一法则,处处可用,而不是说一个真正的法则于此处可用,于彼处就变异,绝不如是。

  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

  善知识们,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个“心经品”,如实地让我们知自心、知心用。一切事情现前,何以用心?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是前面所有文字的一个教法总结。句句可以当口诀来导引自心,来纯熟自心。我们可以熟读这段文字,作同《心经》一样,当一个事情现前,一个思维现前,一个知见现前的时候,用这几句话来审视它、洗涤它、观照它,我们就会有正知见的安立。

  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

  我们认为一个人好,看着就亲,就感到十分欢喜,而对有些人就是不愿意见,心智中有这样的种子,见到这个人就十分痛苦,这唯是自心之感召,非是他人令我等厌离,非是他人令我痛苦。他怎么能令你痛苦呢?实际心中有此种子罢了。就如一个古老的故事说,一个樵夫丢了斧子,他就怀疑是邻居家孩子偷的,怎么看这孩子都象偷斧子的人,走路的样子象,说话的音声象,做事的行为象,怎么作为都没有离开这个所谓的窃斧者,后来他自己的一垛柴用完了,斧子自然就露出来了,这时候再看邻居家的孩子,走样子路不象偷斧子的人了,说话的音声不是偷斧子的人了,一切作为也都不是偷斧子的人了。所以说心念一安立,对方的作为就会相应;心念一转化,亦会相应。善知识们啊,善思维、观察!一定切莫错用于心,于自缘、于他缘、于佛缘。一般我们对人有意见的时候,也就是这个种子一旦生起,怎么看这个人都不顺眼,哪怕他念佛的音声很美妙,我们听起来会觉得这个人是巧饰起来的,涂脂抹粉,怪声怪气;但如果心生欢喜,对方做了错事情,我们也感觉到这个人十分可爱,粗朴可爱!

  诸位善知识啊,善知自心啊,莫失心于观事,莫因事而昧于自心,这样我们就是一个真正的发心者、知心者、明心者、用心者!你能了解自心,所谓“如实知自心,行法无碍”,得自在力故。此心唯有自用,唯有自显啊,这样你自己得佛法方便,否则我们若假于外缘,迷于心智,多不自在。现在我们到佛法中、到道场中来实践,若出家若在家,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宿世及现世因缘的成熟,推及到这个地方了,那我们如何来运用呢?这一段文字,我建议诸位善知识把它抄下来,把它供起来,把它印在自己心中,于生活中如实看待,如实守护,如实相续,那你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不共加持!

  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

  善哉!诸位善知识,世尊作如实语、诚实语、了义语、抉择语,陀罗尼语、善巧口诀语,你若用得起啊,实是得方便!切莫错过这样甚深教典所给予的加持。

  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

  “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如果心能见心者,何以为见呢?所谓染著对待而有出生啊,若无染著对待,绝待心智中,尚在大寂灭光中、安立海中,何以得见呢?故心不见心,而造作心分处处得见,对待故,有所见故。

  心有想念。则成生死。

  我们见已立、想已立,而实际理地实在是无一尘可染。实际理地,心者是啊。心智一动,大千为之一震,促生万法。你不要小视自心、重视事相,那你实在是丢本!我们应在这个心智中,细微深刻地观察,孜孜不倦,切莫放逸,在事相中,大大地可以放过,事事都可以放松,而在心智中,切莫放松。

  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法不真思想缘起。

  诸位善知识啊,对于所见到的东西,我们强执的时候,苦!以断灭知见,苦!应知诸法生起,正是慈悲智慧运用方便现前,实在是赐予你机遇,智者无染,悲者饶益现缘,何有染著呢?何有自苦他苦之相逼呢?若我们真是学佛者,任何事情现前,皆是你运用悲智之恩德所在,是给你机会啊,什么机会呢?成就你的机会。

  所思既灭。能想亦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这是给我们抉择,让我们彻还本心,无造无作,必然空净,安立世间,广利世间。在这个空净无染的世界中,你的悲智皆得方便,这时佛法有住世之善巧、住世之基础。

  诸位善知识,这段文字甚为重要,点我等心眼啊,开我等智慧,莫以经说,实是心说;莫以是他说,实是印心之语啊!中国古话说,若听善知识一句能令人心开意解的话,就感觉到欢喜,此处佛是不是在经典上把一切印契心智的话语早已说尽?实是处处宣化。莫轻经,莫谤法啊,在我们中国的修持人群中,重视宿缘者多,轻视经法者多啊,这实在是可惜,甚为可惜!所以,我们在这个甚深教言面前,应生顶戴心、守护心,滋养法身慧命由此而来,由此而促生!

  

  [1]指祜巴温忠阿罗汉尊者于2006年4月被邀请到鸡足山放光寺一事。

  [2]闰月:2006年有闰七月,故放光寺夏安居共四个月。

  [3]见《无量寿经》

  [4]保安寺:即辽宁海城保安寺。

  [5]讲法时,恒阳庵还是女众居士道场,讲法结束后,2006年9月,有六名住众剃度,此后恒阳庵才有正式常住出家众。

  [6]如龙树菩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入初地品第二中有:“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母。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又有:“般舟三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

  [7]此时为2003年元月,在辽宁海城保安寺,法师从2002年底开始为全国各地居士连续护持了五个七日八夜般舟行法。

  [8]经文为:“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9]恒阳庵为放光寺下院,在其海拔300米下方,故放光寺僧众及男众居士需每日往返于山路上下。

  [10]经文为:“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说,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11]经文为:“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2]见《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卷下:“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竟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13]如《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分正信品第四中:“斯人如是闻此三昧。诽谤轻毁。无一信心。谓为不实。志性顽愚。意无开解。复作是言。如斯经典。非佛所说。乃是世间钝根比丘。愚痴邪见。自作文章。严饰词句。若处众中。应如是说。亦如是教。汝诸众生。当知今此修多罗典。非佛所说。如是痴人。不知亲近诸佛世尊。不种善根。不修供养。习近恶友。多作众恶。当知是人。远离无上深妙法宝。永失无上最胜法利也。”

  [14]见《梵网经》:“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者,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15]包括放光寺、盘陀石、塔院、恒阳庵、莲花寺五个片区建设。

  [16]见《净土十要》中妙叶大师著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其中有所谓十大碍行: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17]三德,即恩德、智德、断德。

  [18]见《大般涅槃经》:“如来法身,非是涅槃。若但般若,亦非涅槃。但是解脱,亦非涅槃。我今为众生故安住入是三法,入于涅槃。”见一卷本《佛说般舟三昧经》。

  [19]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

  [20]见《佛说观无量寿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21]见《无量寿经》:“若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22]指鸡足山为迦叶尊者道场。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