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34

  ..续本文上一页世尊不可思议,那你可以背回家去了。

  贤护。时彼阿弥陀如来应等正觉。告彼人言。诸善男子。汝当正念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必生此也。

  为什么在诸经典中,有的地方讲“善男子善女人等”,有的地方就单单讲“善男子”呢?这实在是一个激励,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无有女人。实不是欲界色故,怎么会有女人呢?女人者,欲界众生中所现二分身,即男女身之一。我们欲界有情就会认为,哎哟,如果此世界没有女人,那还了得!此世界是宝相身,具足一切功德善巧,不假二分身,即不假男女身,你不要遗憾,因为我们这个身是个残缺身、不具身。

  一般称天为宝身、宝相身,有一段故事写憨山大师在境界中得见文殊势力菩萨,文殊菩萨本来欲洗涤其心垢,就引导他到一个浴池,他看文殊菩萨,就想,此是女人,不当与其共浴。于是就要跑,这时文殊势力菩萨涌出全身,融入虚空,憨山大师一看是宝色身,然后文殊势力菩萨就把他抓过来,给他洗了洗。因为我们是在凡夫心中、对待所生男女之相,所以多生诸欲,以这些大智圆成之人,实无分别,身自具足啊,身具足,心亦具足,具足威德善巧,无所畏惧,而我们现在说男身有所畏惧,说女身亦有畏惧处,身心不具足故,多有亏欠,所以生欲界。善知识们莫生畏惧,作为学佛人,不要怕这个。

  贤护。时彼菩萨复白阿弥陀佛言。世尊。是中云何念佛世尊。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得生此剎耶。贤护。时彼阿弥陀佛复告彼言。诸善男子。若汝今欲正念佛者。当如是念。今者阿弥陀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身色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众宝辇轝。放大光明。坐师子座沙门众中。说如斯法。

  其所说者。谓一切法本来不坏。

  但说法性之本。

  亦无坏者。如不坏色。乃至不坏识等诸阴故。

  何以故?其本质者,诸法无坏,诸法住法味,世间相常住啊,直透本源,无假坏法。因为一切法本来不坏故,我们现在见到的生生灭灭、幻幻化化,皆是自己生灭心中、取舍对待心中所生之二元世界,具足善巧者观一切法安住不疑,无增无减,净守护于法界,安住于现缘之中。

  又如不坏地。乃至不坏风等诸大故。

  指地水火风四大。

  又不坏色。乃至不坏触等诸入故。

  指色身香味触法六入。

  又不坏梵。乃至不坏一切世主等。

  即不坏一切天。

  如是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彼作如是念。如来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

  法界一如之相,无动无摇,无增无减,法界本净,一时光明,空三昧能照了觉知,得见诸佛,何以故?在空三昧中心智自在,这时候唯识所生,心生见佛即见佛,心生见法即见法。没有空三昧,不见光明藏啊,不见光明之境界而直接见佛者甚为稀少,多有碍处。我们设置了许多心智障碍,欲往生彼而不往生彼,何以往生?何以不往生?许多杂念拥塞自己心中,所以不能见诸妙相,不能见广大空明光明境界,想见佛甚难啊。

  善男子。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

  所以,空三昧是第一善巧,所谓无染无著清净念佛,了了分明,了无所得,直趣佛地,见诸佛功德甚深,不可思议,并见佛闻法。

  贤护。尔时彼菩萨从三昧起已。来诣汝所。说此三昧相者。

  为什么从三昧起呢?前面如是思维,即得三昧,然后来问三昧、证实三昧。

  汝时即应为彼说法。随顺教化。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我们知道,见佛之后,一定有一个相续,此相续次第中,此人应如是思维:“佛无所来,我亦无所去,何以见佛”?他不得不作此设问。设问之时,自性得见,说:“心净则见佛,念佛则见佛,缘佛则见佛,法实在是无来去,无生灭”。无,但是心作耳,心意纯净故,得见诸佛,了达自性,一时究竟安住,一时无疑抉择,那就会真正得到佛法的究竟抉择的安住利益,即永不被见思二法惑乱,后面的尘沙惑、无名惑等细微的习气牵制就特别容易改变,容易转化,容易认识。粗重的见思二惑蒙蔽有情啊。在佛之教法中,贤位菩萨能伏得烦恼,若得以菩萨地位之自在力,入得欢喜地,则断除一切见思惑烦恼,心生欢喜,时时处处在见思二法中得以欢喜,卸去一切重担与徘徊,一切对待在此心中消融,所以说入欢喜地,因为断除烦恼故,断除见思二惑故,得以欢喜。你说自己修法得利益,你能否断除惑呢?实际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三昧能令我等直接认取见思二惑的“惑”所在,能直接得见自性无来去、无生灭啊。

  般舟行法甚深不可思议,摄八地事,一生即得不退转!不是夸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历代汉传佛教的善知识们,有一定三昧功德成就之后,都勤行此法,如智者大师、远公大师、善导大师、承远大师、昙鸾法师、道宣律师等等,随手可举。一些比较大的寺院设置中,在丈室左右,多有般舟堂,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山东大灵岩寺,在其千佛殿之后,方丈院的右手与辟支佛塔之间,有一块内凹的地方,就设置了一个般舟堂,那就象一个心脏部位一样,从唐朝以来,历代都在那儿建般舟殿。这样的行法实在是应该实践、应该观察的,因为它是摄于凡圣的!

  

  

贤护分思惟品之余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能观察到此经典主要是以观、念为主,观、念、思维阿弥陀佛殊胜功德,来滞心一处,令其心智畅明,得见十方诸佛,见佛闻法,以证无生。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经卷第二

  贤护分思惟品之余

  观想念佛是念佛法门中的一类,还有实相念佛、称名念佛等。对于观想念佛,此经典写得尤为细致;又如观相念佛,《观无量寿经》就描述得特别详尽;《阿弥陀经》是提倡持名念佛;《无量寿经》提倡随佛愿力来念佛。虽然是种种念佛,皆不离念佛名号,《大方等大集经贤经》所提倡的观想念佛亦为名号的存念。所以,在净土一法中,持名念佛是为入手方便,若观相,若观想,若实相,持名念佛是为方便,乃至随佛愿力得入念佛三昧,种种修持,皆以念佛为清净导引。

  贤护。我时则亦授彼佛记。是人当来必得成佛。号曰德光明如来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

  授记,在世尊教言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安稳提示,是确切如实之教,有如是因,则有如是果,但显因果法则,修德所显。我们念佛成佛,亦是必然,这就是在授记之中。

  贤护。是中三昧谁当证知。

  如是“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在佛弟子中,有谁证知呢?

  今我弟子摩诃迦叶。帝释德菩萨。善德天子。及余无量诸菩萨辈。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为证。云何证。所谓空三昧也。

  “今我弟子摩诃迦叶”,我们日日与摩诃迦叶共伴于此,为什么在此有学习、实践般舟三昧,即“十方诸佛现前”三昧的因缘呢?莫不来自于三宝的加持,也来自于尊者的亲证。

  “是为证”,说证者,就是说此三昧法不虚设于世间,由菩萨、声闻所守护,也由后来善巧者所爱乐、向往,若没有先贤所证,没有在家出家菩萨所守护,则我们无以为证。

  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时有一人。行值旷野。饥渴因苦。遂即睡眠。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作业刹那刹那即过,亦如梦中,看看经文此处是什么梦?“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

  从是寤已。还复饥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

  诸位善知识,在这两品中世尊不断来提示我们通过思维、观念、观察来实践此法则。

  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

  一切法亦复如是。

  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在信忍、顺忍、无生法忍这“如来三业”中,若证得无生法忍,了脱一切生死,除一切烦恼,消一切所障,得以方便自在,具足一切法善巧。

  如是贤护。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闻有诸佛。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顶礼。

  恭敬修法是一切法则的缘起,一切法的真实功德所在!若离开这个至诚心、恭敬心,一切法变得无有基础,因为一切法是假修德而显,假显用而显,假事而显,顺理成章啊。

  心中渴仰。欲见彼佛。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一分虔诚,一分利益;一分虔诚,一分现前功德。这一分,在谁来运用呢?就是现前实践这个法则者,虔诚者所得所见。我们末世之人,虔诚者不足,自诩者有余,这在我们生命中都是有所观察的,那应如何办呢?就来勤修这个至诚的恭敬心。

  故作如是专精思惟。

  如前所说,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思维、精勤思维、专精思维,如是种种思维,不离于佛,不离于彼国土,不离于彼清净海众。如是思维,必得诸佛清净加持。我们不妨在平时的修法中,在般舟道中可以改变一下,使它庄严,象极乐世间的变相图一样,设置一些令人爱乐、喜悦的庄严图像,这样对我们念佛修持的感应和专注力会有不共的加持。取相思维,是为思维方便与契入方便,不要有泛空之思想,这样就容易进趣不可思议的利益。

  复应当观如是色相。亦即作彼虚空之想。

  “如是色相”,即彼佛色相。“虚空之想”,虽有种种妙相,其本质也虚,毕竟无实;虽无实,种种妙相安立世间,利益众生,安慰众生,令众生远离空泛,是真实利益啊。就如我们饮食本空,但你吃了这一餐,就会得到精神和体力,虽然是无实,众缘所合,福德所聚,乃至一餐之力,亦复如是。我们在修般舟三昧之时,所谓“十方诸佛悉皆现前”,虽无有实法可得,但必有彼佛报德…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