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成,摄化十方,令恭敬进趣者得见得用,这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
而彼成就虚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得见彼佛。光明清彻。如净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见如来。亦复如是。
“而彼成就虚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若执以实,人就容易产生困惑与魔难;若执以顽空,人就堕于虚假业、造作业中,犹如冷水泡石头,不能增长诸善功德,心不生起,多住于幽暗心智,于自于法不能生喜,于他人不能生悲智二法,不得力于世间,不能饶益于有情。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忽从本国至于他方。虽在他方。而常追忆本所生处。曾如是见。亦如是闻。如是忆念。如是了知。久追忆故。于睡梦中。明见自身。在本生处。游从见闻。如前所更。是人后时。向诸眷属。具论梦中所见之事。我如是见。我如是闻。我如是营为。如是获得。如是贤护。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若从他闻。有佛世尊。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顶礼。欲见彼佛。正念不乱。应念即见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纯金色。亦复如是。
世尊作诸多比喻,以令我们现前有缘随着自己可思可观的现象来透视到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之中,例如我们来到鸡足山,假如你从来没来过,他人根据你所知的因缘作种种比喻,令你来了解鸡足山,这是一种被迫的方法,其真正目的是引导你来到鸡足山,真正地一目了然,究竟所知。喻说毕竟不实,我等若不亲证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诸佛如来种种悲心喻说,皆是一种善诱导、善加持、善提携,如此而已。
“欲见彼佛。正念不乱。应念即见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纯金色。亦复如是”,我们现在依经典教言所记载的文字,听佛世尊具述西方极乐世界,乃至十方诸佛殊胜妙功德相,令我等欢喜向往,以净心趣向,得见得闻,真实相应,种种相之差别,若专念于一佛,得见于此佛,故专念于佛,得见诸佛。而见一切佛,莫过于闻法方便,以令心智开解,证于无生忍。真正了达自性,这是见佛之目的,是纯正法益之功德。
复次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见新死尸。形色始变。或青或黄。或黑或赤。或时膖胀。或已烂坏。脓血俱流。虫兽食啖。肉尽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观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唯心所作还见自心。
“不净观”,是我们大家能接触到的一个实际法则。在汉传佛教中,作不净观者是稀少的。我们以前住山,最初的教育就是要作不净观,乃至舍身、舍识二法。不净观是舍身、舍识的一个善巧,若不作不净观,舍身不得;若不知“识”者无常、“识”者变异,舍识不得。因其变异无常故、无我故,所以就舍身舍得,舍识舍得。一人住于凶险之地,如山涧、寒林,或罗刹鬼之母居住之处,来行一些法则,欲使自己逾越身心之挂碍,得见自性之真实,随顺于无生,这个修持非是理论、言词所能涉足,这些言词无外乎是导引方便,激励成熟你的菩提心智罢了,真正的行法是甚为重要的!
不净观是一个很实际的操作法则,九种变化,乃至烂溃,乃至骨散坏,种种作业,唯心所现,唯心所作,实无变者,亦无来去。通过如是观,我们能抉择于无常、无我、不净,乃至心智寂静,一时安乐住,真正得到佛法的胜义之乐,即无造作之乐,远离自然外道,得清净之守护。此修法是远离外道的一个主动进趣,我们知道自性空,常用自性空而观察于世间一切法则、一切事相,不作舍,不作离,不作取,不作用,但是真实透视本质,自然无碍,若不如是,则多昧于事相,或昧于理相,理事互为不碍,是为方便。
如是贤护。若诸菩萨欲得成就彼念诸佛现前三昧。随何方所。先念欲见。彼佛世尊。随所念处。即见如来。何以故。因缘三昧得见如来。
“何以故。因缘三昧得见如来”,缘三昧力故。前面所讲的都是观想念佛、因地三昧。观想是因地三昧之基础,有其因才有其果,我们欲得其果,必行其因,是为方便,若见不见,咸得威德加持,因果渐次成熟,三昧自然能得以安立。往往我们忽视于因,多重于果,这样的话,高者你做不到,低者你又不就,那就会落入所谓的泛空。现在许多菩萨都在实践般舟三昧的行法,有的人得到一些相似的利益,但有一点,即相续性不是十分简单与清晰,若是相续性好,顾不得一些杂缘,比如我们饮食之中,虽食百味,不知百味;穿衣之中,虽知寒热,但不住于此;虽知他是他非,了知无是非可习可染可知,专注一心,所谓“滞心一处,无事不办”,欲得三昧,是为不难!但我们心智杂用,趣向杂用,因事而昧,事事昧心,事事丢心,事事染著,三昧不得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离事相而运用于事相,一心维系于佛,维系于善巧的法则,这样是得以证三昧的。因此,真正的般舟三昧行,真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是是非非中无染无著,那么即使不是三昧,你已有三昧之功;不得三昧,已有三昧之力。如果我们虽然常行于般舟之法,但对是是非非经常染著,倒见之中,亦是昧心,亦是失心,受苦难之折磨,这样你的道业就散坏,枉受是非的侵害,所以说“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黑”是黑在什么呢?在这个娑婆世界,无有不是非处,只要你心中有是非之种相,是非决定会成熟;若无是非之种相,是是非非了无所得,了无所干,所以无见无用,一心专注于自己所修持之法则,不证三昧,那才真是奇谈怪论,而若我们心智散杂,染著事相,欲得三昧,那才真正是妄想!
就观大家今年以来行般舟的状态来看,杂用心者多,染著心者多,丢失本位法则者多,即丢失了自己的发心!你来干什么?你要做什么?出家者,在家者,我们舍家弃欲,离开亲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开自己所应该享受的人生五欲,来做什么?就是为了来成熟不可思议的所谓“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样一个善根,来见佛闻法,以除生死轮回,以广利于世间有情,真正地令世间有情得到真正之乐,所谓佛法之胜义之乐、神通之乐、种种内发轻安之乐、广大慈悲教化之乐,乃至无尽的乐趣,是真实不虚的。世俗之乐,毕竟是无常,随时散坏,多依他而生起,不得自在,而诸佛法之乐,但从自心如来藏性中流出,从自心庄严处流出,是无染著流出,所以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利世间啊,做广大布施而无畏。我们在世俗之中所享受的一些勤劳、勤苦,虽然得相似之乐,随机散坏啊,无常苦空时常伴随,你认与不认,都是这样的。所以,诸位善知识,我们既然来到这个道场之中了,就以道业为重!常实践于法则,深入实践,是自身福德因缘,也是自身善根之成熟。
得见彼佛有三因缘。何者为三。一者缘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缘故。即得明见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
“一者缘此三昧”,如何缘此三昧呢?如理如法地思维,如理如法地称念,如理如法地去恭敬修持、礼敬赞叹、供养守护!“二者彼佛加持”,阿弥陀佛有广大誓愿故,摄化一切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誓愿力不可思议,无所障碍故!“三者自善根熟”,自善根熟成熟在此三种因缘中,最为重要,佛力加持是根本,但此最重要者,是操作、实践于法则,即我们自身的操作,不要赖于佛,我们可常随佛学,但勿赖于佛,勿堕于佛,若堕于赖佛因缘,你不得利益!
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好丑。显现分明。
贤护。于意云何。彼所见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为先有耶。贤护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答言不也。曰。是为在内耶。答言不也。曰。是岂在外耶。答言不也。
如是内外之问、本有本无之说,实是戏论,但若不如是设问,我们心智无依,不能真正归结到“万法唯心”这个抉择上来,若是本有,那不得唯心;若是本无,亦不得唯心;若是在内、在外,亦不得唯心之法,也就是众缘合和,成熟显现,离因缘之法不能畅明。
世尊。惟彼油水精镜。诸物清明。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
“其形在前”者,因缘所生法则。因缘所生法破众生有无边见、断常边见,此见不破,凡夫心难以出离,正见难以安立。但是一切凡夫有情皆在这个对待的二元边见中徘徊心智,即说有,说无,说本有,说本无,说来,说去,说内,说外,如此皆是执为实有之心,或是实无之心、内外之心,枉受邪见之逼迫!我们观察自己的谈话,以及所接触的事物,基本上运用的都是这个思维,也就是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比如自己的事情、他人的事情,或者是有,或者是无,若有了,就实执此有,若无了,就是断灭之相,所以,常见与有见、断见伴随着我等,即所谓“边见伴随”,如此正见不能立啊。我们都知道佛法教言中的一实境界与唯识境界,人人都这样讲,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个知见能否运用出来呢?若是运用出来,于现前事相一切无碍,因为一切事相你了无染著故,何以故?唯有心生,唯有心是,非内生,非外生,非自生,非他生。
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
我们要细细地观察,若不如是观察,边见难除啊。我经常听大家谈某某人、某某事、某某道场、某某因缘,说着说着就滑到事相中,以为实有,不能自拔。若能自拔,当下解决,无有挂碍,于他于自决定得利!因为你已经把事相解决于现下了,非是因他缘而得解决,何以故?唯心显现故,唯自缘所显现,非是他缘。一般我们多沉浸于有之执着,现在行法者、修法者多,正见者稀少;行法者多,执事者多,真正的正见传播者更为稀少。正见抉择者极为难得,为世间眼目故。我们都知道“六度”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种种法则,人人在行,但具智慧眼目者,稀少!若是具眼目,虽无手足,可…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