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33

  ..續本文上一頁甚爲痛苦,若我們多多地思維佛,多多地觀察佛、守護佛,則會生大喜悅安樂的,你不要執著于此,但勤奮于此,那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見佛應聞法,見佛應供養承事,這樣善根迅速純熟!因爲中國禅宗公案中多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之說,所以我們漢地人學佛,一說就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此處你斬佛不得,一定見佛得!這是否與佛陀教言相違背呢?不是。世尊教法中的確有相好度化衆生的教言,佛以金色身相、妙色身相、光明身相、威德身相、具德身相,令衆生得見得度,例如阿難尊者爲何出家呢?阿難尊者見釋迦牟尼佛時,說,此人何以得如此妙相!此人何以具足非是垢穢之身!我應追隨,應出家,應作沙門。阿難就是因見世尊的妙色身相而出家的。羅侯羅尊者亦是因爲世尊的多羅棉手的微妙感觸而出家的,爾時羅侯羅得見世尊,說世尊之手爲何纖長呢?就以手相觸,一摸就象抓到一個極爲柔軟的東西,就舍不得丟了,世尊說,何不令此出家呢?這樣是增上善緣啊,我們不能否認的。以前我對這樣的說法多生疑慮,但前幾年我見過兩個老人家,其手足之柔軟,是讓人永遠忘不掉的!不要貪著這個東西,但若是觸到了,你忘不掉的,它會久久地呼喚你的心靈來愛樂與向往法則,何以故呢?何以此人如此調柔呢?何以如此令人歡喜呢?因爲碰一下你就會感到十分歡喜,何以故?柔軟無骨啊。這是真實不虛的事情啊,我們不要固執于此,但此實有不可思議的喚醒我們心智對其向往的力量。

  所以,世尊如來以色、身、香、味、觸、法,廣利世間有情,衆生以色、身、香、味、觸、法,沈淪于此,不能自拔。世尊以妙相廣利世間,這是四法度衆生中的妙色身相廣度有情,不要迷失,因爲世尊說法中,八萬四千法,法法度衆生,法法皆無礙,切莫依法障法,依法謗法,依法疑法,那樣你就會破法、壞法,不能得佛法利益的。對此我們後面會有慢慢的審視。對于這段文字,希望大家真能多讀、多思維啊!

  其出觀已次第思惟。如所見聞爲他廣說。複次賢護。如此摩伽陀國有叁丈夫。其第一者。聞毗耶離城有一淫女名須摩那。彼第二人。聞有淫女名庵羅波離。彼第叁人。聞有淫女名蓮華色。彼既聞已。各設方便。系意勤求。無時暫廢。然彼叁人。實未曾睹如是諸女。直以遙聞。即興欲心。專念不息。後因夢已在王舍城。與彼女人共行欲事。欲事既成。求心亦息。希望既滿。遂便覺寤。寤已追念夢中所行。如所聞見。如所證知。如是憶念。

  在這段文字中,世尊舉了一個例子,因爲在欲界有情中,男女欲染是特別突出的一個特色,是我們比較容易感知得到的。

  來詣汝所。具爲汝說者。

  “來詣汝所”,汝所者,是于賢護菩薩作提示。他們這叁個人會來找賢護菩薩,來問這樣的方便,問究竟何事會有這樣的因緣呢?實際這是引導我們欲界凡夫有情,以男女之欲這個表現最突出的法則,來令我們的心智隨文入觀。

  汝應爲彼方便說法。隨順教化。令其住不退轉地。究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彼于當來。必得成佛。號曰善覺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是叁人,因系念故而成就自己所欲。那我們念佛之人呢?因系念阿彌陀佛,亦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同是欲念、向往所守護。在人世間,這個欲念尚能成就,念念相續故,那我們爲了生死,爲度脫無始以來的種種煩惱業緣、業障,來憶念佛,亦決定能成就。如是比喻,如是善巧!

  既得忍已。還複憶念往昔諸事。了了分明也。

  也就是說,即使成佛,他憶念往昔之事,也是了了分明的。所以,此無染處,但是宿緣所現,境相所立,無有實得啊。無有一法可實得,無有一實質可建立,但有此境相事,我們見佛亦如是。所以,正修行,勤于見佛,勤于修法,十分重要,十分有意義!

  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欲成就菩薩摩诃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叁昧。亦複如是。

  前面是例子,後面是引發一切善男子善女人如理思維,如喻思維,即鼓勵自己的思維意樂,切莫荒廢我們所具足的這種欲樂之力,即向往之力。此力若用于世俗的染欲,可以達到目的,若是用于見佛、聞法,一樣可以達到目的。二法中,你何以抉擇呢?世尊在前面給我們作了一個例子,後面來引導我們得見“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這樣的“欲”是十分重要的,前面的“欲見如是淫女”,是世俗之人,以世俗之心,用世俗之法,那我們學佛之人,欲見諸佛,欲證“十分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亦複如是,何以故?運用“欲”的法則,來存念相續,思維不斷,純熟之時,必能得見,亦無有障礙!

  其身常住此世界中。暫得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名號。而能系心。

  名號系心,因阿彌陀佛以名號來攝化于十方衆生,即如《觀經》所說,阿彌陀佛以無礙的光明照十方刹土,攝念佛衆生不舍[21]。念佛衆生,即稱名號者、憶念佛清淨光明莊嚴者。《觀經》的念佛法則就是觀察,先純熟思維觀,若以一處、一點,如白毫相觀,但觀于白毫相,蜿轉猶如五須彌,依白毫觀而契入一切法則,具足一切陀羅尼、一切善巧、一切功德、一切神變、一切不可思議之智慧!以一法而契入,只要系念純熟,各得方便。在此處,是以阿彌陀佛如來名號來系心、相續思維,即不斷地在念名之時思維。走般舟,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幹什麼呢?立一念,斷諸想,念其方,念其名啊,思維其國土,那些雜亂的思維應該斷除,所謂純淨一念,專事一念,必見彼佛!

  以前在寺院裏,由于大衆念佛年複一年地不相間斷,所以在堂口裏念佛就特別方便,一般的人進來叁天,就見佛的國土莊嚴,什麼琉璃寶地啊,蓮花盛開啊,菩薩、佛相之類的,都是很簡單的事情。而現在在社會上,大家感到這是很難的事情,這個距離就太大了。若要得見、得用,專門堂口的修持是十分容易的,散漫的修持是十分難的,的確是這樣,對此我感觸是越來越大的,尤其在周邊環境渙散時,人的心智不能專一,所以,在般舟道中如果放上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種種稀有的功德,或畫上壇城之類的,可能真還是很好的方法,這樣環境很單純。

  妙相度衆生,就是以相來引導大家,甚爲方便,主要是不要著染于此,而一定要隨順這樣的因緣。見佛聞法,不能固執于此,也就是說你不能強製自心,那樣很痛苦,應隨念細分地思維、隨念觀察,這是可以做得到的。強製觀察是很苦的,我們的思維成熟了,就不強製自心了,就如你思維自己的家庭,家裏有幾口人啊?你父母的樣子啊?你子女的樣子啊?是不費心的,很純熟,但你若是思維其他人家、別人的事情、別人的家庭,就很累心,很不相幹,很苦。如果我們把見佛、見極樂世界的莊嚴這個事情,猶如見自己家室,所謂我們常說的“往生極樂世界本家本國”,那就勢在必然,無有障礙!何以故呢?是本家本國,極樂世界莊嚴是本家所設,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中諸大菩薩海會圍繞,是我本國莊嚴、兄弟伴侶啊,這樣你心智中很歡喜,這是很直接的一個法則,而如果作他家之物想,你思維起來就太累、太難了。

  相續思惟。次第不亂。分明睹彼阿彌陀佛。是爲菩薩思惟具足成就諸佛現前叁昧。因此叁昧得見佛故。遂請問彼阿彌陀佛言。

  這裏給我們設置出來一個見佛問法,若不教我等,我等連問法方便都不得的,在此先讓我們純熟起來,等見佛時怎麼辦呢?就要問于世尊。

  世尊。諸菩薩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剎中耶。

  見佛時,不一定問這麼死個句子,此處但是給你提供了一個方便。

  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若人發心求生此者。常當系心正念相續阿彌陀佛。便得生也。既得生已。世尊于是知彼心故。亦即念彼。彼方得見佛世尊耳。

  “世尊于是知彼心故”,你常念佛,佛必知啊!佛有他心無礙、天眼無礙、通力無礙,洞察秋毫,十方刹土一切衆生一時動念,諸佛了知,絕無疏漏的。你不要想:“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不會看不到我?想不到我?感知不到我呢”?決定沒有這樣的事情,若一切衆生舉心動念,諸佛親知親見,這是決定如實的。那你說:“十方諸佛知道我們的心,那我們念佛爲什麼不相應呢”?你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心,是在念佛,還是在念其他的事情呢?不相信你看看自己平時念佛的心,細細地看,切莫自欺,你是不是真在念佛?相應念佛?持續念佛?深入念佛?不斷念佛?真正地如觀自己家有、自己家居、自己所擁有地念這個佛?佛陀世尊的莊嚴那麼親切、那麼如實,你若真如是念佛而不見佛,那佛都是異語妄語者了,那我也是異語妄語者。

  “亦即念彼。彼方得見佛世尊耳”,何以故呢?我們在念佛,佛知我等,放光照耀我等,我等見光而能知佛。現在我們不知佛陀世尊啊,我們在此娑婆世界,所知的是什麼呢?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所知的是什麼呢?財、色、名、食、睡!所知的是什麼呢?是所知障,是煩惱障所蒙蔽!如果我們現在真正已經知佛,那也就不假其他方便了。所以,佛知一切衆生,衆生未知佛啊!我們念佛,佛知我等,放光照注我等,這個光是在你知見純熟、得見得用善根純熟時,你才能知佛。若知佛的善根純熟,能廣泛利益世間,此純熟是在相應相見之時。

  我們現在見這幅阿彌陀佛像時,你身心柔軟嗎?叁垢消除嗎?你在這個像前若能叁垢消除、心無挂礙,那麼此世尊亦是不可思議!若起此作用,那此世尊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世尊了無差別。所以,《無量壽經》中世尊講,阿難啊,阿彌陀佛是無量無邊的光明啊,其光明照耀著十方,諸衆生若見此光者,身心柔軟,自然向善,叁垢消除[22]。而我們見這個阿彌陀佛世尊的像,身心柔軟嗎?自然向善嗎?叁垢消除嗎?若消除,此…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