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33

  ..续本文上一页甚为痛苦,若我们多多地思维佛,多多地观察佛、守护佛,则会生大喜悦安乐的,你不要执着于此,但勤奋于此,那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见佛应闻法,见佛应供养承事,这样善根迅速纯熟!因为中国禅宗公案中多有“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之说,所以我们汉地人学佛,一说就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此处你斩佛不得,一定见佛得!这是否与佛陀教言相违背呢?不是。世尊教法中的确有相好度化众生的教言,佛以金色身相、妙色身相、光明身相、威德身相、具德身相,令众生得见得度,例如阿难尊者为何出家呢?阿难尊者见释迦牟尼佛时,说,此人何以得如此妙相!此人何以具足非是垢秽之身!我应追随,应出家,应作沙门。阿难就是因见世尊的妙色身相而出家的。罗侯罗尊者亦是因为世尊的多罗棉手的微妙感触而出家的,尔时罗侯罗得见世尊,说世尊之手为何纤长呢?就以手相触,一摸就象抓到一个极为柔软的东西,就舍不得丢了,世尊说,何不令此出家呢?这样是增上善缘啊,我们不能否认的。以前我对这样的说法多生疑虑,但前几年我见过两个老人家,其手足之柔软,是让人永远忘不掉的!不要贪著这个东西,但若是触到了,你忘不掉的,它会久久地呼唤你的心灵来爱乐与向往法则,何以故呢?何以此人如此调柔呢?何以如此令人欢喜呢?因为碰一下你就会感到十分欢喜,何以故?柔软无骨啊。这是真实不虚的事情啊,我们不要固执于此,但此实有不可思议的唤醒我们心智对其向往的力量。

  所以,世尊如来以色、身、香、味、触、法,广利世间有情,众生以色、身、香、味、触、法,沉沦于此,不能自拔。世尊以妙相广利世间,这是四法度众生中的妙色身相广度有情,不要迷失,因为世尊说法中,八万四千法,法法度众生,法法皆无碍,切莫依法障法,依法谤法,依法疑法,那样你就会破法、坏法,不能得佛法利益的。对此我们后面会有慢慢的审视。对于这段文字,希望大家真能多读、多思维啊!

  其出观已次第思惟。如所见闻为他广说。复次贤护。如此摩伽陀国有三丈夫。其第一者。闻毗耶离城有一淫女名须摩那。彼第二人。闻有淫女名庵罗波离。彼第三人。闻有淫女名莲华色。彼既闻已。各设方便。系意勤求。无时暂废。然彼三人。实未曾睹如是诸女。直以遥闻。即兴欲心。专念不息。后因梦已在王舍城。与彼女人共行欲事。欲事既成。求心亦息。希望既满。遂便觉寤。寤已追念梦中所行。如所闻见。如所证知。如是忆念。

  在这段文字中,世尊举了一个例子,因为在欲界有情中,男女欲染是特别突出的一个特色,是我们比较容易感知得到的。

  来诣汝所。具为汝说者。

  “来诣汝所”,汝所者,是于贤护菩萨作提示。他们这三个人会来找贤护菩萨,来问这样的方便,问究竟何事会有这样的因缘呢?实际这是引导我们欲界凡夫有情,以男女之欲这个表现最突出的法则,来令我们的心智随文入观。

  汝应为彼方便说法。随顺教化。令其住不退转地。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于当来。必得成佛。号曰善觉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是三人,因系念故而成就自己所欲。那我们念佛之人呢?因系念阿弥陀佛,亦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是欲念、向往所守护。在人世间,这个欲念尚能成就,念念相续故,那我们为了生死,为度脱无始以来的种种烦恼业缘、业障,来忆念佛,亦决定能成就。如是比喻,如是善巧!

  既得忍已。还复忆念往昔诸事。了了分明也。

  也就是说,即使成佛,他忆念往昔之事,也是了了分明的。所以,此无染处,但是宿缘所现,境相所立,无有实得啊。无有一法可实得,无有一实质可建立,但有此境相事,我们见佛亦如是。所以,正修行,勤于见佛,勤于修法,十分重要,十分有意义!

  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欲成就菩萨摩诃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三昧。亦复如是。

  前面是例子,后面是引发一切善男子善女人如理思维,如喻思维,即鼓励自己的思维意乐,切莫荒废我们所具足的这种欲乐之力,即向往之力。此力若用于世俗的染欲,可以达到目的,若是用于见佛、闻法,一样可以达到目的。二法中,你何以抉择呢?世尊在前面给我们作了一个例子,后面来引导我们得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样的“欲”是十分重要的,前面的“欲见如是淫女”,是世俗之人,以世俗之心,用世俗之法,那我们学佛之人,欲见诸佛,欲证“十分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亦复如是,何以故?运用“欲”的法则,来存念相续,思维不断,纯熟之时,必能得见,亦无有障碍!

  其身常住此世界中。暂得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名号。而能系心。

  名号系心,因阿弥陀佛以名号来摄化于十方众生,即如《观经》所说,阿弥陀佛以无碍的光明照十方刹土,摄念佛众生不舍[21]。念佛众生,即称名号者、忆念佛清净光明庄严者。《观经》的念佛法则就是观察,先纯熟思维观,若以一处、一点,如白毫相观,但观于白毫相,蜿转犹如五须弥,依白毫观而契入一切法则,具足一切陀罗尼、一切善巧、一切功德、一切神变、一切不可思议之智慧!以一法而契入,只要系念纯熟,各得方便。在此处,是以阿弥陀佛如来名号来系心、相续思维,即不断地在念名之时思维。走般舟,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干什么呢?立一念,断诸想,念其方,念其名啊,思维其国土,那些杂乱的思维应该断除,所谓纯净一念,专事一念,必见彼佛!

  以前在寺院里,由于大众念佛年复一年地不相间断,所以在堂口里念佛就特别方便,一般的人进来三天,就见佛的国土庄严,什么琉璃宝地啊,莲花盛开啊,菩萨、佛相之类的,都是很简单的事情。而现在在社会上,大家感到这是很难的事情,这个距离就太大了。若要得见、得用,专门堂口的修持是十分容易的,散漫的修持是十分难的,的确是这样,对此我感触是越来越大的,尤其在周边环境涣散时,人的心智不能专一,所以,在般舟道中如果放上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种种稀有的功德,或画上坛城之类的,可能真还是很好的方法,这样环境很单纯。

  妙相度众生,就是以相来引导大家,甚为方便,主要是不要着染于此,而一定要随顺这样的因缘。见佛闻法,不能固执于此,也就是说你不能强制自心,那样很痛苦,应随念细分地思维、随念观察,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强制观察是很苦的,我们的思维成熟了,就不强制自心了,就如你思维自己的家庭,家里有几口人啊?你父母的样子啊?你子女的样子啊?是不费心的,很纯熟,但你若是思维其他人家、别人的事情、别人的家庭,就很累心,很不相干,很苦。如果我们把见佛、见极乐世界的庄严这个事情,犹如见自己家室,所谓我们常说的“往生极乐世界本家本国”,那就势在必然,无有障碍!何以故呢?是本家本国,极乐世界庄严是本家所设,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中诸大菩萨海会围绕,是我本国庄严、兄弟伴侣啊,这样你心智中很欢喜,这是很直接的一个法则,而如果作他家之物想,你思维起来就太累、太难了。

  相续思惟。次第不乱。分明睹彼阿弥陀佛。是为菩萨思惟具足成就诸佛现前三昧。因此三昧得见佛故。遂请问彼阿弥陀佛言。

  这里给我们设置出来一个见佛问法,若不教我等,我等连问法方便都不得的,在此先让我们纯熟起来,等见佛时怎么办呢?就要问于世尊。

  世尊。诸菩萨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剎中耶。

  见佛时,不一定问这么死个句子,此处但是给你提供了一个方便。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若人发心求生此者。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便得生也。既得生已。世尊于是知彼心故。亦即念彼。彼方得见佛世尊耳。

  “世尊于是知彼心故”,你常念佛,佛必知啊!佛有他心无碍、天眼无碍、通力无碍,洞察秋毫,十方刹土一切众生一时动念,诸佛了知,绝无疏漏的。你不要想:“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不会看不到我?想不到我?感知不到我呢”?决定没有这样的事情,若一切众生举心动念,诸佛亲知亲见,这是决定如实的。那你说:“十方诸佛知道我们的心,那我们念佛为什么不相应呢”?你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心,是在念佛,还是在念其他的事情呢?不相信你看看自己平时念佛的心,细细地看,切莫自欺,你是不是真在念佛?相应念佛?持续念佛?深入念佛?不断念佛?真正地如观自己家有、自己家居、自己所拥有地念这个佛?佛陀世尊的庄严那么亲切、那么如实,你若真如是念佛而不见佛,那佛都是异语妄语者了,那我也是异语妄语者。

  “亦即念彼。彼方得见佛世尊耳”,何以故呢?我们在念佛,佛知我等,放光照耀我等,我等见光而能知佛。现在我们不知佛陀世尊啊,我们在此娑婆世界,所知的是什么呢?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所知的是什么呢?财、色、名、食、睡!所知的是什么呢?是所知障,是烦恼障所蒙蔽!如果我们现在真正已经知佛,那也就不假其他方便了。所以,佛知一切众生,众生未知佛啊!我们念佛,佛知我等,放光照注我等,这个光是在你知见纯熟、得见得用善根纯熟时,你才能知佛。若知佛的善根纯熟,能广泛利益世间,此纯熟是在相应相见之时。

  我们现在见这幅阿弥陀佛像时,你身心柔软吗?三垢消除吗?你在这个像前若能三垢消除、心无挂碍,那么此世尊亦是不可思议!若起此作用,那此世尊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世尊了无差别。所以,《无量寿经》中世尊讲,阿难啊,阿弥陀佛是无量无边的光明啊,其光明照耀着十方,诸众生若见此光者,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22]。而我们见这个阿弥陀佛世尊的像,身心柔软吗?自然向善吗?三垢消除吗?若消除,此…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